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孔角化病
汗孔角化病(porokeratosis)是一种特殊的角化异常,以组织学中出现圆锥形板层(cornoid lamella)为特征,圆锥形板层是呈细的圆柱形的紧密排列的角化不全细胞分布于整个角质层所形成的。
目录
汗孔角化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
(二)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三)忌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
(四)禁止近亲结婚。
汗孔角化病的中医治疗
1.阴亏血瘀型
方药:通幽场加减。
生地黄、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丹参、赤芍。
口干明显者加玄参、麦冬;两目干涩者加菊花;伴有潮热者加地骨皮、知母;腰膝无力者加川断、寄生。
2.痰瘀互结型
方药:温胆汤加减。
半夏、陈皮、竹茹、识实、茯神、郁金、菖蒲、川贝母、丹参、桃仁、红花、山慈菇、夏枯草。
咽喉不利者加射干、海浮石;大便于者加生大黄;两胁胀痛者加川楝子、元胡;精神障碍者加牡丹皮、礞石。
1.外徐紫草膏。
2.小的损害可用Co 2激光或液氮冷冻法去除。
汗孔角化病的西医治疗
1.外用5-氟尿嘧啶封包治疗,外用10%水杨酸软膏或0.05%~0.1%维A酸软膏。
2.维甲酸类药物:阿维A酯、阿维A或异维A酸口服往往在用药期有效。
3.全身疗法 避免日晒,可口服氯喹,0.25g,2次/d。可试用维生素A 5万~10万U,3次/d;或异维A酸(13-顺维甲酸),0.5~1mg/kg,2次/d。
4.局部治疗 数目少而范围小的皮损可用冷冻、电灼或激光。局部外用角质溶解剂,如10%水杨酸软膏或0.1%维A酸软膏等。
汗孔角化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不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见于PM、PP-PD、DSp和DSAP。LP见于单精合子双胞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的相似性,以及同一患者或同一家族的不同患者共存不同临床类型,提示不同的临床表现存在共同的遗传背景。
(二)发病机制
本病分型依据其病理学特征-圆锥形板层和相关的临床表现。但应注意,圆锥形板层也见于许多与本病无关的疾病,如炎症、增生和新生物形成。Reed和Leone提出本病因表皮细胞突变克隆沿外围扩增导致克隆群体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边界形成圆锥形板层。异常克隆可能具遗传性,其他诱因导致临床症状。其中一个诱因是紫外线,与DSAP相关。另一诱因为免疫抑制,常见于器官移植和HIV感染者,与DSAP和DSP相关。重度的免疫抑制因免疫监视降低,有利于异常角质形成细胞克隆出现,最终导致恶性转化。
汗孔角化病的症状
基本损害为界限清楚的角化不全,呈中心萎缩的环形、线形或斑点样。临床有5种类型(表1):经典的Mibelli型(PM)、播散型浅表型(DSP)和播散型光化性浅表型(DSAP)、掌跖播散型(PPPD)、线型(LP)和斑点型(常与PM和LP相关)。
1.Mibelli型 损害开始为小的、棕色、角化性丘疹,逐渐扩大形成规则和环形斑块伴有界清、高起的角化性边界。边界常高于1mm,包含线状沟。损害表现为角化过度和疣状。中心常为萎缩性、无毛发且出汗缺乏,伴有色素沉着或脱失。直径从几毫米到数厘米的数个损害。以四肢肢端、臀部和外生殖器常见。也见于面部和口腔,可累及至掌跖。
本型始于儿童期,和损害经过数年后缓慢扩大,常为非对称性。本型具特征性,为局限性,多为单侧,损害较大,界限清楚且具诊断性的沟纹。男性多见。
2.播散型浅表型和播散型光化性浅表型 DSP较为泛发,主要累及四肢,为双侧对称性。损害也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掌跖和黏膜处(图1)。约50%的病例,损害见于曝光部位(DSAP),在夏季加重。损害较小、浅表性、较为单一、成簇状,在四肢伸侧甚至可见数百个。损害开始为小的角化性丘疹,多伴中心小凹,直径1~3mm。多干燥,可有红斑、色素沉着或正常肤色。逐渐增大呈浅表性环形损害,伴轻度中心萎缩,绕以间断的具顶端沟纹的堤状隆起。DSP和DSAP相对常见,常于30~40岁时发病,历数年缓慢发展。尽管女性多见,但家族发病时男女比例各半。紫外线曝露时间过长如银屑病患者的光化学治疗和光疗可导致DSAP加重或延长病程。DSAP见于日照强的地区,在黑人中少见。
3.掌跖播散型 为小的浅表性相对单一的损害,边界清楚,周围呈堤状隆起,高度不超过1mm。掌跖部角化较为广泛,沿着隆起的纵向沟纹较为明显。损害首先见于掌跖,随后向四肢、躯干等部位扩散,包括非曝露部位,数目较多。有瘙痒和刺痛感。黏膜处损害较小、环形或呈匐形性、乳白色且无症状,数目较多。男性发病是女性的两倍。常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开始发病。
4.线型 可表现为单侧、线状且广泛累及,类似线性疣状表皮痣。损害与Mibelli型相同,包括苔藓样丘疹、小环形损害、伴中央萎缩的角化过度斑块和特征性周围堤状隆起。成群分布,沿四肢线状排列,远端易受累。在躯干部可呈带状分布。可累及单侧四肢,也见于同侧的面部和躯干(图2,3)。始于婴儿或儿童期。遗传特征尚未明确。可与其他临床类型伴发。有恶化的报道。
5.斑点型 常与Mibelli型或线型相关。为见于掌跖部的大量、小的、不连续的斑点,角化过度,伴有细的高起边缘。损害可呈线状排列,也可聚集成斑块样。临床上必须注意与斑点型掌跖角化症相鉴别。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必要时可做活组织检查证实。本病组织病理象有诊断价值。
汗孔角化病的诊断
汗孔角化病的检查化验
组织病理:环状损害中央显示轻度角质层增厚,粒层正常,棘层萎缩,在汗管口及堤状边缘处则高度角化,粒层消失,棘层增厚。真皮浅层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浸润,胶原纤维与附属器萎缩。最好切下带有中央沟的堤状隆起边缘做病理检查。镜下中央沟显示为充满角蛋白的表皮性凹陷。其中有角化不全柱,即所谓圆锥形板层。角化不全柱基部有异常表皮细胞。这是本病各型均具有的最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汗孔角化病的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有时需与扁平苔藓、疣、疣状痣、光线角化症,表皮癌,皮肤原位癌以及穿通性弹力纤维病等病区别。
1.环状扁平苔藓 紫红色扁平丘疹排列成环状;边缘光滑不粗糙;主观奇痒。病理改变可资鉴别。
2.疣状痣皮损为疣状、线状排列,出生时即有。病理改变易于鉴别。
汗孔角化病的护理
预后
常于30~40岁时发病,历数年缓慢发展。紫外线曝露时间过长如银屑病患者的光化学治疗和光疗可导致DSAP加重或延长病程。始于婴儿或儿童期。遗传特征尚未明确。可与其他临床类型伴发。有恶化的报道。
汗孔角化病吃什么好?
汗孔角化病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黄瓜粥
取大米100克,鲜嫩黄瓜300克,精盐2克,生姜10克。将黄瓜洗净,去皮去心切成薄片。大米淘洗干净,生姜洗净拍碎。锅内加水约1000毫升,置火上,下大米、生姜,武火烧开后,改用文火慢慢煮至米烂时下入黄瓜片,再煮至汤稠,入精盐调味即可。一日二次温服。
配料:绿豆、薏仁米各80克,蜂蜜10克。
做法:绿豆、薏仁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用文火炖熟,趁热时调入蜂蜜饮用。
汗孔角化病患者吃什么对身体好?
1、 饮食宜清淡。
2、 多吃水果和蔬菜,如香蕉、青菜等。
3、 宜多吃豆制品。
汗孔角化病患者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1、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2、 忌烟酒。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