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带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概述

鞋带为穴名:1.经外奇穴名;2.经穴别名。

经外奇穴名·鞋带

鞋带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位于足踝关节的前面,内外踝高点连线与胫骨前肌外侧缘的交点下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角弓反张

定位

经外奇穴·鞋带位于足踝关节的前面,内外踝高点连线与胫骨前肌外侧缘的交点下0.3寸处。左右计2穴。

主治病症

经外奇穴·鞋带主治小儿角弓反张。

灸法

一般灸3~7壮。

经穴别名·鞋带

鞋带为经穴别名。见《针灸学》(南京)。即解溪

解溪为经穴名(Jiěxī ST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草鞋带、鞋带。属足阳明胃经。解溪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解即分解,指踝关节,溪即沟溪,指体表较小的凹陷,解溪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面肿霍乱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神经性头痛,胃炎肠炎气逆发噎,消化不良,饥不欲食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头面浮肿,脚腕无力,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瘛疭惊风,谵语,足踝肿痛,脚重,癫痫精神病,腓神经麻痹高血压等。

鞋带的别名

草鞋带(《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鞋带。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胃出于厉兑……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

特异性

解溪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穴名解

解即分解,指踝关节,溪即沟溪,指体表较小的凹陷,解溪穴在踝关节前陷中,故名。

解,有判解、离散之义。谿,同溪,为山间的水流。《汉书·司马相如传》:“振溪通谷,寰户沟渎。”陷处为溪。穴在足关节当前正中,胫骨与距骨相接之凹隙中,适当束缚鞋带之处,因名“解溪”。

关节间隙在《内经》中常称为“骨解”或“节解”。穴当踝关节大节解之中,因其所在及功用而得名。

所属部位

解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正坐取穴

解溪位于足背踝关节前横纹的中点,约与外踝尖相平,当趾长伸肌腱与𧿹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

解溪穴在足阳明胃经中的位置

解溪穴的位置

解溪穴的位置(足阳明胃经)

解溪穴的位置(肌肉

解溪穴的位置(骨骼

取法

解溪在踝区,踝关节前面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正坐取穴。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处取穴。

仰卧位或正坐位,踝关节前面横纹中央凹陷中,令足趾上跷,显现足背部两肌肌腱(踇长伸肌肌腱与趾长伸肌肌腱),穴在两肌肌腱之间,相当于内、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

解溪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十字韧带、胫腓韧带联合。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分布。小腿深筋膜致密, 在踝关节前方形成小腿十字韧带。该韧带由附着于跟骨外侧前部的外侧束,和附着在内踝及足内侧缘的内侧上下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组织,在(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达胫、腓骨之间的胫腓韧带联合。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距骨。

皮肤→皮下组织→𧿹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足背内侧皮神经(腓浅神经分支)分布;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脉经过并分布。

布有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解溪穴的功效与作用

解溪有健脾化滞、清热宁神的作用

解溪有舒筋活络,清胃化痰,镇惊安神的作用。

解溪有通调肠胃、舒筋利节作用。

解溪有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解溪穴为足阳明经之经穴,乃经气旺盛之处,配五行属火,泻之既可清阳明经热,又可泻阳明胃火,故可用于胃肠积热、腑气不通所引起的腹胀、便秘等症。

火乃木之子,应五脏之心,故泻之可清肝火、泻心火,以治疗阳明经热或肝火上扰引起的头痛、眩晕及心火炽盛和肝风内动引起的癫狂等神志病变。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解溪可治疗头面、下肢及踝关节周围病变。

主治病症

解溪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面肿,霍乱,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神经性头痛,胃炎,肠炎,气逆发噎,消化不良,饥不欲食,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头面浮肿,脚腕无力,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瘛疭,惊风,谵语,足踝肿痛,脚重,癫痫,精神病,腓神经麻痹,高血压等。

解溪主治头痛、眩晕、癫狂、腹胀、便秘、下肢痿痹、目赤、胃热谵语。

解溪主治头面、脾胃、足踝关节等疾患:如头痛、目赤、眩晕、面肿、腹胀、霍乱、气逆发噎、饥不欲食、便秘、癫狂、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

现又多用解溪治疗神经性头痛、消化不良、胃炎、肠炎、肾炎、面神经麻痹、足下垂、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解溪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腹胀,便秘,癫狂,头面浮肿,下肢痿痹,脚腕无力等。

解溪穴主要用于治疗踝关节疾患,对于面部、口齿、咽喉和胃部的疾患,可以按照经络辨证,循经选用此穴。主治头痛,眩晕,头面水肿,面赤,眉棱骨痛;腹胀,便秘;癫狂,瘛疭,惊风,谵语;下肢痿痹,足踝肿痛,脚重。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病,头痛,腓神经麻痹;

运动系统疾病:踝关节周围组织扭伤,足下垂;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

其它:高血压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寸。

一般直刺0.5~0.8寸,或平刺1~1.5寸。

可透丘墟商丘,局部有酸胀沉重感,有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

直刺0.3~0.5寸。

1.直刺0.3~0.5寸;

2.平刺1.0~1.5寸;

3.可透丘墟或商丘,局部酸胀,有时可扩散至整个踝关节。

灸法

可灸。

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配伍

解溪配条口、丘墟、太白,有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膝股肿痛,脚转筋。

解溪配血海、商丘,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腹胀。

解溪配昆仑太溪,治踝部痛。

解溪配商丘、血海,治腹胀。

解溪配商丘、丘墟、昆仑、太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踝部痛。

解溪配丘墟、商丘,治踝关节痛。

解溪配条口、丘墟、太白,治膝股肿、胻酸转筋。

解溪配阳跷,治癫疾。

解溪配经渠阳池合谷支沟前谷内庭后溪腕骨阳谷、厉兑、冲阳,治热病汗不出。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语,解溪主之。疟,瘛疭惊,股膝重,胻转筋,头眩痛,解溪主之。风水面浮肿,颜黑,解溪主之。风从头至足,面目赤,口痛啮舌,解溪主之。癫疾,发寒热,欠,烦满,悲泣出,解溪主之。霍乱,解溪主之。白膜复珠,瞳子无所见,解溪主之。狂,易见鬼与火,解溪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解溪,主口痛,啮舌。主腹大,下重;主瘛疭而惊。主膝重,脚转筋,湿痹白幕复珠子,无所见,解溪主之。

针灸大成》:头风,面赤,目赤,眉攒疼不可忍。

针灸逢源》:寒湿脚气,灸解溪七壮。

玉龙歌》: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

类经图翼》:泻胃热。

研究进展

对炎症灶增生过程的影响

针刺猫的“足三里”、“解溪”后第4日发现回肠末端人工溃疡面渗出物被清除,并被大量肉芽组织充填,而对照组肉芽组织则开始新生。表明针刺有促进肉芽组织、细胞修复再生瘢痕化过程。实验观察表明,针刺组新生上皮细胞碱性磷酸酶反应提早并增强,伤口的四周黏膜过碘酸希夫反应也远比对照组为强。

治疗肩周炎

用28号1.5寸毫针从患肢对侧解溪向足跟直刺1寸。手感针达骨膜后,大幅度捻转强刺激,同时配合上下提插针体的手法,两者交替使用,不留针。治疗过程中,试做患肢的上举下放、外展内收活动。结果:显效16例,近期短效7例,无效1例。

治疗胃肠道绞痛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手指点按解溪、足三里,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耐受为度,每穴点按2~6 min。28例中,显效(治疗2~6 min疼痛消失)21例,有效(治疗后疼痛减轻)5例,无效(治疗后疼痛无改善)2例。

治疗手腕挫伤

右手拇指及腕关节挫伤月余,取对侧解溪、公孙,捻转泻法,同时嘱患者活动腕关节,局部加用艾灸,连续针灸治疗5次,症状明显好转,后又巩固治疗2次告愈。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鞋带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鞋带》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