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白皮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椿白皮的功效介绍】: 椿白皮 (《食疗本草》)

异名】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考证】椿,《新修本草》始著录,谓:“椿、樗(臭椿)二树,形相似,樗木疏,椿木实。”《纲目》载:“椿、樗、栲,乃一木三种也。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臭恶,歉年人或采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虚大,梓人亦或用之,然爪之如腐朽,故古人似为不材之木,不似椿木坚实可入栋梁也。”《植物名实图考》谓:“椿,即香椿。叶甘可茹,木理红实,俗名红椿。”综上记述,古代所谓的椿,即指现科植物香椿。

【来源】为楝科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

【植物形态】香椿(《经验方》),又名:猪椿(孟诜),红椿(《植物名实图考》),春阳树、春菜树、椿芽树、白椿、香树。

乔木,高达16米。 树皮赭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幼时具柔毛。 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厘米,有特殊气味;具小叶10~22,对生或近对生,具短柄;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厘米,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先端尖,全缘或有稀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顶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全国各地均有栽植。本植物的叶(椿叶)、果实(香椿子)以及树汁(春尖油)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

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棍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松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否则易发霉变黑。

【药材】①椿根白皮(《经验方》) 干燥根皮为块状或长卷形,厚薄不一,外表面为红棕色,内表面有毛须。质轻松,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

②椿木皮(《唐本草》) 又名:春尖皮。干燥树皮呈长片状。外表面红棕色裂片状,有顺纹及裂隙,内表面黄棕色,有细皱纹。质坚硬,断面显著纤维性。稍有香气,味淡。

椿(香椿)、樗(臭椿)为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而在历代本草中常合并叙述,两者功用大体相同,商品亦多将椿皮、樗皮统称为椿白皮或椿根皮目前使用较广者为樗白皮,仅在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使用椿白皮,参见樗白皮条。

化学成分】树皮,含川糠素、甾醇鞣质

【炮制】椿白皮:除去栓皮,清水浸泡,捞出,润透,及时切丝或切成方块,晒干。炒椿白皮:先将麸皮撒入锅内,加热至烟起时,再将椿白皮倒入,拌炒至两面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椿白皮100斤,用麸皮1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椿)根,采出拌生葱蒸半日,出生葱,细锉,用袋盛挂屋南畔,阴干用。

②《本草求原》:去粗皮,醋炙、蜜炙用。

性味】苦涩,凉。

①《唐本草》:味苦,有毒。

②《本草经疏》:苦,微寒。

③《本经逢原》:甘,平,无毒。

④《医林纂要》:苦甘涩,寒。

【归经】《得配本草》:入手、足阳明经血分。

【功用主治-椿白皮的功效】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治久泻,久痢,肠风便血崩漏带下,遣精,白浊,疳积蛔虫,疮痹。

①《雷公炮炙论》:利溺涩。

②《唐本草》:主甘匿。

③孟诜: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月信来多,亦止赤带下;疗小儿疳痢。

④《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去血中湿热。治泄泻、久痢、肠风,崩、带,小便赤数。

⑤《分类草药性》:治下血,吐血;发表散寒,攻小儿痘疹。

⑥《中国药植图鉴》:治痔疮跌打损伤接骨,消伤肿痛

⑦《四川常用中草药》:能发表,透麻疹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宜忌】《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不可用,崩带属肾家真阴虚者亦忌之,以其徒燥故也。凡带下积气未尽者亦不宜遽用。

【选方】①治休息痢,昼夜无度,腥臭不可近,脐腹撮痛,诸药不效:诃子五钱(去核梢),椿根白皮一两,母丁香三十个。上为细末,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陈米饭汤入醋少许送下,五更,三日服。(《脾胃论》诃黎勒丸)

②治湿气下痢,大便血,白带,去脾胃陈积之疾:椿根皮四两,滑石二两。上为末,粥丸桐子大,空心白汤下一百丸。(《丹溪心法》)

③治小儿疳痢,渴瘦:椿木根(干,末之)、粟米(春粉),以蜜和作丸,服五丸至七丸、十丸,以瘥为度。 (《广济方》)

④治脏毒,赤白痢:香椿(净洗刷,剥取皮,日干)为末,饮下-钱。(《经验方》)

⑤治淋浊,白带:椿根白皮二两。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⑥治腹中痞块:香椿白皮二斤(切碎)。入锅内煎水,去渣熬成膏,摊布上,先以姜擦去腹皮垢腻,以火烘热药,贴痞块上,其初微痛,半日后即不痛,俟其自落。或加麝香少许,贴后,周围破烂出水。(《岭南采药录》)

⑦治胃溃疡出血:椿芽木皮烧存性金银花藤八钱。水煎服。(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⑧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香椿树根皮六钱。水煎服。(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名家论述】

朱震亨:椿根白皮,性凉而能涩血。凡湿热为病,泻痢、浊带、精滑、梦遗诸证,无不用之。有燥下湿及去肺胃陈痰之功,治泄泻有除湿实肠之力,但痢疾滞气未尽者,不可遽用。宜入丸散,亦可煎服,不见有害。予每用炒研糊丸,看病作汤使,名固肠丸也。

②《纲目》:椿皮色亦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微利人。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樗皮入气分而性利,不可不辨。其主治之功虽同,而涩利之效则异,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病不足者,宜用椿皮,气分受病有郁者,宜用樗皮,此心得之微也。

③《本草经疏》:椿,《本经》味苦,有毒。甄权言微热,震亨言凉而燥。然考其用,必是微寒苦燥之药。

《本经》主甘匿及洗疥疮风疽;藏器去口鼻疳虫疥匿者,因肠胃有湿热,故现是证,苦凉而燥,所以外治皆得也。藏器又主杀蛔虫蛊毒下血及赤白久痢;《日华子》治肠风泻血;萧炳云,得地榆主疳痢;孟诜云,止女子血崩及产后血不止,赤带,皆取其苦能燥湿,寒能除热,涩能收敛之功耳。

④《本草汇言》:香椿,杀蛔虫、解蛊毒、止疳痢之药也。陈氏方云,此药甘香,温涩而燥,甘香能骤发新邪(谓发疮疥、风痍及疝气脚气之类),涩燥能收敛陈气(谓除蛔虫、蛊毒、疳痢、胃噎、奔豚之类)。故孟氏方治妇人血崩或产后血行不止,并平常月信采多及赤白带下,取椿根煎汁服即止,则其性之止涩可知矣。

⑤《本草求原》:椿根气平,色赤而香,樗根气寒,色白而臭,二者皆苦能燥湿泻热,涩能收阴实肠,治湿热为病,泻利、浊带、精滑梦遗、便数诸证,燥痰湿,去疳虫。但椿涩胜,久痢血伤者宜之;樗苦胜,暴痢气滞者宜之。按古方治带浊,下痢血痢,都是用椿皮者多,而樗皮少用。其功专在于燥以达阳,涩以收阴,使阳不陷于阴中,而诸证自除。凡患湿热,必病于血,正不以入气入血区分也。故肠风下血,有用臭椿皮同苍术枳壳治者,此可见矣。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椿白皮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椿白皮》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