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病
目录
治疗反胃病的穴位
概述
反胃病:1.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2.噎膈。
食下良久复出,或隔宿吐出者·反胃病
反胃病(regurgitation、stomach reflux)为病名。又称翻胃、胃反。多见于幽门梗阻、痉挛及胃内新生物等病症中。反胃病,《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称为“胃反”,《圣惠方·治反胃病呕哕诸方》则称为“反胃病”。其证是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属未经消化的食物。本病多因饮食不当,饮饱不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以致中焦虚寒,不能消化谷食,饮食停留,终至呕吐而出。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如反胃病日久,可导致肾阳亦虚,所谓下焦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则病情更为严重。
反胃病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反胃病是指以脘腹痞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或食入不久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药学名词》(2010):反胃病又称胃反,是指以脘腹痞胀,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甚或食入不久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反胃病的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病一证,本属火虚。……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
反胃病多因脾胃虚寒、真火衰微,致饮食停留,腐熟不能,终至食入反出。
反胃病的症状
《医贯》:“饮食倍常,尽入于胃矣,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原物酸臭不化,此已入胃而反出,故曰翻胃。”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反胃病呕吐的特点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
反胃病的辨证治疗
“治反胃病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
如新病者,胃气犹未尽坏而饮食未消,当兼去其滞;若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则当专用温补,不可妄行峻利开导、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
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用姜汤或橘皮汤;若气虚寒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或橘皮干姜汤之类;若寒痰甚者,宜小半夏汤或大半夏汤之类。虚在中焦,而食人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饮、圣术煎之类;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黄芽丸;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丸之类;若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
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人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反胃病初起,而气体强壮者,可先化痰湿、和胃气,如二陈汤、橘皮半夏汤、平胃散、不换金正气散、五苓散之类。或用半夏干姜散、吴萸汤、橘皮汤等以祛寒。若病稍久而胃气虚者,则非所宜。反胃病证多有大便闭结者,因下不通而致上逆。便秘因阴虚兼寒者,宜以补阳为主,可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豕膏诸血之属。此症奏效较缓,以粪如羊矢或年高病此者为尤甚。亦有因瘀阻所致者。《张氏医通》卷四:“瘀血在膈,阻滞气道而成者,代抵当丸作芥子大,服二钱。”
脾胃虚寒
反胃病·脾胃虚寒证(stomach reflux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t cold of spleen and stomach)是指脾胃阳虚,虚寒内生,以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清稀水液,吐尽始觉舒适,大便溏少,神疲乏力,面色青白,甚者面色晄白,手足不温,眩晕耳鸣,腰酸膝软,精神委靡,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反胃病证候。
胃热
反胃病·胃热证(stomach reflux with stomach heat syndrome)是指宿食久停,积热化火,以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混浊酸臭之稠液,便秘,溺黄短,心烦口渴,面红,舌红干,苔黄厚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反胃病证候。“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痰浊阻滞
反胃病·痰浊阻滞证(stomach reflux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phlegm-turbidity)是指痰浊内阻,胃失和降,以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痰涎水饮,眩晕,心下悸,苔白滑,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反胃病证候。
血瘀积结
反胃病·血瘀积结证(stomach reflux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static blood)是指血瘀积结,胃气上逆,以经常脘腹胀满,食后尤甚,上腹或有积块,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黄沫,或吐褐色浊液,或吐血便血,上腹胀满刺痛拒按,上腹积块坚硬,推之不移,舌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反胃病证候。
治疗反胃病的方药
用丁沉透膈散。本方用人参、白术、木香等以温中健脾;砂仁、丁香、沉香、神曲、麦芽等以降气和胃。吐甚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镇逆止呕。
如面色㿠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者,为久吐累及肾阳亦虚。治宜益火之源,以温运脾阳。用附子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肉桂之类。
如唇干口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者,是由久吐伤津,胃液不足,气阴并虚之象。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吐,可用大半夏汤。
反胃病的针灸治疗
取胃俞、中脘、梁门、脾俞、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为主,针灸并施。
噎膈·反胃病
反胃病即噎膈。为病名。《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
噎膈(dysphagia)为病名。是指以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噎,指进食吞咽哽噎不顺;膈,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张石顽《千金方衍义》:“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临床上,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先兆,故往往以噎膈并称。
详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