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ALT升高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国在60年代较广泛开展过人群ALT普查,无症状的血清ALT升高约占人群的5%—10%。在HBsAg检测发展以后,发现HBsAg检出率在ALT异常者中为正常者的3倍,近半数单项ALT升高者为无黄疽的乙型肝炎

单项ALT升高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一、注意日常生活饮食:病毒性肝炎是可以预防的。预防的重点应应在提高全社会卫生水平上,着重抓好饮食、饮水和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归来要洗手,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其次,要加强医院消毒隔离,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从而阻断医源性传播

二、接触病人后及时注射:接触乙肝病人后及时注射一针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2-4周后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于1个月及6个月时再注射第2-3针乙肝疫苗,叵接触甲方肝病人,在2周内,肌内注射含抗甲肝抗体丙种球蛋白

三、隔离接触者:小儿接触了肝炎病人后又可以传给另一个人,这样疾病会一个一个地传开去,越传越多,造成流行。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就必须对接触者隔离观察至潜伏期结束。

单项ALT升高的原因

一般认为无黄疸型肝炎有“三慢”特点:即发病慢,恢复慢,进展也慢。在不良条件下,无黄疸型肝炎也可转化为黄疸型肝炎,这与病毒的量、病毒毒力的强弱以及机体免疫力或抵抗力的高低有关。

单项ALT升高的诊断

(1)除肉眼观察无黄疸外,血清黄疸指数及胆红素定量,一般均属正常。

(2)临床症状体征黄疸型肝炎相似。但症状轻微,发热病例比黄疸型肝炎少,有的病人无症状而在健康普查中发现。

(3)肝脏肿大及肝区不适或疼痛者较多。

(4)肝功能损害较轻,转氨酶轻度升高。

(5)起病隐袭,经过缓慢,症状轻微。所以有的病人病后不能及早发现,以至病程迁延较长。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发病后6~9个月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的仍有36.04%,肝脏检查未缩小或反而增大的仍有62.44%,病程经过反复发作的有57.2%部分病例可迁延1~6年以上。而黄疸型肝炎大部分(76.66%)病例在4~9周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肝脏回缩或恢复正常。

(6)无黄疸型肝炎的发生率远较黄疸型肝炎为多,约占总发病率的90%以上。

单项ALT升高的鉴别诊断

单项ALT升高的鉴别诊断:

1.胆道闭锁 主要是出现黄疸时与新生儿期病理性黄疸疾病相鉴别。乙肝是肝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呈双相反应,但在新生儿早期由于肝细胞排泄功能先受阻,出现的是阻塞性黄疸,故最重要的是与胆道闭锁相鉴别。因后者须争取在出生后3个月内诊断明确后手术。两者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鉴别:

(1)病史:乙肝者早期一般情况及胃纳差,黄疸程度有可能波动,白陶土色粪便也有波动,肝脾肿大程度不显著、早期转氨酶高。

(2)血清胎甲球蛋白:乙肝者显著增高,常可大于1600ng/ml。

(3)碘玫瑰红排泄试验:乙肝者服苯巴比妥考来烯胺后,131I玫瑰红排泄增加而胆道闭锁者无变化。

(4)维生素E吸收试验:乙肝者口服维生素E后可减轻对过氧化氢的溶血作用,而胆道闭锁者不能改善。

(5)脂蛋白X测定:乙肝者脂蛋白X阴性,胆道闭锁者阳性。

(6)其他:如99mTc-IDA显像检查、 B型超声检查、经皮肝活检、十二指肠胆色素检查对胆道闭锁的诊断更有意义。

2.代谢缺陷病 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本病母亲患乙型肝炎,由母亲直接传播给胎儿,新生儿发病率高。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1)除肉眼观察无黄疸外,血清黄疸指数及胆红素定量,一般均属正常。

(2)临床症状体征黄疸型肝炎相似。但症状轻微,发热病例比黄疸型肝炎少,有的病人无症状而在健康普查中发现。

(3)肝脏肿大及肝区不适或疼痛者较多。

(4)肝功能损害较轻,转氨酶轻度升高。

(5)起病隐袭,经过缓慢,症状轻微。所以有的病人病后不能及早发现,以至病程迁延较长。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在发病后6~9个月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的仍有36.04%,肝脏检查未缩小或反而增大的仍有62.44%,病程经过反复发作的有57.2%部分病例可迁延1~6年以上。而黄疸型肝炎大部分(76.66%)病例在4~9周临床症状消失或显著好转,肝脏回缩或恢复正常。

(6)无黄疸型肝炎的发生率远较黄疸型肝炎为多,约占总发病率的90%以上。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单项ALT升高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单项ALT升高》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