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病毒性肝炎.jpg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X以肝脏炎症好久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及黄疸等,有的病发程迁延或反复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属于中医“黄疸”的范畴。

病因

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较复杂,不同类型的病毒引起疾病的机制也不尽相同。甲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分别由HAV和HEV感染引起,HAV/HE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并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脏。HAV引起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戊型肝炎早期肝脏的炎症主要有HEV直接致细胞病变,而在病毒清除期肝细胞的病变主要由HEV诱导的免疫反应引起。

传播途径

一般在发达国家以散发病例为主,发展中国家以流行为主。自1980年后中国新疆地区曾有数次流行,其他各地均有散发性戊型肝炎的报告,约占急性散发性肝炎10%,至少已有6个省市自治区曾报告发生戊型肝炎暴发流行。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

传染源

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但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HAV

中医病因认识

1.外感时邪

外感湿浊、湿热、疫毒等时邪自口而入,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可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

2.饮食所伤

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能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功能失职,湿浊内生,随脾胃阴阳盛衰或从热化或从寒化,熏蒸或阻滞于脾胃肝胆,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而发黄。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3.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脾伤失运,气血亏虚,久之肝失所养,疏泄失职,而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发为黄疸。若素体脾阳不足,病后脾阳受伤,湿由内生而从寒化,寒湿阻滞中焦,胆液受阻,致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浸淫肌肤,也可发为黄疸

预防

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

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的传播,各种医疗及预防注射(包括皮肤试验、卡介苗接种等)应实行一人一针一管,对带血清的污染物应严格消毒处理。透析病房应加强卫生管理。

常见症状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乏力,食欲不振,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有发热黄疸等,有的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成为慢性;少数人发展成为重症肝炎,重症肝炎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肝昏迷肝功能衰竭电解质紊乱继发性感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类型,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

临床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血小板减少。

(二)肝功能试验 

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 

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 

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业已证实AST有两种,一为ASTs,存在于肝细胞质中,另一为ASTm,存在于肝细胞浅粒体中。当肝细胞广泛坏死时,血清中ASTm增高,故在重症肝炎时以 ASTm增加为主。由于ASTm的半衰期短于ASTs,故恢复也较早,急性肝炎中ASTm持续升高时,有变为慢性肝炎可能。慢性肝炎中ASTm持续增高者,应考虑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重症肝炎时升高最早,在助于早期诊断。果糖1、6-二磷酸酶是糖原合成酶之一,各型慢性肝炎血清含量明显升高。血清鸟嘌噙酶(GDA)与ALT活性一致,并具有器官特异性。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诊断鉴别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主要藉抗原,抗体测定,肝炎的诊断还必须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加以综合分析而确定,必要时可作肝穿刺病理检查。

本病应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脂肪肝阿米巴肝病等引起的血清转氨酶或血清胆红素升高者相鉴别,淤胆型肝炎应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胰头癌,胆石症等)相鉴别。

并发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电镜检查,发现关节滑膜上有HBV颗粒,血清HBsAg持续阳性的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肾小球组织中曾发现有HBcAg沉积,本院对18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作肾穿刺检查,发现肾内有HBcAg沉积者33例(18.3%),并发结节性多动脉炎者的病变血管壁上可见HBcAg,IgG,IgM,C3等组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治疗

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活动期,需住院治疗、卧床休息、合理营养、保证热量、蛋白质、维生素供给,严禁饮酒,恢复期应逐渐增加活动。慢性肝炎静止期,可做力所能及的工作,重型肝炎要绝对卧床,尽量减少饮食中蛋白质,保证热量、维生素,可输人血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维持水电解质平稳。

2.抗病毒治疗

急性肝炎一般不用抗病毒治疗。仅在急性丙型肝炎时提倡早期应用干扰素防止慢性化,而慢性病毒性肝炎需要抗病毒治疗。①干扰素:重组DNA白细胞干扰素(IFN-α)可抑制HBV的复制。隔天肌注,连续6个月,仅有30%~50%患者获得较持久的效果。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为干扰素,可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②拉米夫定:是一种合成的二脱氧胞嘧啶核甘类药物,具有抗HBV的作用。口服拉米夫定,血清HBV-DNA水平可明显下降,服药12周HBV-DNA转阴率达90%以上。长期用药可降低ALT,改善肝脏炎症,但HBeAg阴转率仅16%~18%,治疗6个月以上,可发生HBV的变异,但仍可继续服用本药,副作用轻可继续服用1~4年。③泛昔洛韦:是一种鸟苷类药物,它的半衰期长,在细胞内浓度高,可以抑制HBV-DNA的复制。本药副作用轻可与拉米夫定干扰素等合用提高疗效。④其他抗病药物:如阿昔洛韦阿德福韦膦甲酸钠等均有一定抑制HBV效果。

3.免疫调节剂

常用的有:①胸腺素α1(日达仙)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可重建原发、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的免疫功能。②胸腺素参与机体的细胞发生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③免疫核糖核酸在体内能诱生干扰素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4.导向治疗

新的免疫治疗(如DNA疫苗免疫复合物治疗等)、基因治疗(反义核酸治疗转基因治疗)正在研究中。

5.护肝药物

护肝药:①促肝细胞生长素促进肝细胞再生,对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并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纤维化作用。②水飞蓟宾有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作用。③甘草酸二铵(甘利欣)具有较强的抗炎,保护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适用于伴有谷丙转氨酶升高的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④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补充外源性的腺苷蛋氨酸有促进黄疸消退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

中医治疗

1.湿热内蕴

(a)热重于湿

【主症】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口苦,恶心厌油,纳差,上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栀子大黄(后下),制鳖甲、生石膏

(b)湿重于热

【主症】身目俱黄,其色较鲜明,口淡或粘,恶心纳呆,胸脘痞满,倦怠乏力,便溏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舌质淡而润,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利湿清热,健脾和中。

【方药】茵陈五苓散茵陈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桂枝、制鳖甲

2.寒湿困脾

【主症】身目皆黄,其色较晦暗,呕逆纳少,脘闷腹胀,畏寒肢冷,身体困倦,大便稀溏,小便色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温阳散寒,健脾利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制附子白术干姜茯苓泽泻甘草、制鳖甲

3.热毒内陷

【主症】起病急骤,突然出现黄疸,脘腹胀满,心烦口渴,极度乏力,口有肝臭味,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伴高热,病情迅速恶化,神昏谵语,衄血。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干燥,脉弦数或弦大。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救阴。

【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水牛角(先煎)、黄连黄芩黄柏生地赤芍丹皮、制鳖甲

4.肝郁气滞

【主症】右胁或两胁胀痛,痛无暄外,胸闷腹胀,易急躁,时时叹息。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解毒祛邪。

【方药】逍遥散加味。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香附陈皮郁金丹参、制鳖甲

5.气滞血瘀

【主症】两胁刺痛,痛有定处,胁下或有痞块,面色晦暗,赤缕红掌,肌肤甲错,妇女闭经或行经夹块,小腹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涩。

【治法】行气化瘀。

【方药】膈下逐瘀汤桃仁红花五灵脂元胡乌药川芎香附当归赤芍丹皮枳壳甘草、制鳖甲大黄蛰虫丸三丸。

6.肝肾阴虚

【主症】头昏目眩,两目干涩,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右胁隐痛,腰膝酸软,手足心热,或伴低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活血。

【方药】一贯煎川楝子枳实生地沙参当归枸杞麦冬、制鳖甲

7.脾肾阳虚

【主症】面色不华或晦暗,畏寒肢冷,食少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或五更泄,少腹腰膝冷痛,肢胀浮肿,小便清长或尿频。舌胖淡,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附子理中丸肾气丸党参白术干姜、制附子桂枝熟地黄山药茯苓山茱萸、炙甘草、制鳖甲

8.气阴两虚

【主症】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全身乏力,面色无华或咣白,劳累后胁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纳差腹胀,大便溏泻。舌质淡或红,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生脉饮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麦冬五味子生地枸杞、炙甘草木香砂仁、制鳖甲

9.痰湿热结

【主症】右胁胀闷不适或胀痛,身体虚胖乏力,大便粘滞不畅,纳呆、口苦、尿黄,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化痰利湿泻热。

【方药】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黄芩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滑石青黛、制鳖甲、煅牡蛎

护理

血液制品应予严格检测,如HBV标志阳性者,不得出售和使用。HBeAg阳性者不可从事饮食行业,饮用水卫生管理及托幼工作。HBsAg阳性的婴幼儿在托幼机构中应与HBsAg阴性者适当隔离,HBeAg阳性婴幼儿不应入托。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病毒性肝炎的食疗  

虎杖甘草

【组成】虎杖20克,甘草10克,大米10克。

【制作用法】先将虎杖甘草洗净,浸入600毫升水中约1小时后,入砂锅中放火上煎取水500毫升,去虎杖甘草,加入淘洗干净的米,用慢火炖成粥,放冷食用。   

【功效】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补益脾胃的作用,适用于病毒性肝炎急性期伴有黄疸者。   

黑豆炖猪肉   

【组成】黑豆150克,瘦猪肉250克。   

【制作用法】黑豆、猪肉洗净,将猪肉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块,与黑豆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去浮沫,后改用文火煨炖,待肉熟豆烂后,加入盐、味精调味,饮汤食肉。

【功效】具有滋阴润燥作用,尤其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食用。   

地耳粥   

【组成】地耳草30克(鲜品60~90克),大米50克。   

【制作用法】取地耳草洗净,用水800毫升,煎取500毫升,去地耳草,将大米淘净,加入地耳草汁中,用慢火熬至粥成,放温,1日分次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除邪,又能健脾和胃补虚,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有黄疸或无黄疸)患者。   

柳枝茶   

【组成】一寸左右的带叶嫩柳枝2两。   

【制作用法】嫩柳枝放入锅中,加水2000毫升,煎至200毫升,分次当茶服,每日1剂。   

【功效】柳枝、叶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早期病毒性肝炎患者饮用效果更好。   

泥鳅豆腐羹   

【组成】活泥鳅5条,豆腐1块。   

【制作用法】泥鳅剖腹去肠洗净,切段;豆腐切成小块备用。于炒锅中加入少量的油,至油烧至八成熟时,放入泥鳅爆炒后加入适量水煮沸,再加入豆腐,开锅后煮2分钟,加入盐、味精调味,并加适量的芡粉勾芡即成。   

【功效】祛湿和中,清热散血,对肝炎病人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对促使黄疸消退及转氨酶下降,比较明显,尤以急性肝炎更为显著;   

马齿苋瘦肉汤   

【组成】瘦猪肉250克,马齿苋300克。   

【制作用法】猪肉洗净,切成2~3厘米见方的小块;马齿苋除去根、泥沙,洗净。先将猪肉于汤锅内加冷水煮沸,去浮沫,放入洗净的马齿苋,武火煮沸后,转用文火煮至肉烂,加入精盐、味精调味即成。去马齿苋,吃肉喝汤。   

【功效】猪肉滋肝补虚;马齿苋清热解毒。两味炖煮,扶正祛邪,用治肝炎病效果较好。   

饮食适宜

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

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饮食禁忌

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

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病毒性肝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病毒性肝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