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聚葡萄糖-70
多聚葡萄糖-70药典标准
品名
中文名
多聚葡萄糖-70
汉语拼音
Youxuantanggan 70
英文名
Dextran 70
来源含量
本品系蔗糖经肠膜状明串珠菌L.-M-1226号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发酵后生成的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经处理精制而得。多聚葡萄糖-70的重均分子量(MW)应为64000~76000。
性状
本品为白色粉末;无臭,无味。
比旋度
鉴别
照右旋糖酐20项下的鉴别试验,显相同的反应。
检查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取本品,照右旋糖酐20项下的方法测定,10%大分子部分重均分子量不得大于185000,10%小分子部分重均分子量不得小于15000。
氯化物、氮、干燥失重、炽灼残渣与重金属
照右旋糖酐20项下的方法检查,均应符合规定。
类别
贮藏
制剂
(1)多聚葡萄糖-70葡萄糖注射液 (2)多聚葡萄糖-70氯化钠注射液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多聚葡萄糖-70说明书
药品名称
多聚葡萄糖-70
英文名称
Dextran 70
多聚葡萄糖-70的别名
右旋糖酐70;葡聚精;右旋糖酐-70;中分子右旋糖酐;多聚葡萄糖;葡聚糖;中分子糖酐;Dextran-70;Dextranum 70;Macrodex;Medium Molecular Dextran
分类
剂型
1.葡萄糖注射剂(中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注射剂,含葡萄糖5%)30g(500ml);
2.氯化钠注射剂(中分子右旋糖酐氯化钠注射剂,含氯化钠0.9%)30g(500ml)。
多聚葡萄糖-70的药理作用
多聚葡萄糖-70平均分子量约7000,与人白蛋白相近,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吸收血管外的水分以补充血容量,从而维持血压;能使已聚集的红细胞和血小板解聚,降低血液黏滞性,从而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流,防止休克后期的血管内凝血;能抑制凝血因子Ⅱ的激活,使凝血因子Ⅰ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降低,这和其抗血小板作用均可防止血栓形成。多聚葡萄糖-70扩充血容量作用和抗血栓作用较右旋糖酐-40强。
多聚葡萄糖-70的药代动力学
多聚葡萄糖-70经静脉输入后,血药浓度在最初3~4h内下降较迅速,以后则下降缓慢,并在血液中存留时间较长,部分暂时储存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而被逐渐代谢。多聚葡萄糖-70经肾脏排泄,1h内排出30%,24h内排出60%。
多聚葡萄糖-70的适应证
1.主要用于防治低血容量休克,如出血性休克、手术中休克、烧伤性休克。
3.用于防治微循环血栓及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多聚葡萄糖-70的禁忌证
1.血小板减少症等出血性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血容量过多者(因多聚葡萄糖-70抗血栓作用强,更易致出血)。
2.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注意事项
1.(1)有过敏反应者;(2)心、肝、肾功能不良者。
2.用药前取0.1ml多聚葡萄糖-70做皮内实验,观察15min,滴注速度宜慢并严密观察。
3.多聚葡萄糖-70用量过大会出现低蛋白血症、出血倾向或出血(如鼻出血、齿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创面渗血、血尿、经血增多等),实验室检查有红细胞集聚明显、血沉加快。因此,多聚葡萄糖-70每天用量不应超过1 500ml。
4.输入多聚葡萄糖-70后若血红蛋白未见升高者,应立即停药。
5.多聚葡萄糖-70与双嘧达莫和维生素B12在同一溶液中混合可发生变化。
6.多聚葡萄糖-70不改变血型,但能干扰血型检验和配血。用多聚葡萄糖-70前应事先验好血型。
多聚葡萄糖-70的不良反应
1.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红色丘疹等皮肤过敏反应,也可引起哮喘发作。极少发生过敏性休克,多在首次输入多聚葡萄糖-70数滴至数毫升时出现胸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经及时抢救后一般能恢复。
2.偶见发热。一类为热原反应,多在用药1~2次后出现,表现为寒战、高热;另一类是在多次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出现周期性高热或持续性低热,少数尚可见淋巴结肿大、关节痛。
3.随着右旋糖酐分子量的加大,使红细胞的聚集更多、更明显。
多聚葡萄糖-70的用法用量
1.成人:每次给药500ml,以每分钟20~40ml输入;每天最大量不超过1 000~1 500ml,在15~30min左右输入全量。
2.儿童:每次按10~15ml/kg给药。
多聚葡萄糖-70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1.血浆制品和抗血小板药能增强多聚葡萄糖-70作用。
2.与卡那霉素、庆大霉霉素和巴龙霉素合用,可增加后者的肾毒性。
3.硫喷妥钠与多聚葡萄糖-70同时使用能产生沉淀,降低多聚葡萄糖-70药效。
专家点评
成品为6%的溶液,半衰期为14h,其作用与白蛋白相似,每克能增加血容量18ml,维持胶体渗透压的时间比低分子右旋糖酐长,改善微循环作用不及低分子右旋糖酐。适用于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以增加血浆容量,维持血压。也用于出血性休克的急救,各种血栓性疾病,如血栓性静脉炎、心肌梗死、脑血栓和预防术后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