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脉
目录
体脉穴主治病证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及呕吐泻痢等。
瘈脉穴主治头痛、耳鸣、耳聋、小儿惊风。
瘈脉穴主治耳聋,耳鸣,目视不明,头痛;小儿惊痫,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
瘈脉穴主治耳鸣,耳聋,头痛,小儿惊痫,瘈疭等。
消化系统疾病:呕吐泄泻。
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痫,惊恐,瘈疭。
其他疾病:头痛等。
概述
瘈脉为经穴名(Chìmài TE18)。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资脉(《针灸甲乙经》),索脉(《医学纲目》),体脉(《经穴汇解》)。属手少阳三焦经。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瘈脉穴的别名
资脉(《针灸甲乙经》),索脉(《医学纲目》),体脉(《经穴汇解》)。
出处
《针灸甲乙经》:瘈脉,一名资脉,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许。
穴名解
瘈即瘈疭,脉指络脉,此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瘈脉。
瘈,瘛疭。脉,指筋脉及耳后的青脉。穴当耳后青筋络脉处。《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云:“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俗称抽风。按瘈为痫类,小儿多患之。本穴在耳后“青筋”动脉处。人在惊风癫痫症发,或三焦火盛时,则此“筋脉”色变青紫,连及全耳灼热,即狂热之表现也,故名此青筋处,为瘈脉穴。《黄帝内经灵枢·五邪》:“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所属部位
耳
体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瘈脉穴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
瘈脉穴位于颞骨乳突中央,当翳风穴与角孙穴沿耳翼连线的中、下1/3交点处。
瘈脉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肌肉)
瘈脉穴在耳部的位置(骨骼)
体脉穴的取法
瘈脉穴位于头部,乳突中央,角孙与翳风沿耳轮弧形连线的上2/3与下1/3的交点处。侧伏取穴。
正坐或侧伏,当耳后发际与外耳道口平齐处取穴。
体脉穴穴位解剖
瘈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有耳后动、静脉。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肝由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分布。皮下组织后,除颈丛的耳大神经的分布外,还有耳后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穿皮下筋膜,该处无深筋膜,所以直入耳后肌,该肌由面神经的耳后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
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大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肌支和耳后动脉分布。
布有耳大神经的耳后支和耳后动、静脉。
体脉穴的功效与作用
瘈脉穴有通窍止痛,清热解惊作用。
瘈脉穴主治小儿癫痫,有清热散风之功。《论疾诊尺》:“婴儿病,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小儿患惊痫时,此处青筋特显。《针灸大成》经穴歌:“天牖,翳风,瘈脉青。”是古人对此穴,以青筋为特征也,刺之多效。
刺灸法
刺法
—般沿皮刺0.3~0.5寸。
平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或用灯草灸。
体脉穴的配伍
瘈脉穴配完骨治头风、耳后痛。
瘈脉配听会、耳门,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瘈脉配长强、大椎、太冲,有熄风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小儿痫痉,呕吐,泄注,惊恐,失精,瞻视不明,眵䁾,瘈脉及长强主之。
《针灸甲乙经》:小儿惊痫,瘈脉、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瘈疭呕吐,泄痢无时。
《针灸资生经》:头风耳后痛,瘈脉、完骨。
《类经图翼》:主治头风耳鸣。
《针灸大成》:主头风耳鸣,小儿惊痫瘛疭,呕吐,泄痢无时,惊恐,眵䁾,目睛不明。
体脉穴研究进展
瘈脉有良好的镇痛、镇惊作用,已成功地用于多种手术针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