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痹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病证名。风寒湿三气合而致病,以湿邪为主,表现肢体疼生酸困、病处不移的一类痹证。《素问·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素问·痹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中医还认为,湿邪重浊,故外感湿邪后多有身重倦困,头重如裹症状。又因湿邪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易,若其侵犯肌肤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处,故有“著痹”之称。一般他说,湿邪为病,病程较长,如湿温病,常有如油入面难分难解之临床特征。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症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物,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人们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

著痹者,湿气胜也。夫湿,土气也,土性重缓,营卫之气与湿俱留,则著而不移,其症多汗而濡,其病多著于下,有挟寒、挟热、在气、在血之异,须审而治之。

著痹的中医治疗

1、秦景明《症因脉治》提出湿痹之治,“发汗羌活除湿汤;胸满闷,茯苓汤;风湿,苍防二妙汤;寒湿术附汤;湿热,苍柏二妙丸。”或用除湿蠲痹汤,或用苍术薏苡汤桂心麻黄;加白术猪苓泽泻

2、属脚气病之一。龚廷贤寿世保元》将脚气疼痛不仁者,称之为湿痹。参见脚气条。

3、湿痹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宜用通络开痹片——转载与风湿类风湿保健网。

中药还有许多方子可以治疗,外用内用都有,推荐几个:

1、葱头、生姜各500克,上等醋适量。 打烂绞汁,用上等醋烧开后,将葱姜汁和入,熬成膏状,摊厚布上,贴于患处。

2、白杨皮500克、白酒1500毫升。浸泡5~7日,滤取即得;每次饮30~50 毫升,1日2次

著痹的病因

湿痹之因,或身居卑湿,湿气袭人;或冲风冒雨,湿留肌肉,内传经脉,或雨湿之年,起居不慎。”《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则谓:“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与后世所论湿痹,证候有所不同。

著痹的症状

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不仁。《症因脉治》卷三:“湿痹之证,或一处麻痹不仁,或四肢手足不举,或半身不能转侧,或湿变为热,热变为燥,收引拘挛作痛,蜷缩难伸,名曰着痹,此湿痹之证也。

著痹的诊断

著痹的鉴别诊断

一、首先应辨清风寒湿痹热痹的不同。

二、在风寒湿痹中应区别风、寒、湿偏胜的不同。

三、病程久者,应注意辨明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脏腑损伤的征候。

著痹的并发症

因湿性黏腻滞着故出现肢体 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肢为甚,或有肿 胀,肌肤麻木,阴雨加重为主要表现的痹病

中医指由风、寒、湿等侵袭肌体导致肢节疼痛

临床以关节、肌肉痛和肢体(以上下肢为主)拘急,甚则影响屈伸为主证,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脉、皮、肌、筋、骨、气血痹阻所致。

著痹的护理

宜食与忌口

风湿热痹型属热症和湿症,饮食原则宜清热化湿活血。常用凉性去湿兼活血之食品。如莲藕冬瓜、油菜、菠菜茄子丝瓜胡萝卜木瓜葡萄薏苡仁绿豆赤小豆乌骨鸡兔肉青蛙、鸭肉、蚬肉、海带、草鱼、泥鳅、鲍鱼、甲鱼、等。

忌食温燥伤阴食物。如生姜大蒜辣椒花椒、八角、桂皮、洋葱、荔枝狗肉羊肉猪肝猪肚等。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著痹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著痹》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