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毒厥脱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温毒指感受温热时毒而发生的急性感染,即所谓“诸温夹毒”。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斑疹为特征。

厥脱是由各种致病因素急剧影响,导致人体阴阳平衡失调、气血逆乱、阳气衰亡、阴血外脱的危重病证。临床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烦躁不安、脉细弱、血压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

温毒厥脱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1.指春温发斑。

②指温邪热毒病证之概称。其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选用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加减,并可配合针刺及外治法。热入营血者,宜凉营解毒,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大头瘟发颐烂喉痧等条。

③指赤癍、丹疹疾病。宜凉膈散芒硝、大黄,加石膏牛蒡人中黄大便秘者,去硝、留黄。

厥脱的其他疗法

1. 五绝指针疗法(周身多经脉调理加局部选穴刺激治疗)

2.针灸治疗

(1)灸法:直接艾灸或悬灸气海关元足三里膻中穴,每穴4-5壮或20分钟,适用于亡阳气脱者。直接灸大敦穴3-5壮(或隐白穴1-3壮),适用于亡阴气脱者。

(2)针法:取左耳肾上腺区配内关穴,持续电针;取人中、中冲内关足三里穴,针刺并用间歇刺激手法。

3.中草药升压制剂

(1)枳实注射液:先按每公斤体重每次~0.5克,用5%葡萄糖盐水10毫升稀释,5-10分钟静脉推注完毕,每15~30分钟推注1次;连续2次后,改为每千克体重0.5克,加入10%葡萄糖250毫升静脉滴注,每分钟30-40滴。

(2)复方洋金花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或静脉滴注,每日~3次。

厥脱的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在积极救逆固脱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温毒厥脱的原因

温毒

1.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发斑

2.指温邪热毒病证之概称。

3.指赤癍、丹疹疾病

厥脱:患者多有急起失血失水,或创伤,或感受邪毒炽盛,或脏腑气机失常、气血壅滞,或药物的过敏反应等病史。

温毒厥脱的诊断

温毒

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斑疹为特征。

一是头面、口腔咽喉感染化脓性疾患,如继发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二是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厥脱

临床所见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高热骤降,大汗淋漓,少尿无尿,脉细弱等证候表现。

血压下降。患者病前血压正常者,收缩压降至ll千帕以下。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前降低4千帕或较原有水平降压20%。脉压差小于2.8千帕。

温毒厥脱的鉴别诊断

温毒是指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肿毒特征的一类温病

①指春温发斑。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发斑

②指温邪热毒病证之概称。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临床以突发寒战高热头痛恶心,身骨酸痛,心烦口渴,溺黄赤,脉洪数(或数大)苔黄、舌质红绛为常见,其后或见头面或颐部红肿,或咽喉肿痛起腐,或身发斑疹等。可见于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及重症麻疹等病。

③指赤癍、丹疹疾病。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或天时亢旱久燥,温疫流行,发为赤癍、丹疹,其毒弥满三焦目赤舌绛,汗出津津。

厥脱:机体由于出血或剧烈吐泻、发汗过甚,或剧烈创伤,或外感邪毒炽盛,或气机失常、气血壅滞,或过敏反应等剧烈的致病因素作用下,阴阳气血可骤然发生严重的平衡失调。

温毒:

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性斑疹为特征。

一是头面、口腔咽喉感染化脓性疾患,如继发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二是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厥脱:

临床所见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或高热骤降,大汗淋漓,少尿无尿,脉细弱等证候表现。

血压下降。患者病前血压正常者,收缩压降至ll千帕以下。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前降低4千帕或较原有水平降压20%。脉压差小于2.8千帕。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温毒厥脱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温毒厥脱》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