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弟虫病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方案

1、甲硝唑为首选药,小儿用量为每日7—15mg/ kg,分3次口服,连服5—10日。副作用有恶心、眩晕白细胞下降。

2、呋喃唑酮剂量为每日6—10mg/kg,连服7日,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此药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G—6PD缺陷者可引起溶血

疾病别名

贾第虫病

疾病分类

儿科

疾病概述

贾弟虫病由贾弟氏原虫引起的轻微的肠道病。感染动物(犬、猫、水癞啮齿类)的粪便可发现此原虫。若饮用未经消毒的地表水(池塘、湖泊、溪流)将增加感染的危险。 整个感染期间均有传染性。会再感染。无证据表明患者对再感染有免疫力。 一般不需隔离,但食品从业人员、幼儿园雇员、医务人员患腹泻应离任,直至症状消失。应实行严格的个人卫生。经由包囊,粪-口传播。食物和水均能为感染者或感染动物的粪便所污染。或由于直接接触了粪便。

临床症状:大便不成形、多脂常伴有蛋臭味,放屁、腹胀、腹绞痛、疲乏、体重下降,常无发热。亦可无症状。

治疗:给于抗原虫和抗菌药物。患者亦可自愈

预防:不饮未经处理的水(池塘、湖泊、溪流)。可疑水应煮沸,或饮用前加氯或碘处理。便后,特别是准备食物前应仔细洗手。儿童避免接触动物排泄物。

疾病描述

寄生虫病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多发病,对小儿危害大,重者可致生长发育障碍。人体寄生虫病对全球人类健康危害严重,广大发展中国家寄生虫病广泛流行,在经济发展的国家,继承虫病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1988年—1992年在我国首次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动显示:我国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62.5%,0—15岁儿童寄生虫感染率为55.3%—73.7%,说明我国广大儿童的寄生虫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蓝氏贾弟鞭毛虫简称贾弟虫,贾弟虫病是由于蓝氏贾弟鞭毛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为人体肠道感染的常见寄生原虫之一。本病曾在国际旅游者中流行,一度有旅游者腹泻之称。

症状体征

潜伏期为1—3周,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大便稀烂有粘液,镜子下面可见脓细胞核红细胞,并可找到包囊及滋养体。重度感染者可有爆发性腹泻,水样便,恶臭味,腹胀明显,病程3—4天,也可持续数月转为慢性。慢性者病程长,间歇性腹泻,稀便恶臭、呃逆、腹痛、腹胀、食欲差、乏力消瘦营养不良贫血、生长发育迟缓。少数病人病程和达数年,也有排包囊而无症状者。

如虫体寄生在肝胆系统,可出现发热、乏力、厌食油腻、右上腹疼痛,肝功能大多正常,极少发生黄疸。若侵入阑尾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阑尾炎

疾病病因

蓝氏见弟鞭毛虫为单细胞原虫,主要寄生在小肠上段,尤其是十二指肠内,有时也寄生在胆囊、胆道和肝胆管内。蓝氏贾弟鞭毛虫及发育分为滋养体和包囊两个阶段。滋养体形如纵切的半个倒置梨子。前端钝圆,后段细尖,背部隆起腹扁而平,腹面前半部向内凹陷形成吸盘,借此吸附于肠壁上,有4对鞭毛,活虫体借助鞭毛摆动作活泼的翻滚运动。滋养体无胞口,通过体表渗透作用摄取营养,以二裂法繁殖。包囊椭圆形,成熟包囊有4个细胞核,是该虫的传播阶段,随大便排出体外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囊壁较厚,对外界抵抗力气强度,在水中可存活1—3个月粪便中能活10天以上。包囊可在苍蝇、蟑螂消化道内存活,故它们也是传播媒介。

本病分布甚广,全球均有发生。美国1992—1997年监测结果表明全国发病率为9.5/10万。国内分布广泛,1988—1992年全国30省市调查结果显示总患病率约2.52%,儿童明显高于成人,发病高峰为5—9岁,新疆、西藏、河南患病率高,吉林、辽宁、内蒙古患病率低。病人和包囊携带者为传染源,通过包囊污染水源或食物而传播。

诊断检查

凡小儿长期腹泻、腹痛、一般治疗难于根治者,应考虑本病,做下列检查以协诊断。

1、粪便检查

在于粪便中找到滋养体和包囊可确诊,光镜下新鲜稀薄便中可找到滋养体。在成形便中须用碘液染色才能找到包囊。由于包囊的形成具有间歇性,应隔日检查粪便,连续3次以上。

2、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如多次检查粪便均为阴性,临床上又不能排除本病者,可作十二指肠引流,在引流液中寻找滋养体。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用于检查血清中贾弟虫抗体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快速方便,阳性率>92%。

预后及预防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培养卫生习惯注意食管理,加强粪便管理,治疗患者及携带者。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贾弟虫病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贾弟虫病》经典原文。
分享到: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