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裂头蚴病
皮下裂头蚴病是由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引起的皮肤病,此种蚴虫寄居于蛙、蛇等动物的肌肉及皮下组织内,含有此种蚴虫的未曾煮熟的蛙肉或蛇肉被人类食后,或饮用含有裂头蚴感染的剑水蚤属所污染的水,或用裂头蚴感染的生蛙皮、蛙肉直接外敷治疗皮肤溃疡,蚴虫即可通过皮肤创面直接进入皮下组织而引起发病。曼氏裂头蚴病多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我国以广东、吉林、福建多见。
目录
皮下裂头蚴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不吃未烧熟的蛙、蛇肉等,不以蛙、蛇肉、皮敷贴眼部或皮肤溃疡,不生吞蛇胆,不饮用生水。在流行区做好宣传工作,使群众了解此病的传播途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裂头蚴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皮下裂头蚴病的中医治疗
皮下裂头蚴病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治疗眼及皮下组织裂头蚴病以手术摘除虫体为主。手术需水肿减轻、硬结形成后进行,取出虫体。一般病例手术后可给予吡喹酮治疗,同时用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因虫体破坏所致的过敏反应。
用40%酒精2~4毫升混以奴夫卡因,注入囊内,杀死虫体;或用糜蛋白酶液5~10毫升,局部注射,每5~10日1次,一般2~3次可愈。
吡喹酮:每次每千克体重25毫克,每日3次,连服2日,必要时1周后重服1个疗程,对于眼、皮下裂头蚴病疗效较好。
(二)预后
裂头蚴病只要能够及时确诊,预后较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多是可以治愈的。 此虫也可广泛侵及双肺、胸腔、腹腔或淋巴结等组织,导致严重的后果。
皮下裂头蚴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裂头蚴学名为曼氏叠绦虫裂头蚴,其成虫寄生在猫、狗肠道中,虫卵随粪便排出发育成原尾蚴,寄生在蛙的肌肉处。如将蛙肉贴敷于眼、伤口、脓肿上,蛙肉中的裂头蚴因趋温特性而自创口侵入人体;进食未熟的蛙、蛇、鸟或猪肉,裂头蚴经口人肠,最后移行到皮肤。或是食生或半生不熟的蛙、蛇肉或猪肉,吞食活蝌蚪,喝生水或游泳等误吞入含原尾蚴的剑水蚤,裂头蚴进入体内后从腹腔内钻出,移行至皮下组织所致。裂头蚴寿命较长,在人体内一般可存活12年。
(二)发病机制
裂头绦虫寄生于猫、狗、虎、豹、狐等动物小肠,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出钩毛蚴,被第一中间宿主——剑水虱吞食后,在体内脱去纤毛变为原尾蚴,含有原尾蚴的剑水虱被第二中间宿主——蝌蚪吞食发育成裂头蚴,当蝌蚪发育为青蛙时,裂头蚴移居到蛙的大腿、小腿肌肉处寄生,如蛙被蛇、鸟等捕食,蛇、鸟成为转续宿主,若狗、猫等吞食受染的青蛙及转续宿主,裂头蚴就在狗、猫等终宿主体内寄生,发育为成虫。人有可能成为第二中间宿主、转继宿主或终宿主。
人体寄生的裂头蚴以1条为多,但也有2-3条,甚至10余条者。被侵袭部位可形成嗜酸性肉芽囊肿包,致使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虫体的分泌物与排泄物或虫体死亡后的裂解物可引起嗜酸肉芽肿,并可有囊腔与隧道形成。囊腔中除虫体蟠居外,尚有白色豆渣样渗出物,由凝固坏死组织、纤维蛋白及小量红细胞组成,其中可见夏—莱晶体。囊壁由肉芽组织组成。芽殖裂头蚴寄生皮下组织时,形成皮下包块。尤其是阴唇、乳房、眼睑、胸腹等处为易发部位,可见到有如雀蛋、鸽蛋大小的移动肿块,手术切除的小肿块中可找到孟氏裂头蚴虫体。
皮下裂头蚴病的症状
皮肤表现:皮损为位于躯干或下肢皮下的指头至鸽蛋大的炎性游走性肿块结节,圆形、柱状或线形,中等硬度,与皮肤无粘连、无压痛。可累及患者的四肢、胸腹壁、乳房和外生殖器,数目为1~2个,可有瘙痒及虫爬感。亦可无任何感觉。如合并感染,则可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有时出现荨麻疹。
眼部皮肤感染:患者表现为眼睑红肿、眼睑下垂、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痛奇痒、有异物感和虫爬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多为单眼感染,可反复发作,多年不愈。可引起疼痛性结膜炎,或致使眼球运动限制及毁坏眼球,最终导致视力严重减退甚至失明。
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凡有用蛙肉贴敷伤口、疮疖和眼部者或有生食蛙、蛇、猪肉史,有裂头蚴逸出史。临床表现有皮下游走性结节与包块者应考虑本病。从病灶处查到裂头蚴为诊断的依据。裂头蚴抗原皮内试验有辅助诊断价值。
皮下裂头蚴病的诊断
皮下裂头蚴病的检查化验
2.活组织检查 眼睑和其它部位出现皮下游走性结节,皮下包块和眼睑结节活检可找到虫体。
3.病理检查显示嗜酸性肉芽肿,可见夏—莱晶体。移动肿块病变中心为虫体横切面。
皮下裂头蚴病的鉴别诊断
增生型裂头蚴病(pmliferative sparganosis)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病原为增生裂头蚴(Sparganum proiferum),仅发现于人,也可能在狒狒及黑长尾猴体内。虫体呈柱状或稍扁,常卷曲,有不规则分支和芽,大小约10mm×1mm,最长达24mm,可移行到体内各组织,进行芽生增生。组织切片可见其内部组织内具有散在的束状纵肌,在表皮内或皮下有许多小囊和泡,排泄管扩大成大的腔。有的虫体一端表皮有一深凹,但无头节。虫体侵入人体后可广泛侵犯皮下、肌间筋膜、肠壁、肠系膜、肾、肺、心、脑等各组织。受累组织呈蜂窝状和结节状,在四肢可致广泛性肿胀,似象皮肿,患者日渐衰弱、消瘦和虚脱,甚至导致死亡。
皮下组织及肌肉囊虫病:病人常有皮下或肌肉内囊虫结节,分布于头和躯干,四肢较少,结节呈圆或椭圆形,直径0.5~1.5cm,坚实,可在皮下或肌肉中自由推动,无压痛。结节可陆续出现或自行消失。
并殖吸虫病皮肤表现:以游走型皮下包块为主要表现。包块大小不一,表面皮肤正常,肿块触之可动。常呈单个散发,偶可见多个成串。一处包块消失后,间隔一些时日又在附近或其他部位出现。常发部位为腹壁、胸背、头颈等。几乎人体表面个各处,都有出现肿块的可能。
皮下裂头蚴病的并发症
如有炎症可伴发疼痛和触痛,有时可出现风团,亦有的患者感染后可不出现任何自觉症状,能持续数年之久,有的皮疹可自行消退,但隔一段时间又复发。
裂头蚴可在体内移行,并侵犯多种组织器官。
口腔颌面:常在口腔粘膜或脸部皮下出现硬结,患处红肿,发痒或有虫爬感。
有的可经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腹膜炎,或寄生于腹腔内各脏器中。也可向上移行,穿膈肌进入胸腔,至胸壁、乳房、颈;或入肺导致胸痛、咳嗽、咯血。还有见于脊髓、椎管、尿道、外阴、泌尿生殖器和膀胱等处。
皮下裂头蚴病的护理
中国民间有吞食活蛙治疗疮疖和疼痛的不良习惯;又有食蝌蚪以治皮肤病的习俗。在延边地区,居民喜食半生的烤蛙或生蛙肉、蛇肉及猪、牛、鱼肉;广东、香港等地居民喜食田鸡粥(青蛙广东称田鸡)或生炒青蛙肉及蛇肉,以上制作方式未能杀死寄生在肌肉深部的裂头蚴,而使人体感染。福建某地一农民因患疥疮误信“仙方”而吞食 7 只小青蛙,后经手术从腿部取出裂头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