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脘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脘穴,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脉经》名上管。别名胃脘。属任脉。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主治胃痛呃逆呕吐反胃癫痫,以及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食道痉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主治

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定位

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

解剖

腹白线上,深部为肝下缘及胃幽门穴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临床应用

丰隆穴治纳呆;配天枢穴中脘穴嗳气吞酸、腹胀、肠鸣泄泻

附注

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别名

上管,胃管,胃脘,上纪。

穴义

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

名解

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该穴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聚集本穴后再循任脉下行,经水由此进入任脉的巨空腔,故名。上管名意与上脘同。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道也。胃管名意指穴内的地部经水可直接作用于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性温热,与胃腑气血同性,能直接作用于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与胃管同,脘通管。

3)上纪。上,上部也。纪,纲纪之意。上纪名意指本穴对胸腹体表的气血有抓总提纲的作用。本穴物质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在本穴为先聚集后下行,本穴如有对胸腹体表气血抓总提纲的作用,故名上纪。

4)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它不光来自于任脉上部经脉的冷降之水,还有手太阳足阳明二经的冷降水液,故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

循任脉下行。

功能作用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

治法

寒则补之留针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上、中、下三脘穴的气血运行变化基本相同,气血物质皆是汇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经水,且皆为循任脉下行,所不同的是,上、下脘穴汇聚的经水稍少,中脘穴汇聚的经水量大,上脘汇聚的经水温稍高,中脘穴则次之,下脘穴的经水温度最低。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上脘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上脘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