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病毒感染口炎疱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的发病率最高,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可发生于唇及口周皮肤,可单发,也可多发。具有自限性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

1、定期体检: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做好孕期保健,提倡母乳喂养。

2、改善环境,避免或减少污染,避免被动吸烟。起居室定期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呼吸道感染疾病流行时,室内可用紫外线照射或用乳酸、食醋、中药苍术等熏蒸消毒

3、经常户外活动和晒太阳,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服。

4、与病人隔离,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5、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参加体育锻炼,多进食新鲜蔬果。可给予高蛋白饮食(每天婴儿4g/kg、幼儿3g/kg、儿童2.5g/kg)及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中医治疗

暂无有效的中医疗法和中药的相关资料。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西医治疗

无特效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

一、目的:

对症治疗以减轻痛苦、促进愈合。

二、原则:

尽量不使用抗生素

三、具体方法:

1、局部可用碘苷(疱疹净)(研细涂之)或中药锡类散等。

2、进食前为减轻疼痛可用2%利多卡因局部涂之。

3、发热者给予退热剂,患病期间应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如给予高维生素高营养流质,或静脉补充营养。

4、口腔护理是必要的,包括保持口腔清洁、勤喂水,禁用刺激性、腐蚀性、酸性或过热的食品、饮料及药物。

5、重症可全身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阿昔洛韦(无环鸟苷)200mg,4次/d;利巴韦林(病毒唑)200~400mg ,3次/d。可用板蓝根注射液注射,或口服抗病毒冲剂等。

6、发感染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疱疹性口炎又称疱疹性齿龈口炎,由疱疹病毒Ⅰ型引发的急性口腔黏膜感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染发热性疾病感冒消化障碍、过度疲劳等均可为诱因。

二、发病机制:

单纯疱疹病毒属于DNA病毒。而人是单纯疱疹病毒的天然宿主。正常人中约有半数以上为病毒的携带者。病毒经呼吸道,口腔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正常人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大多局限于皮肤黏膜表层。特别易感者,如新生儿、严重营养不良或有其他感染的儿童、免疫缺陷和应用免疫抑制剂者,可发生血行播散。

原发感染大多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获得,如通过接吻,使用疱疹性龈口炎患者用过的餐具等。

原发性感染多为隐性,仅有10%的患者出现临床症状。原发感染发生后,病毒可持续潜伏在体内。由于单纯疱疹病毒在人体中不产生永久免疫力,故每当机体抗病力减弱时,如发热胃肠功能紊乱月经妊娠、病灶感染、过度疲劳和情绪环境改变时,体内潜伏的病毒即活跃而引起发病。

1、类单纯疱疹病毒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1)单纯疱疹病毒Ⅰ型:

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和器官的感染;

(2)单纯疱疹病毒Ⅱ型:

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的皮肤黏膜以及新生婴儿的感染。

少数病毒侵入周围神经,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三叉神经节感觉神经节,在神经细胞内潜伏。

2、潜伏机制仍不清楚,有人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由于神经细胞不增殖,缺乏病毒复制所需的特异性转录酶,因而病毒与宿主细胞均维持原状。

(2)特异性IgG抗体与病毒表面抗原结合,使病毒基因组处于抑制状态,因而长期潜伏。

当有发热、着凉、风吹日晒、外伤、月经、妊娠和焦虑等诱因时,神经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可使抗体与病毒结合减弱或脱落,病毒基因组脱抑制,重新激活,并沿神经轴索移行至神经末梢附近上皮,如果细胞免疫亦受抑制,病毒就繁殖引起疱疹。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症状

一、临床表现

多见于1~5岁的儿童,亦可见于青少年。发病前有高热史。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疱疹龈缘附着龈充血水肿,口周皮肤鼻翼等处也可出现成簇的疱疹。

1、疱疹出现前2~3天(潜伏期):

患儿常有烦躁拒食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

2、2~天后:

体温下降,但口腔症状加重,病损最初表现为弥漫性黏膜潮红,在24h内渐次出现密集成群的针尖大小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环绕红晕,水疱很快破溃,暴露出表浅小溃疡或溃疡相互融合成大溃疡,表面覆有黄白色分泌物。

3、1~2周内:

口腔黏膜恢复正常,溃疡愈合后不留疤痕

二、相关检查:

可行疱底细胞、病毒分离和血清学实验检查,或取皮肤黏膜疱疹刮取物作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三、诊断:

可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得出诊断。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诊断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检查化验

可行以下检查以明确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

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

一般正常,少数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二、细胞学检查:

皮肤黏膜疱疹刮取物作涂片,检查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

三、病毒培养

病毒研究的发展常常与病毒培养和检测方法的进步有密切的关系,特别在脊椎动物病毒方面,小鼠和鸡胚接种组织培养、超速离心、凝胶电泳电子显微镜免疫测定等技术,对病毒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单纯疱疹病毒分离培养较易成功,许多组织培养方法均可应用,宜取新鲜疱液接种。

四、测定血清抗体

用中和、补体结合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患者血清中多有抗体

五、组织病理改变:

复发与原发性感染病理变化相同,以细胞变性坏死为主。

表皮细胞发生气球变性、网状变性和凝固性坏死,表皮松解而形成水疱,因气球变性比较明显,且多发于疱底部,故水疱常为单房性,表皮内水疱最终亦可发展成表皮下水疱。少数网状变性可见于疱壁,有时可见细胞核分裂和上皮多核巨细胞。

陈旧水疱内可见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被侵犯的细胞内可见核内包涵体,此包涵体在早期呈嗜碱性,Feulgen反应阳性,但在后期则变成嗜酸性,Feulgen反应阴性。

六、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它对被检查者没有任何创伤

一般无需特殊的检查,必要时,惊厥患儿可做脑电图等检查。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鉴别诊断

应与以下病症相区别:

一、口炎口疮

1、简介:

患者多为成人,多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

2、病因及致病机制:

仍不明确。诱因可能是局部创伤精神紧张、食物、药物、激素水平改变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系统性疾病遗传免疫微生物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3、临床表现

表现为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成圆形或卵圆形,溃疡面为凹、周围充血。溃疡10~30个或更多,散在分布,多不融合,不成簇,好发于非角化黏膜,多数全身反应较轻。

4、治疗:

主要以局部治疗为主,严重者需全身治疗。

二、多型渗出性红斑

1、简介:

多形性红斑是一种原因较复杂的自限性炎症皮肤黏膜病,好发于青壮年,多见于春秋两季。

2、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水肿充血,出现大水疱,疱破形成糜烂溃疡面。唇部损害非常常见,糜烂水肿结痂,常合并痂下感染,易出血皮疹呈多形性如丘疹斑疹水疱红斑等。

典型的病损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红斑,颜色鲜红,境界清晰,中央出现小疱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并发症

全身症状重者,可因高热引发惊厥,或继发细菌感染而使病程延长。

一、惊厥(Con Vulsion):

1、简介:

为小儿常见的急诊,尤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2、临床表现

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

3、不良后果:

小儿惊厥发病率很高,据统计6岁以下小儿惊厥的发生率约为成人的10~15倍,约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

二、继发性感染

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又称次发性感染。

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的护理

预后:

预后一般较好。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小儿病毒感染性口炎》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