膻中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膻中穴 (RN17)别名元儿穴,胸堂穴,上气海穴,元见穴。出《灵枢·根结》。 取定穴位时,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属任脉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呃逆噎膈,少乳,及心绞痛支气管哮喘乳腺炎等。沿皮刺0.3-0.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主治

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膨胀。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过胖、过瘦、呃逆乳腺炎、缺乳症、喘咳病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定位

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解剖

胸骨体上;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临床应用

曲池合谷(泻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内关三阴交巨阙、心平、足三里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气海呕吐反胃;配天突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阴交、少泽、灸膻中治产后缺乳;配肺俞丰隆、内关治咳嗽痰喘;配厥阴俞、内关治心悸、心烦、心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膻中穴 气会,心包募。  

穴义

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  

名解

(1)膻中 膻,羊臊气或羊腹内的膏脂也,此指穴内气血为吸热后的热燥之气。中,与外相对,指穴内。膻中名意指任脉之气在此吸热胀散。本穴物质为中庭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吸热胀散而变化热燥之气,如羊肉带有辛臊气味一般,故名。   (2)元儿 元,首也,气也。儿,气之子也,水也。元儿名意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中含有一定水湿,非为干燥之气。   (3)胸堂 胸堂名意指本穴位于胸部也,无它意。   (4)上气海 上气海穴,此与任脉下部气海穴相对而言,指本穴为任脉的生气之海。   (5)元见 元,首也,气也。见,明显也。元见名意指穴内的吸热胀散之气显而易见。   (6)气会 本穴物质为胸堂上部的气态物汇集而成,故为人之气会。   (7)心包募 募,募集也。本穴物质为胸部之气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热后外行于心包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心包经气血的重要输送之地,故为心包募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热燥之气。  

运行规律

凉湿水气由天之下部汇入本穴并吸热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募集心包经气血。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刺激膻中穴的方法

揉法:拇指或由手掌大鱼际部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各按揉20次,反复10次。

擦法:拇指或手掌大鱼际部由上向下按擦即可,持续5-10分钟。

推法:两只手掌面自膻中穴沿胸肋向两侧推抹至侧腰部,20次左右。

温灸法:用扶阳罐温灸即可,每次-5分钟左右。适用于有寒证者或产后缺乳者。通过罐体磁场和红外线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  

膻中穴的功效

武侠小说中常有这样的描述:某高手一挥手点了对手的膻中穴,轻者动弹不得,重者立即毙命。虽然这只是小说家的臆想,但膻中穴的确是人体保健的要穴。 膻中穴位于胸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平第四肋间处。膻中具有宽胸理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等功能。《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也就是说膻中可调节人体全身的气机。此外,膻中是任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经三焦经的交会穴,也是宗气聚会之处。它有阻挡邪气、宣发正气的功效。而现代研究发现,膻中穴位于人体胸腺的部位,可参加机体的细胞免疫活动。而点按该穴后可影响心血管神经的调节中枢,促进全身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冠状血流量,还可以提高胸肺部的植物神经功能。现代医学也证实,刺激该穴可通过调节神经功能,扩张冠状血管消化道内腔径,在临床上可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胸膜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如呃逆呕吐、食道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绞痛、心悸、心肌缺血缺氧等)以及产后缺乳等病证的治疗。 而我们平时常按膻中穴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心脏不适时,可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头晕目眩等,此时按按膻中,可以提高心脏工作能力,使症状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大,难免烦躁生闷气,按按膻中就可使气机顺畅,烦恼减轻;女性朋友按此穴不仅能防治乳腺炎,还可丰胸美容;产妇灸膻中则可催乳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膻中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膻中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