银柴胡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银柴胡.jpg

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的干燥根。其性微寒,味甘,具有清虚热,除疳热的功效,可治疗阴虚发热疳积发热等病症。

药性

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

虚热,除疳热

应用

1.阴虚发热。本品甘寒益阴,清热凉血,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为退虚热除骨蒸之常用药。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潮热盗汗,多与地骨皮青蒿鳖甲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

2.疳积发热。本品能清虚热,消疳热,故用治小儿食滞虫积所致的疳积发热,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发焦枯等症,常与胡黄连鸡内金使君子等药同用,以共奏消积杀虫,健脾疗疳之效;亦可与栀子人参薄荷等同用,如柴胡清肝汤(《证治准绳》)。

用量用法

煎服,3~9g。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用。

炮制

银柴胡:拣去杂质,去声,用水洗净,稍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鳖血银柴胡:取银柴胡片,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闷润,置锅内用文火微炒,职出,放凉。(每锒柴胡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

鉴别

呈类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0cm,直径0.5~2.5cm。表面浅棕黄色至浅棕色,有扭曲的纵皱纹及支根痕,多具孔穴状或盘状凹陷,从砂眼处折断可见棕色裂隙中有细砂散出,根头部略膨大,有密集的呈疣状突起的芽苞、茎或根茎的残基。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较疏松,有裂隙,皮部甚薄,木部有黄、白色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甘。栽培品有分枝,下部多扭曲,直径0.3~1.2cm。表面浅棕黄色或浅黄棕色,纵皱纹细腻明显,细支根痕多呈点状凹陷。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几无砂眼。折断面质地较紧密,几无裂隙,略显粉性,木部放射状纹理不甚明显。味微甜。

“珍珠盘”:指药材根头部由多数残留茎基及芽密集而成的疣状突起,形似镶嵌的珍珠盘。

“沙眼”:指药材表面具有的多数圆形孔状凹陷的须根痕点。

银柴胡鉴别.png

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银柴胡,其性味与石斛不甚相远。不独清热,兼能凉血。《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龙脑鸡苏丸中用之。凡人虚劳方中,惟银州者为宜,若用北柴胡,升动虚阳、发热喘嗽,愈无宁字,可不辨而混用乎、按柴胡条下,《本经》推陈致新,明目益精,皆指银夏者而言。非北柴胡所能也。

2.《本草便读》:银柴胡,无解表之性。从来注《本草》者,皆言其能治小儿府热,大人痨热,大抵有入肝胆凉血之功。

3.《本草正义》:柴胡,古以银州产者为胜。宋之苏颂己有是说,陈承亦谓银夏者最良,然虽有其说,而尚未分用,故濒湖《纲目》仍未显为区别。今之二种分用者,盖即石顽提倡主力。而以今之功用言之,治虚热骨蒸,自有实效,断非北柴胡之升阳泄汗可比;然则古人谓柴胡为虚劳之药者,亦捐银柴胡言之也,赵恕轩《纲目拾遗》,谓热在骨髓,非银柴胡莫疗,用以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及小儿五疳赢热,盖退热而不苦泄,理阴而不升腾,固虚热之良药。苟劳怯而未至血液枯绝,以此清理虚火之烙的,再合之育阴补脾,尚可徐图挽救,非北柴胡之发泄者所可同日语也。

4.《本草经疏》:治劳热骨蒸。

5.《本草备要》:治疳良。

6.《本草从新》:治虚劳肌热骨蒸,劳疟热从髓出,小儿五疳羸热。

7.《医林纂要》:坚肾水,平相火

8.《本草求原》:清肺、胃、脾、肾热,兼能凉血。洽五脏虚损,肌肤劳热,骨蒸烦痛;湿痹拘挛。

9.《新疆中草药手册》:清热凉血。洽肺结核潮热。

附方

1.治骨蒸劳热:银柴胡一钱五分,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证治准绳》清骨散)

2.治温证潮热,身体枯皮,皮肤甲错,消索而不润泽者:银柴胡二钱,鳖甲三钱。(《温症指归》银甲散)

别名

银胡(《本草求真》),山菜根、山马踏菜根(《山东中药》),牛肚根、沙参儿、白根子、土参(《中药志》)。

来源

为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

出处

本草纲目拾遗》。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银柴胡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银柴胡》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