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寒战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寒战大多发生在急性发热性疾病之前。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作用于机体引起发热时,病人全身发冷、起鸡皮疙瘩和颤抖,即肌肉不自主活动,此称为恶寒战栗,简称寒战。

寒战是高热的先声,寒战期间,体温已有升高,在发热不太高的前期,有时病人仅有全身发冷感,而无战栗,称为发冷。

高热寒战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在患儿寒战时,应进行保温,尤其是四肢等末稍部位的保温,给予服用热饮料。在高热时,要及时降温,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发生惊厥

高热寒战的原因

多数患儿的发热是由致热原所引起。中性粒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内含有致热原前质,在一定的刺激条件下,白细胞可被激活,并且释放致热原。致热原通过血流到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后,就会产生兴奋,冲动通过交感神经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这时皮肤温度就会下降,从而刺激温度感受器引起骨骼肌张力增加,肌纤维呈微细收缩,皮肤内竖毛肌收缩。

高热寒战的诊断

寒战多伴有高热,多为中枢行高热,

2.1 突然高热, 体温可直线上升, 达40~41℃, 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2.2 躯干温度高, 肢体温度次之, 双侧温度可不对称, 相差超过0.5℃。

2.3 虽然高热, 但中毒症状不明显, 不伴发抖。

2.4 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 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2.5 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呼吸增快。

2.6 无感染证据, 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 或总数虽高, 分类无变化。

2.7 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 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2.8 高热时用抗生素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 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 所以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冷敷可有效。

高热寒战的鉴别诊断

反复高热体温反复达到39.1~40℃。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高热不退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患者所测腋温的值长时间高达39.1~40℃称为高热不退。

高热:由于多种不同原因致人体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临床上按热度高低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度热、高热及超高热。高热指体温超过39.1℃。

寒战多伴有高热,多为中枢行高热,

2.1 突然高热, 体温可直线上升, 达40~41℃, 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2.2 躯干温度高, 肢体温度次之, 双侧温度可不对称, 相差超过0.5℃。

2.3 虽然高热, 但中毒症状不明显, 不伴发抖。

2.4 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 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2.5 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呼吸增快。

2.6 无感染证据, 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 或总数虽高, 分类无变化。

2.7 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 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2.8 高热时用抗生素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 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 所以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冷敷可有效。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高热寒战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高热寒战》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