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水疮
黄水疮又名脓疱病,也称接触性传染性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病,损害主要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及自家接种特征,好发于儿童,易造成小区域流行。
脓疱病中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称大疱性脓疱病。由链球菌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者称寻常性脓疱病,亦称表浅脓疱疮。以毛囊为中心,米粒至黄豆大的毛囊性脓疱,中心贯穿毛发,周围炎症显著者称毛囊性脓疱疮。在中医学上称为滴脓疮、天疱疮。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一、发病原因
主要病原菌是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71型及其Ⅱ群,也可为80/81型和甲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为3/13,12,8,49及57型,其中有些是肾炎原性,如49型及M2型;也可为二者的混合感染。Ⅱ群71型葡萄球菌可产生一种表皮松解毒素,使表皮颗粒层发生松解,产生大疱而发病。亦有由链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者。
二、发病机制
Ⅱ群71型葡萄球菌可产生一种表皮松解毒素,使表皮颗粒层发生松解,产生大疱而发病。亦有由链球菌或白色葡萄球菌感染者。机体衰弱或患瘙痒性皮肤病等使局部皮肤抵抗力降低或个人因职业关系受到各种刺激、外伤等,均是本病发生的诱因。儿童因免疫功能不全,皮肤细嫩,抗病力差,搔抓、外伤、皮肤卫生差、瘙痒性皮肤病等易发本病。气温高,湿度大时,细菌容易侵入,可促使发病。
中医病因认识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邪客于肌肤.以至气机不畅、汗液疏泄障碍,湿热毒邪壅遏,熏蒸肌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调护不当,暑湿毒邪侵袭,更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反复发作者,湿热邪毒久羁,可致脾虚失运。
预防
1、预防脓疱疮,要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损伤;
2、患儿的日常用具及换药敷料须严格消毒或焚毁,以防接触感染;
3、小儿可适当补充维生素A、b、c,必要时给予丙种球蛋白注射,以增强免疫力;
4、有条件者可接受葡萄球菌、链球菌疫苗,或多价混合疫苗注射。
注意事项
婴儿室、托儿所及幼儿园如发现本病患儿应立即隔离,并对居住环境进行消毒。
常见症状
好发于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散在的水疱,1~2天后水疱迅速增大,疱液由清亮变浑浊,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呈半月形积脓现象,为本型脓疱疮的特征之一。疱壁薄而松弛,破溃后显露糜烂面,干燥后结黄色脓痂。有时在痂的四周发生新的水疱,排列呈环状,称为环状脓疱疮。
症状诊断:
1.自觉瘙痒;
2.皮损初为丘疹或水疱,迅速变为有炎性红晕的脓疱,散在分布;
3.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
临床检查
1.皮肤真菌镜检
皮肤真菌镜检是通过直接镜检的方法,找到菌丝和孢子,以供初步诊断。而培养的方法,则根据菌落的特征和镜下形态,结构以确定菌种。浅部真菌主要会引起皮肤粘膜等浅表感染;深部真菌则可侵犯全身器官和组织,如严重败血症、心内膜炎、脑膜炎等致死性疾患。引起这些疾病的真菌有: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热带念珠菌等。
2.涂片
涂片是检测血液中或者组织中的包括淋球菌、新型隐球菌、梅毒螺旋体、白喉棒状杆菌等病原体的一种检查方法。基本程序如下:制片→固定→媒染→染色→脱色→复染→水洗→干燥→镜检。
3.皮肤病的物理检查
皮肤病的物理检查是对皮肤进行物理方面的检查方法,如皮肤划痕试验、玻片压诊法等。皮肤划痕试验阳性的患者,经常在紧束的腰带、表带、袜带等处局部起风团瘙痒,由于搔抓而风团产生更多。一般理论上认为皮肤划痕现象是由于IgE抗体的参与而发生,同时与皮肤肥大细胞存在某种功能异常有关。
4.便常规
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诊断鉴别
寻常性脓疱疮可根据流行季节、发病年龄、好发部位及典型脓疤等作出诊断。大疱性脓疱疮及新生儿脓疱疮根据其壁薄松弛的大脓疱及强的传染性等不难诊断。SSSS及深脓疱疮可分别依据其特有的皮损表现确定诊断。
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对于皮损广泛,伴有发热或淋巴结炎者,可给予磺胺药或抗生素制剂。
(2)局部治疗:
以杀菌、消炎、止痒、干燥为原则。疱壁未破者可外搽1%樟脑、10%硫黄炉甘石洗剂,每日数次。疱壁已破形成糜烂面或结痂者,可先以O.1%利凡诺溶液湿敷,敷后外用O.5%新霉素软膏或百多邦软膏、环丙沙星软膏等,亦可用2%龙胆紫溶液。
中医治疗
内治法
(一)暑湿热蕴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伴有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
辨证分析:夏令暑湿热邪熏蒸,蕴结于肌肤,故见脓疱密集,色黄,周围绕以红晕,糜烂面鲜红;暑为阳邪,伤津耗液,则口干,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数为暑湿热蕴之象。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减。热重烦躁者,加黄连、山栀、生石膏等以清热除烦;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泻滞导热。也可用升麻消毒饮加减。
(二)脾虚湿蕴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伴有食纳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辨证分析:脾虚失运,湿热内生,熏蒸肌肤,故见脓疱稀疏,色淡白或淡黄,糜烂面淡红;脾虚失运,则食纳少,大便溏稀;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为脾虚湿蕴之象。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食滞不化者,加槟榔、焦三仙以化气行滞。病情较长,加生黄芪补气脱毒外出。
外治法
(—)痒而兼痛,搔破黄水淋漓,脓液多者,可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二)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三)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或玉露解毒散撒于患处。
(四)脓痂厚者,选用青黛、黄柏、苍术研细末,植物油调匀外涂。
护理
(—)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二)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
(三)局部糜烂者,先用明矾溶液洗去脓痂,再将冰硼散撤于患处。
(四)脓痂厚者,选用青黛、黄柏、苍术研细末,植物油调匀外涂。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鲜马齿苋大剂量煮汤服食。
饮食适宜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