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果
【科属】为蔷薇科植物林擒的果实。【学名】柰子【别名】文林果、花红果、林擒、五色来、联珠果等。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水分。克,蛋白质O.3克,脂肪O.8克,碳水化合物15.l克,热量69千卡,粗纤维0.9克,灰分0.2克,钙45毫克,磷9毫克,铁0.9毫克,胡萝卜素0.05毫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黄素0.02毫克,尼克酸0.2毫克,抗坏血酸1毫克,钾148毫克,钠0.9毫克,镁7.3毫克。
食疗作用
1. 生津止渴 沙果中的有机酸、维生素含量非常丰富,食之有生津止渴,消食除烦和化积滞的作用。
2.涩精止痢 沙果味酸涩而收敛,具有良好的涩精、上泻痢的作用,是泄泻下痢、遗精滑泄者的食疗良品。
3.驱虫 沙果根水煎服具有驱虫、杀虫的作用,可治字寸白虫、蛔虫等所致疾病。
4.明目 沙果的叶鲜用或晒干用,皆具有泻火明目,杀虫解毒的作用。可治疗眼目青盲、翳膜遮眼及小儿疥疮。
【保健食谱】
1.沙果汤 沙果(半熟者)10枚。将沙果洗净后切片,放入锅中,加水1000毫升,煮取50O毫升。每次服1碗,l日2次,连果带汤,空腹时服下。此汤具有和胃化滞,止泻痢的功效。适用于肠炎或痢疾引起的腹痛、腹泻。
2.沙果汁 沙果3枚。将沙果洗净后,去核捣烂,绞取其汁。每日2次,每次10毫升。此汁具有化积滞,止泻痢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泻痢之病症。
3.沙果芡实汤 新鲜沙果50克,芡实30克。将沙果先净切开,加入芡实,再加水3碗,共煎煮成汤1碗,分2次1日服完。此汤具有涩精止遗的功效,适用于男子遗精滑世之病症。
4.醋和沙果米 沙果5枚,白醋50克。将沙果洗净切十晾晒,烤干后研为细米,加入白醋调匀即成。每服1匙, 1日2次。此方具有行气止痛,化痰散结的功效,适用于小儿瘰病及羸瘦等病症。
注意事项
沙果涩敛,不宜多食;脾弱气虚者不宜食。
文献选录
《食疗本草》:“止消渴”;“主谷痢。泄精”。
《开宝本草》:“不可多食,发热涩气,令人好睡,发冷痰,生疖疮,脉闭不行。”
《滇南本草》:“治一切冷积痞块,中气不足,似疟非疟,化一切风痰气滞。”
《医林纂要》:“止渴,除烦,解暑,去瘀。”
文化欣赏
历史传说:相传唐高宗时,李谨以五色柰上贡,高宗即 为此封李谨为“文林郎”,所以沙果又称文林果。
传统蒙学经典读物《千字文》称:“果珍李柰,菜重芥姜”,被列为果中珍品。
沙果.中药材
【拼音名】Shā Guǒ
【别名】枝热、火炭头果
【来源】
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红粉白珠的根、果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ultheria hookeriC.B.Clarke(G.frantissima Wall.var。Hirsuta Franch.;G.stapfiana Airy-Shaw;G.veitchiana Craib)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挖,切片;果实,夏、秋季成熟时采摘;全株,夏、秋季采收,切碎晒干。
【原形态】常绿灌木,高约50cm。枝圆柱形,密被褐色刚毛,老枝灰白色,具脱落后的刚毛痕迹。单叶互生;叶柄短,顶端膨大有关节;叶片革质,椭圆形,长4-5(-8)cm,宽2-3cm,先端浑圆或急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有锯齿,叶面绿色,背面较淡,被刚毛,中脉在表面下陷,背面明显隆起,侧脉4-5对,连同网脉在表面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长3-4cm,被白色柔毛,基部具总苞,苞片大,椭圆形,先端具凸尖;花梗纤细,被微毛;小苞片对生,着生花梗中部以上,椭圆形,先端渐尖,有脊,具缘毛;花萼5裂,裂片卵形;花冠卵状坛形,粉红色或白色,口部5浅裂。裂片小,圆形,微反折;雄蕊8-10,花丝扁平,中部以下扩大,被白色短柔毛,花药2室,每室先端具2芒,芒微下弯,顶孔开裂;子房被柔毛,花盘齿裂,花柱长2mm。浆果状蒴果,卵球形,紫红色,花柱宿存,花期6-7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600-3200m的沟边或岩坡上、向阳山坡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内蒙
【性味】辛;甘;性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或泡酒。
【摘录】《中华本草》
沙果产品
沙果可以深加工成沙果干和沙果汁沙果酱利润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