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细菌性痢疾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方案

1.抗菌治疗 对于大便培养志贺菌阳性者,需要抗菌治疗。药物同急性菌痢,疗程7d。停药后观察大便培养,隔日1次,2次阴性,抗菌治疗结束。

2.调整肠道功能 口服肠粘膜保护剂(思密达)及微生态调节剂(培菲康)。

3.饮食疗法 鼓励正常进食。要求饮食高热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渗透压。注意补充维生素A叶酸

4.药物保留灌肠 肠粘膜残留病变者采用本疗法。如2%磺胺银,中药煎剂(苦参15.0,白及9.0,蒲黄9.0),每剂煎水200ml,睡前保留灌肠1次,15~20d为1疗程。

5.中医中药 本证为脾肾阳虚大肠湿热治则健脾补肾活血兼清湿热,如附子理中汤加减,参苓白术散加减。针刺足三里天枢。艾炙神阙长强穴。

疾病分类

感染

疾病概述

慢性细菌性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

体检:腹部压痛、肿块;肝脾大小;肛门指诊体重上臂肌围皮褶厚度

疾病描述

慢性细菌性痢疾大多是因为急性期治疗不当,或有营养不良、佝偻病、肠寄生虫病以及平素不注意饮食卫生等多种原因造成。常常表现为不典型的痢疾症状,腹痛、腹泻、腹胀等。当受凉或进食生冷食物,可引起急性发作,此时会腹泻、腹痛和拉脓血便。时好时坏,虽然治疗,效果也不佳,迁延不愈。

症状体征

1、病史 病前6个月之内的腹泻病史。本次起病缓急,病后2个月之体温、腹痛、便次、大便性状,影响因素(精神气候、饮食)。对抗菌药物之治疗反应

2、体检 腹部压痛、肿块;肝脾大小;肛门指诊。体重,上臂肌围,皮褶厚度。

疾病病因

病前一周内的不洁饮食引起痢疾杆菌感染。

病理生理

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常发生惊厥休克,易引起死亡,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诊断检查

1、检验 大便常规,注意查原虫(如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滴虫、霉菌及各种寄生虫虫卵;必要时以PCR法查常见病原菌;大便培养(需氧菌、厌氧菌);药敏试验免疫功能;肝功能;以及血浆白蛋白、前白蛋白、氮平衡

2、鉴别诊断 与各种非感染性腹泻鉴别,如肠易激惹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肠癌肠息肉。可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钡灌肠X线检查

预后及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急性期积极治疗。

特别提示

1、寻找诱因,对症处理。避免过度劳累,勿使腹部受凉,勿食生冷饮食。体质虚弱者应及时使用免疫增强剂。当出现肠道菌群失衡时,切忌滥用抗菌药物,立即停止耐药抗菌药物使用。改用酶生或乳酸杆菌,以利肠道厌氧菌生长

2、对于肠道粘膜病变经久有愈者,同时采用保留灌肠疗法。

3、注意:

(1)传染源包括患者带菌者,患者中以急性非急性典型菌痢与慢性隐慝型菌痢为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痢疾杆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均经口入消化道使易感者受招标。

(3)人群易感 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与不良卫生习惯有关,成人患者同机体抵抗力降低、接触感染机会多有关,加之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之间无交叉免疫,故造成重复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慢性细菌性痢疾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慢性细菌性痢疾》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