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
目录
食疗作用
番薯块根味甘、性平、微凉,入脾、胃、大肠经;
具有润肺,和胃,利小便,排肠脓去腐;
简介
学名:Ipomoea batatas Lam.
英文名:Sweet Morningglory
旋花科(Convolvulaceae)甘薯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蔓生草本。又名山芋、红芋、番薯、红薯、白薯、白芋、地瓜、红苕等,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块根可作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
起源和传播
J.B.埃德蒙等认为甘薯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A.von 洪堡援引哥马拉记载:哥伦布初谒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献给女王。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明代的《闽书》、《农政全书》、清代的《闽政全书》、《福州府志》等均有有关记载。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还说:“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金薯。”又据:陈振龙 6世孙陈世元及其子陈云,先后以甘薯传种于鄞州(浙江宁波)、胶州、青州(山东省青岛、益都一带)、豫州(河南朱仙镇一带)各地,渐次在浙江各地传播,时为清乾隆二十年前后。以上史实证明甘薯系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目前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分布和种植制度
世界甘薯主要产区分布在北纬40°以南。栽培面积以亚洲最多,非洲次之,美洲居第3位。1985年世界甘薯栽培面积800.3万公顷,总产量为11143.8万吨。
甘薯在中国分布很广,以淮海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各省最多。全国分为5个薯区:①北方春薯区。包括辽宁、吉林、河北、陕西北部等地,该区无霜期短,低温来临早,多栽种春薯。②黄淮流域春夏薯区。属季风暖温带气候,栽种春夏薯均较适宜,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③长江流域夏薯区。除青海和川西北高原以外的整个长江流域。④南方夏秋薯区。北回归线以北,长江流域以南,除种植夏薯外,部分地区还种植秋薯。⑤南方秋冬薯区。北回归线以南的沿海陆地和台湾等岛屿属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日夜温差小,主要种植秋、冬薯。
中国各薯区的种植制度不尽相同。北方春薯区一年熟,常与玉米、大豆、马铃薯等轮作。春夏薯区的春薯在冬闲地春栽,夏薯在麦类、豌豆、油菜等冬季作物收获后栽插,以二年熟为主。长江流域夏薯区甘薯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夏薯在麦类、豆类收获后栽插,以一年熟最为普遍。其他夏秋薯及秋冬薯区,甘薯与水稻的轮作制中,早稻、秋薯一年熟占一定比重。旱地的二年熟制中,夏、秋薯各占一熟。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四季皆可种甘薯,秋、冬薯比重大。旱地以大豆、花生与秋薯轮作;水田以冬薯、早稻、晚稻或冬薯、晚秧田、晚稻两种复种方式较为普遍。
形态特征
甘薯根可分为须根、柴根和块根 3种形态。须根呈纤维状,有根毛,根系向纵深伸展,一般分布在30厘米土层内,深可超过100厘米,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柴根粗约1厘米左右,长可达30~50厘米,是须根在生长过程中遇到土壤干旱、高温、通气不良等原因,以致发育不完全而形成的畸形肉质根,没有利用价值。块根是贮藏养分的器官,也是供食用的部分。分布在 5~25厘米深的土层中,先伸长后长粗,其形状、大小、皮肉颜色等因品种、土壤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分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和块形等,皮色有白、黄、红、淡红、紫红等色,肉色可分为白、黄、淡黄、橘红或带有紫晕等。具有根出芽特性,是育苗繁殖的重要器官。块根的外层是含有花青素的表皮,通称为薯皮,表皮以下的几层细胞为皮层,其内侧是可食用的中心柱部分。中心柱内有许多维管束群,以及初生、次生和三生形成层,并不断分化为韧皮部和木质部。同时木质部又分化出次生、三生形成层,再次分化出三生、四生的导管、筛管和薄壁细胞。由于次生形成层不断分化出大量薄壁细胞并充满淀粉粒,使块根能迅速膨大。中心柱内的韧皮部,具有含乳汁的管细胞,最初只限于韧皮部外侧,以后由于各种形成层均能产生新的乳汁管而遍布整个块根,切开块根时流出的白浆,即乳汁管分泌的乳汁,内含紫茉莉苷。
甘薯茎匍匐蔓生或半直立,长1~7米,呈绿、绿紫或紫、褐等色。茎节能生芽,长出分枝和发根,利用这种再生力强的特点,可剪蔓栽插繁殖。叶着生于茎节,叶序为 2/5。叶片有心脏形、肾形、三角形和掌状形,全缘或具有深浅不同的缺刻,同一植株上的叶片形状也常不相同;绿色至紫绿色,叶脉绿色或带紫色,顶叶有绿、褐、紫等色。聚伞花序,腋生,形似牵牛花,淡红或紫红色。雄蕊 5个,雌蕊1个。蒴果近圆形,着生1~4粒褐色的种子。染色体数2n=90。
生理特性
甘薯的生长过程一般分为发根、分枝、结薯,蔓薯并长和薯块盛长3个时期。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如下述。
温度 性喜温,不耐寒。适宜栽培于夏季平均气温22℃以上、 年平均气温10℃以上、 全生育期有效积温3000℃以上、无霜期不短于120日的地区。加温育苗时温度应保持在16~32℃之间。高温对薯块萌芽生长有利,齐苗后长苗阶段气温宜在27~30℃,培育壮苗以22~25℃为宜。薯苗栽插后需有18℃以上的气温始能发根,茎叶生长期一般气温低于15℃时茎叶生长停滞,低于6~8℃则呈现萎蔫状,经霜即枯死。块根形成的适温一般在25℃左右,而块根膨大适温则在22~24℃之间。生长的中后期气温由高转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根累积养分和加速膨大。
日照 甘薯属喜光的短日照作物,茎叶利用光能的时间长,效率高。茎叶生长期越长,块根积累养分越多。日照充足、气温和地温高、温差较大时,对养分的制造、运转、贮存都有利。经一定时期的短日照影响后,如每天光照8~10小时,能促进开花。日照时间延长至12~13小时,能促进块根形成和加速光合产物的运转。不耐荫蔽,如与高秆作物间作套种,易致减产。
水分 根系发达,较耐旱。蒸腾系数在300~500之间。土壤水分以最大持水量60~80%为宜,持水量小于50%时,影响前期发根长苗。随着分枝结薯和茎叶的盛长,土壤持水量应增加到70~80%;后期持水量保持在60~70%时有利块根快速膨大。生长期降水量以 400~450毫米为宜。收获前2个月内雨量宜少,此期若遭受涝害,产量、品质都受影响。
土壤 要求土壤结构良好,耕作层厚 20~30厘米、透气排水好的壤土和砂壤土,有利于根系发育、块根的形成和膨大。pH宜在4.2~8.3之间。肥料三要素中需钾最多,其次为氮,再次为磷。钾肥可以促进块根形成层的发育,提高茎叶的光合效能,加快光合产物的运转,增加块根产量。氮肥促进茎叶生长,增大叶面积,增加茎叶重量;但施用过多,反会促使根部中柱细胞木质化,不结或少结块根。磷肥促进根系生长,加速细胞分裂,并有改善块根品质的功能。堆肥、绿肥的养分较全,肥效缓而稳,且能改进土壤的通气性,最宜施用。
甘薯的分类
甘薯按用途进行分类主要:
一是淀粉加工型,主是高淀粉含量的品种,如徐薯18、徐22、梅营一号等。二是食用型,主要有苏薯8号,北京553等。三是兼用型,既可加工又可食用的,如豫薯12号。四、菜用型的,主是食用红薯的茎叶。五是色素加工用的,主是要些紫薯,如济薯18。六是饮料型的,这些甘薯含糖高,主要用于饮料加工用。七是饲料加工型,这类甘薯茎蔓生长旺。
中国甘薯品质检测指标
中国甘薯品质检测指标的项目包括食味、淀粉率、薯干质量。
(1)中国甘薯品质食味检测指标是干面度,甜味,食味,纤维多少,肉粗细,色泽。
(2)中国甘薯品质淀粉率的检测指标的方法是用化学方法测定。
(3)中国甘薯品质薯干质量的检测指标的色泽上分为洁白、灰白、乌灰3级;从薯片形状上分、不平、上卷3级。
栽培措施
育苗 利用薯块的萌芽特性育成薯苗是甘薯生产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薯块宜选用根痕多、芽原基多的品种,以重100~250克,质量好的夏、秋薯块作种薯。可采取各种育苗方法,如人工加温的温床,用多种式样的火坑,或使用微生物分解酿热物放出热能的酿热温床和电热温床等。利用太阳辐射增温的有冷床、露地塑料薄膜覆盖温床和采苗□等。苗床加盖塑料薄膜,可提高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幼苗生长,使采苗量增加,百苗重能提高20%左右。育苗过程中,前期要用高温催芽。从排种到齐苗的10多天内,温度由35℃逐渐下降,最后达到28℃。苗高约15厘米左右时,温度由30℃渐降到25℃。床土适宜持水量为70~80%,初期水分不足,根系伸展慢,叶小茎细,容易形成老苗;水分过多,则空气不足,影响萌芽;在高温、高湿下,薯苗柔嫩徒长。采苗前 3~5天内,必须降温炼苗,将床温维持在20℃左右,相对湿度60%。为了避免薄膜覆盖的苗床内气温过高,除通风散热外,床土还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便降低膜内气温。萌芽过程中,薯苗所需养分,主要由薯块供应。但根系伸展后或采苗2~3次后,要加施营养土或追施速效氮肥。床土疏松,氧气充足,能加强呼吸作用,促进新陈代谢。严重缺氧能使种薯细胞窒息死亡,引起种薯腐烂。覆盖塑料薄膜时,必须注意通风换气,有利于长成壮苗。
育苗时间因育苗的方式而有不同。加温苗床一般在栽插前1个月左右进行育苗,而冷床和露地育苗则在栽前1个半月左右进行。排种密度每平方米以 23~32千克薯块为宜。采苗宜及时,以免影响苗的素质和下茬苗的数量。采苗的方法有剪、拔两种。剪苗比拔苗好处多:①种薯表面没有伤口,可防止病菌入侵;②不会摇动种薯损伤薯根;③促使基部腋芽、小分枝生长,增多苗量。剪苗要离床土 3厘米以上,剪取蔓头苗栽插,能防病增产。
栽种 一般采用垄作,能加深土层,改善通气,加快吸热和散热,温差大,还有利于排涝抗旱。凡秋季易涝和适宜密植的地区,双行大垄比单行小垄增产。适时早栽可延长生长期,增产显著。主产区春、夏薯当土温稳定在18℃左右时,每迟栽一天,就会减产1~1.5%;栽种壮苗,发根快,成活率高,结薯早,壮苗可比弱苗增产10%以上。
密度 栽种密度因季节、品种、用途等而异。春、夏薯每亩 3000~5000株,秋、冬薯每亩 4000~6000株。力求在茎叶生长盛期叶面积指数达到3~4.5。饲用甘薯因不断割取茎叶,在多施肥料的条件下,每亩可加密到6000~8000株。
施肥 北方一般基肥重施农家肥,并配合适量含氮化肥,使生长前期以氮素代谢为主,后期以碳代谢为主。黄淮流域缺磷地区宜穴施或在中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南方薯区高温多雨,强调多次追肥,如栽种后追施提苗肥,分枝结薯期追施结薯肥,茎叶盛长期追施催薯肥,后期进行根外追肥等。
管理 早期主要是及时补苗,封垄前中耕除草2~3次,如遇大雨冲塌垄面须进行培土。甘薯翻蔓会损伤茎叶,搅乱叶片的均匀分布,削弱光合效能,再生枝叶时又消耗养分,影响植株养分的正常分配而造成减产。进行追肥、喷施药剂等措施时,要保护秧蔓,减少茎叶损伤。
收获 收获的早迟和作业质量与薯块产量、干率、安全贮藏和加工等都有密切关系。甘薯块根是无性营养体,没有明显的成熟期,一般在当地平均气温降到12~15℃,在晴天土壤湿度较低时,抓紧进行收获。先收种用薯,后收食用薯。薯块应随时入窖,有的地区应及时切晒加工。不论用机械还是人工刨挖,都要尽量减少漏收;同时要避免破伤薯块,否则易在贮存期间感染病害,而导致腐烂。
贮藏 北方地区甘薯贮存时间长达半年之久,外界气候变化大,薯块本身仍有呼吸作用及各种生理生化的变化,病害容易感染蔓延而导致腐烂。贮藏期间引起薯块腐烂的主要原因是低温, 收获期气温宜在 12℃以上。贮存一般用地下窖,随收随藏;入窖前要彻底清扫、消毒、灭鼠。严格选薯,剔除破皮、断伤、带病、经霜和水渍的薯块,贮藏量只可占贮藏窖容量的80%。入贮初期须进行高温愈合处理,窖内加温到34~37℃,相对湿度85%,使破伤薯块形成愈伤组织,防止病害传播。然后进行短时间的通风散湿,窖温保持在10~15℃,相对湿度85~90%;中、后期加强保温防寒,严防薯堆受到低于 9℃以下的冷害。出窖前气温已逐渐升高,注意短期通风,防止缺氧。20世纪60年代以来推广“高温大屋窖贮藏法”较安全有效,且有利于加强管理。入窖后3~4天内用高温愈合处理,因窖大贮量多,可以经济利用堆积的热量保温。鲜薯可经切片或刨丝,晒干成薯干、薯丝后进行贮藏,以减少损失。薯干贮藏时的含水量不宜超过11%。仓库用麦糠、麦草铺底围盖,使仓温不超过30℃。
病虫害 北方以真菌性黑斑病、线虫病、真菌性根腐病为主;南方以细菌性薯瘟、真菌性疮痂病为主;贮藏期以真菌性软腐病为主。防冶田间病害应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换茬,建立无病留种田,栽种无病薯苗,辅以药剂消毒种薯、种苗。甘薯病毒病种类很多,叶部症状有紫环、黄斑、缩叶、卷叶、明脉、羽状镶嵌等。防治方法,可选育抗病毒病品种,消灭薯田传病媒介昆虫,应用茎尖脱毒组织,培养无病壮苗等措施。甘薯的主要虫害是甘薯小象虫和甘薯麦蛾,其次还有杂食性害虫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防治蚁象应实行水旱轮作,采取后期在垄面和裂缝处培土等措施。对其他虫害可采取农业技术和药剂防治。
育种 育种的目标主要是提高产量和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的含量。同时使之具有良好的萌芽、结薯、贮藏等特性,兼能耐旱、耐渍、耐瘠、抗病虫、能适应不同季节的栽培。育种方法如采用无性系选育,较易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的芽变体。引种鉴定是见效快速的方法。杂交育种是利用基因重组与无性繁殖系选择相结合的育种方法。甘薯系短日照作物,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南部才能自然开花、传粉、结实。其他地区须采用人工诱导促使开花、传粉杂交,获得种子后培育实生苗;然后应用无性繁殖,再通过多次鉴定比较育成品种。诱导开花的方法普遍应用嫁接结合短日照处理,以甘薯品种为接穗,以近缘植物为砧木;嫁接后搭架挂蔓,每日以8~11小时的短日照处理,并控制现蕾时的温度在25~30℃之间。开花时避免昆虫传粉。按计划进行品种间杂交,一般 1~2个月后蒴果及种子成熟。此外,尚有自交系育种、种间杂交育种、随机集团杂交育种等。
甘薯的良种繁育方法较多:①多级育苗法。应用苗床催芽,覆盖塑料薄膜的多种采苗圃,多级栽插,以苗繁苗。②单叶节栽种法。剪蔓时按每个叶节剪成一株苗,可提高薯苗的利用率。③越冬育苗法。使种苗在苗床内安全越冬,可节约种薯,不断剪栽薯蔓,增大繁殖系数。④优大高密繁种法。选用优良品种的薯块,进行大株栽培,培育大量分枝,剪采单节或双节苗,繁殖系数也很高。
用途和加工
甘薯的营养成分如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 C和铁、钙等矿物质的含量都高于大米和小麦粉。非洲、亚洲的部分国家以此作主食;此外还可制作粉丝、糕点、果酱等食品。工业加工以鲜薯或薯干提取淀粉,广泛用于纺织、造纸、医药等工业。甘薯淀粉的水解产品有糊精、饴糖、果糖、葡萄糖等。酿造工业用曲霉菌发酵使淀粉糖化,生产酒精、白酒、柠檬酸、乳酸、味精、丁醇、丙酮等。根、茎、叶可加工成青饲料或发酵饲料,营养成分比一般饲料高3~4倍;也可用鲜薯、茎叶、薯干配合其他农副产品制成混合饲料。
甘薯新品种及丰产栽培实用新技术
甘薯是块根作物,用途很广,可以做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种植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在世界粮食生产中甘薯总产排列第七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02年世界甘薯总种植面积为976.5万公顷,总产量为1.36亿吨,平均鲜薯单产13.9吨/公顷。我国的甘薯种植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2% 和84%,平均鲜薯单产19.0 吨/公顷。
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资源愈显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我国粮食需求面临着巨大压力,粮食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甘薯投入少,产出多,单位面积可食用的干物质居各种作物之首。甘薯抗灾力强,耐旱,耐瘠薄,丘陵山区也能种植,在作物较难生长的地方,甘薯也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甘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作用日益突现。甘薯不仅具有种植面积大,增产潜力大的优势,而且保健功能好,转化利用效率高,除用作饲料和保健食品外,还是理想的淀粉资源和能源作物。许多专家认为:甘薯是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物之一,同时,甘薯也是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原料之一。
根据目前形势,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石油供给形势将日趋严峻,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甘薯生物产量高,淀粉产量高,是生产燃料乙醇的理想原料,作为新型能源植物已经引起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新型能源专用甘薯新材料创制和新品种选育”已经列入国家十五“863”计划,旨在培育高产、高淀粉含量、高抗病的新型能源用的甘薯新品种。甘薯作为新型能源植物,将在我国能源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
一、我国甘薯的生产区划
1、我国甘薯的生产区划
甘薯在我国种植的范围很广泛,南起海南省,北到黑龙江,西至四川西部山区和云贵高原,均有分布。根据甘薯种植区的气候条件、栽培制度、地形和土壤等条件,一般将我国的甘薯栽培划分为五个栽培区域:北方春薯区、黄淮流域春夏薯区、长江流域夏薯区、南方夏秋薯区和南方秋冬薯区。北方薯区以淀粉加工业为主,长江中下游薯区主要作为饲料,南方薯区则在食品加工业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南方夏秋薯区。主要包括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的南部,广东和广西的北部,云南省中部和贵州的南部及台湾嘉义以北的地区。属季风副热带的湿润气候,全年无霜期290~350天,年平均气温18~23?C,年日照时数1500~2140小时,年降雨量960~2690毫升。夏薯一般在5月间栽插,8~10月收获,秋薯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栽插,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收获,甘薯生长期约在120~150天。
南方秋冬薯区。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包括海南全省,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的南部。属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8~25?C,年日照时数1830~2160小时,年降水量1510~2060毫升,无霜期325~365天,热季达8~10个月。秋薯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栽插,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收获,生长期120~150天。秋薯也可以越冬栽培,延迟到第二年春收获,成为冬薯。而冬薯一般在11月栽插,次年4~5月收获,生长期170~200天。
特别地,由于海南地处热带,雨水充沛,光热充足,四季无霜,终年可种植甘薯,加上甘薯抗逆性强,适宜各种条件下生长,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且用途广泛、开发前景广阔,有良好的增值潜力和市场前景。
二、甘薯的生长发育
1、甘薯的生长发育特点
甘薯属旋花科,甘薯属,多年生或一年生的蔓生性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起源于南美洲、非洲南亚地区。
1)、温度:甘薯喜暖怕冷,低温对甘薯生长有害,当气温降到15℃,就停止生长,低于9℃,薯块将逐渐受冷害而腐烂;地上部茎叶经霜冻时很快丧失生活力而死掉。在18~32℃范围内,温度越高,甘薯生长速度越快,超过35℃则对生长不利。块根形成与膨大的适宜温度是20~30℃,以22~24℃最适宜。
2)、水分:甘薯的地上部和地下部产量都很高,茎叶繁茂,根系发达,生长迅速,蒸腾作用强,所以,甘薯一生的需水量较大。据测定在甘薯整个生长期间,每亩需用水400~600立方米。发根缓苗期和分枝结薯期各占总耗水量的10~15%,茎叶盛长期约占总耗水量的40%,薯块迅速膨大期占35%。土壤相对含水量在生长前期和后期保持在60-70%为宜,生长中期是茎叶生长盛期和薯块膨大期,土壤相对含水量以保持在70~80%为好。若土壤水分过多,则氧气供应困难,影响块根膨大,且会降低干物质含量。
3)、光照:甘薯喜光喜温,属不耐阴的作物。它所积累贮存营养物质基本上都来自光合作用。光照越足,对增产越有利。受光叶片比遮荫叶片的光合强度大6倍多。光照不足,叶色变黄,严重的脱落。受光不好的一般减产20~30%,所以,不宜在甘薯地间套种高秆作物。甘薯是短日照作物,每天日照时数在8~10小时范围内,能诱导甘薯开花结实:而每天日照时间长有利营养生长,促进增产,以每天13个小时左右较好。
4)、土壤:甘薯对土壤的适应性强,耐酸碱性好,能够适应土壤pH4.2~8.3的范围,高产优质甘薯的土壤条件以pH5~7为最适宜。提倡水旱轮作,水田可将旱田的病、虫、草的危害降至最低程度,同时,对土壤养分进行重新分配。以土层深厚疏松,通气性良好的砂壤土或壤土为佳,能结薯多、大薯率高、高产质优、薯皮光滑色鲜,商品率好。土层深厚疏松,保水保肥,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块根增重。通透性好,则供氧充足,能促进根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部形成层活动,促进块根肥大,也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加快养分分解,供根系吸收。
5)、通风:宜选开阔通风田块。在甘薯生长中后期薯蔓较厚密,薯蔓间的空气含有较高的水蒸气及其他有害气体,不利于植株的呼吸作用,同时也影响光合作用。当田块有较好的空气流通条件,可将过多的水汽带走,调节薯蔓间温湿度,使藤蔓生长健壮,不徒长,促进养分向地下部的转移。
6)、块根形成:甘薯一般用茎蔓或块根进行无性繁殖。薯蔓节上最初发生的根称为不定根,在甘薯生长过程中,不定根又分化发育成纤维根、柴根和块根三种。见图1。
纤维根又叫细根或须根,细而长,上有很多分枝和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纤维根在生长前期生长迅速,分布较浅;后期生长缓慢,并向纵深发展。纤维根主要分布在30厘米深的土层内。
柴根又叫牛蒡根,当不定根受到不良气候条件如低温多雨,土壤条件差或施肥不当如氮肥过多,而磷、钾肥过少等影响,使根内组织发生变化,中途停止加粗而形成柴根。柴根消耗养分,无利用价值。
块根也叫贮藏根,是可供人们食用和加工的薯块。甘薯块根既是贮藏养分的器官,又是重要的繁殖器官。块根是蔓节上比较粗大的不定根,在土壤的光、温、水和肥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长成。甘薯块根多生长在5~25厘米深的土层内,很少在30厘米以下土层发生。块根通常有纺锤形和圆形等几种形状。薯皮基本色有白、黄、红和紫色等,薯肉基本色有白、黄、红或带有紫晕,薯肉里胡萝卜素的含量影响肉色的浓淡。
2、甘薯生育期
经研究,一般把甘薯生长期划分为4个时期,但由于品种特性、栽培条件和生长表现的不同,各生长时期的具体时间段不同。
1)、发根缓苗期:指薯苗栽插后,入土各节发根成活。地上苗开始长出新叶,幼苗能够独立生长,大部分秧苗从叶腋处长出腋芽的阶段。
2)、分枝结薯期:甘薯根系继续发展,腋芽和主蔓延长,叶数明显增多,主蔓生长最快,茎叶开始覆盖地面并封垄。此时,地下部的不定根分化形成小薯块,后期则成薯数基本稳定,不再增多。结薯早的品种在发根后10天左右开始形成块根,到20~30天时已看到少数略具雏形的块根。
3)、薯蔓同长期:甘薯茎叶覆盖地面开始到叶面积生长最高蜂。茎叶迅速生长,茎叶生长量约占整个生长期重量的60~70%。地下薯块随茎叶的增长,光合产物不断地输送到块根而明显膨大增重,块根总重量的30~50%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4)、薯块盛长期:指茎叶生长由盛转衰直至收获期,而以薯块膨大为中心。茎叶开始停长,叶色由浓转淡,下部叶片枯黄脱落。地上部同化物质加快向薯块输送,薯块膨大增重速度加快,增重量相当于总薯重的40~50%,高的可达70%,薯块里干物质的积蓄量明显增多,品质显著提高。
三、甘薯栽植
1、备耕
1)、深耕
土壤板结会造成甘薯生长缓慢,就算多施肥料也难增产。深耕能加深活土层,疏松熟化土壤,增强土壤养分分解,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改善土壤透气性,有利于茎叶生长和根系向深层发展,从而提高甘薯产量。
对土壤结构良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或表土黏厚的应深翻,但一般不要超过40厘米,过度深翻反而容易招致减产。一般深耕30厘米比浅耕15厘米增产20%左右。宜在晴天深耕,切忌在土壤粘湿时耕作,以免造成泥土紧实。深翻要结合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
2)、起垄
甘薯主要是起垄种植,垄作优点是,比平作栽培增加地表面积,增大受光面积,增加土体与大气的交界面,昼夜温差大,且有利于田间降湿排水。在起垄时要尽量保持垄距一致,如宽窄不匀会造成邻近的植株间获得的营养不同,造成优势植株过分营养生长,而弱势植株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阳光及养分,生长不匀影响产量。
海南甘薯的起垄方式差异很大,各有优缺点,其中一种起垄方式是,起垄时,垄顶整平,有的在种植薯苗后,略在垄两边勾土垫高,中间做成沟形,这有利苗期淋水抗旱,也方便两边施肥,保水保肥好,在生长中后期方便逐渐多次盖土,防治象鼻虫。但要注意用此法种植甘薯时,一是容易插植薯苗过深,有深达10厘米的,二是后期盖土时,容易造成薯块覆土过深,当块根生长于垄心深层,处于板结贫瘠且水热和通风透气不良条件下,不利结薯和薯块膨大,造成低产。另外,就是多数垄距过宽,有些达1.5米,未能充分利用土地,因甘薯苗期长势慢,封行迟,也不利抗旱,且封行慢导致的除草工也多,另外,垄距过宽则每亩苗数少,不利获得高产。
2、育苗选苗
1)、品种要纯
甘薯生产应尽量采用同一品种和种苗质量一致,当不同品种或优劣种苗混栽时,极易导致减产,这是目前南方甘薯低产劣质的主因之一。由于甘薯不同品种间和优劣种苗间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前期生长旺盛,有的前期生长迟缓,有的品种耐肥,有的品种耐瘠,还有的品种蔓较长,有的品种蔓较短,那么,混栽后的部分植株获得优势,营养生长过盛,从而影响了另一部分弱势植株的生长,另外,有些优势植株的茎叶旺长,反而会导致薯块产量低于正常水平。一般情况下,就算两个高产品种混栽也会降低产量。
2)、壮苗
要用壮苗,剔除弱苗,壮苗与弱苗的产量可相差20~30%。因为壮苗返苗快,成活率高,长出的根多、根壮,吸收养分能力强。要求薯苗粗壮,有顶尖,节间不太长,无病虫害症状。采苗时如乳汁多,表明薯苗营养较丰富,生活力较强,可作为诊断薯苗质量的指标之一。薯苗长度一般要达20~25厘米,具有六个展开叶较好,薯苗太长则带的叶片较多,蒸腾面积大,返苗迟,而苗太短,则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正常苗的长度,薯苗过长过短都不利高产。
培育壮苗必须采用薯块育苗,一般在插植前100天,选择大小适中(单薯重以200~300克为宜)、整齐均匀、无病虫、无伤口、薯块作种。先在1米宽的苗床排种育苗,当薯块长出的薯苗长度达25~30厘米时,即进行假植繁苗,并在假植苗节数达到6~10个节位时进行摘心打顶促分枝。在计划种植前5~8天薄施速效氮肥培育嫩苗壮苗,当薯苗长度达25~30厘米时,应及时采苗种植。强调剪采第一段嫩壮苗作种苗,剪苗时应留头部5厘米内的数个分枝,但不可留得过长,从新发苗,如此循环剪苗。
尽量使用第一段苗,切忌使用中段苗(第二、三段苗),主要原因是甘薯常常携带黑斑病、根腐病菌及线虫病等,薯块中携带的病原物会缓慢向薯芽顶部移动,而顶苗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薯苗携带病菌,原因是病原物的移动速度低于薯芽的生长速度,病原物大部分滞留在基部附近,上部薯苗带病的可能性比较小。有些地方如海南农民很少用薯块育苗,习惯用茎蔓多年连续繁苗,有的还用第二段苗,造成甘薯品种种性退化和产量下降,这是海南甘薯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3)、甘薯脱毒育苗
脱毒甘薯是利用生物技术将甘薯内的病毒清除出来,并培育出无病毒的甘薯秧苗,恢复优良种性,提高产量和品质。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组培育苗”的技术,进行茎尖脱毒后繁育薯苗,主要措施包括试管苗快繁和土壤扦插嫩尖苗等。
4)、灭菌杀虫
灭菌:主要目的是预防因病害而造成老小苗的发生。方法是采用40%多菌灵胶悬剂5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倍液,把薯苗基部6~8厘米段浸泡10~15分钟。
杀虫:杀灭种苗虫源,可用乐果等杀虫剂先喷杀准备采苗的甘薯田地,种前,可用乐果500倍液浸甘薯藤的头部1-2分钟。
3、栽插
1)、栽插时间
南方夏秋薯区,主要包括福建、江西、湖南三省的南部,广东和广西的北部,夏薯一般在5月间栽插,秋薯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栽插。南方秋冬薯区,包括海南全省,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的南部,秋薯一般在7月上旬至8月中旬栽插,而冬薯一般在11月栽插。
海南由于气候优越,全年可种,但以稻田冬种甘薯为佳,其优势在于:一是充分利用冬闲田,其时气候由热逐渐转凉,符合甘薯全生长期的要求,后期有利淀粉积累,且水旱轮作的土壤有利甘薯生长,减少病虫害,容易获得高产优质甘薯,二是由于反季节生产,鲜食甘薯可销往大陆和出口日韩等国。
最好选择阴天土壤不干不湿时进行,晴天气温高时宜于午后栽插。不宜在大雨后栽插甘薯,这易形成柴根。应待雨过天晴,土壤水分适宜时再栽。也不宜栽后灌水,栽后灌水或在大雨后栽插,成活率较高,但薯苗往往长时间长势不好,原因在于土壤呈现水分饱和状态,且土温偏冷,同时,土壤也变得比较紧实,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减少,妨碍了根系发展,生长缓慢。久旱缺雨,则可考虑抗旱栽插,挖穴淋水,待水干后盖上薄土,栽苗后踩实,让根与土紧密接触,提早成活。如栽苗后才淋水,则需再覆干土在表面保湿。
2)、合理密植
每亩插植2500~4000株,在一定密度内,一般产量随着密植程度提高而增加,而大中薯率随着密植程度提高而下降,如果是作为食用,不需要大薯,可适当密植,收获中小薯,容易销售。一般以垄宽1米,垄高25~35厘米,每亩插3300株左右最为适宜。要注意插植的株距一致,株距不匀,则容易造成靠在一起的两株成为弱势植株。
3)、栽插方法
甘薯栽插方法较多,主要有以下5种栽插法,一般以水平栽插法为佳,见图2。
水平栽插法:苗长20~30厘米,栽苗入土各节分布在土面下5厘米左右深的浅土层。此法结薯条件基本一致,各节位大多能生根结薯,很少空节,结薯较多且均匀,适合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各地大面积高产田多采用此法。但其抗旱性较差,如遇高温干旱、土壤瘠薄等不良环境条件,则容易出现缺株或弱苗。此外,由于结薯数多,难于保证各个薯块都有充足营养,导致小薯多而影响产量。如是生产食用鲜薯,则小薯多反而好销。
斜插法:适于短苗栽插,苗长15~20厘米,栽苗入土10厘米左右,地上留苗5~10厘米,薯苗斜度为45度左右。特点是栽插简单,薯苗入土的上层节位结薯较多且大,下层节位结薯较少且小,结薯大小不太均匀。优点是抗旱性较好,成活率高,单株结薯少而集中,适宜山地和缺水源的旱地。可通过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争取薯大而获得高产。
船底形栽插法:苗的基部在浅土层内的2~3厘米,中部各节略深,在4~6厘米土层内。适于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由于入土节位多,具备水平插法和斜插法的优点。缺点是入土较深的节位,如管理不当或土质黏重等原因,易成空节不结薯,所以,注意中部节位不可插得过深,砂地可深些,黏土地应浅些。
直栽法:多用短苗直插土中,入土2~4个节位。优点是大薯率高,抗旱,缓苗快,适于山坡地和干旱瘠薄的地块。缺点是结薯数量少,应以密植保证产量。
压藤插法:将去顶的薯苗,全部压在土中,薯叶露出地表,栽好后,用土压实后浇水。优点是由于插前去尖,破坏了顶端优势,可使插条腋芽早发,节节萌芽分枝和生根结薯,由于茎多叶多,促进薯多薯大,而且不易徒长。缺点是抗旱性能差,费工,只宜小面积种植。
4、栽插注意事项
1)、浅栽。由于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昼夜温差大的土层最有利于薯块的形成与膨大,因此,栽插时薯苗入土部位宜浅不宜深,在保证成活的前提下宜实行浅栽。浅栽深度在土壤湿润条件下以5~7厘米为宜,在旱地深栽也不宜超过8厘米。
但在阳光强烈且地旱的条件下,要注意如果过浅栽插,因地表干燥和蒸腾作用强烈,薯苗难长根,茎叶易枯干,导致缺苗,应考虑适当深栽等措施。
2)、增加薯苗入土节数。这有利于薯苗多发根,易成活,结薯多,产量高。入土节数应与栽插深浅相结合,入土节位要埋在利于块根形成的土层为好,因此以使用20~25厘米的短苗栽插为好,入土节数一般为4~6个。
3)、栽后保持薯苗直立。直立的薯苗茎叶不与地表接触,避免栽后因地表高温造成灼伤,从而形成弱苗或枯死苗。
4)、干旱季节可用埋叶法栽插。埋土时,要将尽可能多的叶片埋入土中,埋叶法成活率高,返苗早,有利增产,由于甘薯的叶面积较大,通常需要较多的水分供其生长,特别是薯苗栽插后对水分需求较高。此时如果将大部分叶片暴露在土壤表面,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其生理调节,但刚栽插的薯苗没有根系,仅靠埋入土中的茎部难以吸收足够的水分,结果造成叶片与茎尖争水,茎尖呈现萎焉状态,返苗期向后推迟,严重时造成薯苗枯死。而将大部分叶片埋入湿土中可有效地解决薯苗的供水问题,叶片不仅不失水,还可从土壤中吸收水,保证茎尖能够尽快返青生长。
四、田间管理
目前,许多地方的甘薯多种在干旱、土层薄、肥力低的差地,有些地方则是连年种植甘薯,土壤得不到轮作和休闲,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的水肥条件满足不了高产甘薯的生长要求,这是甘薯低产劣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1、施肥
甘薯的根系发达,且茎蔓匍匐生长,茎节可遇土生根,吸肥能力很强。甘薯主要吸收氮、磷和钾肥,其需要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居第三位。
氮能促进甘薯茎叶生长,扩大光合作用面积,从而增加光合能力,直接增加茎叶产量。早施氮肥能促进甘薯早生快发,多分枝,茎叶快长,尽早封垄,为高产打好基础。如氮肥供应不足,则茎叶生长缓慢,叶面积小,颜色淡,植株生长不良,最终影响产量。但施用氮肥过量或过晚,则容易造成茎叶贪青疯长,结薯不良,影响产量。
磷能加快甘薯养分的合成与运转,提高薯块品质,缺磷茎细叶小,叶片颜色暗绿没有光泽,老龄叶片出现黄斑,以后变紫脱落。
钾能促进甘薯根部的形成层活动,从而使块根不断膨大,在生长中后期,钾肥能起到提高甘薯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运转能力,促进块根膨大、增重和改善品质的作用。生长前期缺钾,植株节间短,叶片小,叶面不舒展;生长中后期钾素不足,茎叶生长缓慢,严重的叶片黄化。
据研究,甘薯生长期长、所需养分较多,每亩目标产量3吨鲜薯,约需15公斤纯氮(N)、12公斤氧化二磷(P2O5)、24公斤氧化钾(K2O)。总的施肥原则是平衡施肥,促控并重,掌握前期攻肥促苗旺,中期控苗不徒长,后期保尾防早衰,具体施肥原则是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又以前期为主,后期为辅。一般来说,由于甘薯多种在沙壤土或瘦地,所以,要注重早施重施,并多施有机肥和草木灰等,并且,施足基肥,早施苗肥,合理密植,可提早封垄以增强覆盖,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从而提高甘薯产量。推荐施肥方法:
1)、苗肥:在犁耙地或起垄时,每亩施足火烧土等有机肥1~3吨,亩施磷肥20~30公斤。插薯苗前,可在垄心施尿素和复合肥,然后盖土,插或放薯苗,再盖土,这样比较省工,且薯苗既不接触肥料防止伤苗,苗期又能及早吸收肥料营养,早生快发。如备耕和插苗时未施肥,也可在植后7~15天,当苗和叶直立回青,马上早施苗肥,一般可适当淋施人粪尿,或施尿素和复合肥,一般亩施尿素10公斤和20公斤复合肥(15:15:15)。
2、种后1个月,重施壮薯肥,一般亩施尿素15~20公斤,氯化钾20~30公斤,可两边开沟施肥。有条件可在垄面适当撤施草木灰或火烧土。
3、种后3个月,看长势适施壮尾肥,迟熟品种或后期长势差的甘薯才考虑,一般不施。
2、灌溉、除草、松土、培土、翻蔓
灌溉、除草、松土、培土好处在于:充足水分和通风透气有利甘薯高产优质,且可防治病虫害。当天气干旱蒸发量大,主要根据垄面干燥开裂来判断灌水,一般半个月灌一次水。灌水要灌透全垄,一般当水浸过垄的一半以上,观察水是否能逐渐湿润到垄顶即可,淋水喷水则要观察是否湿透垄。
等灌水后垄沟稍干不沾泥,即要除草、松土和培土,用松土盖好垄面裂逢,防止象鼻虫和茎螟等地下害虫钻入垄中蛀食块根和藤头,影响产量和品质。不论在灌水后或不干旱灌水的甘薯全生长期,都可随时用畦沟泥盖好畦面裂逢,防治病虫害。
栽插前后,要适当浇水保活促长。在苗期封垄前,结合施肥,松土1~2次,切断地表毛细管,减少地表蒸发。当甘薯茎叶基本覆盖垄面后,则不要扯动薯藤,防止打乱茎叶的正常分布和损伤根系,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并可利用薯蔓的不定根吸收水分抗旱。
由于目前的甘薯新品种选育目标多是短蔓和茎蔓少发根的良种,所以,一般不提倡翻蔓。但在连续大雨后或连绵阴雨天,会引发甘薯茎蔓徒长和滋长新根,这会增加营养损耗,并且中后期的新根难结薯,就算成薯也小,应适当翻蔓控长和抑制茎蔓长根。翻蔓应是提蔓断根,轻放回原位,不可翻乱茎叶的原有正常分布,特别是茎叶反放,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会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
五、病虫害
甘薯的主要病害有甘薯黑斑病、甘薯茎线虫病、甘薯软腐病、薯瘟病、甘薯疮痂病、甘薯蔓割病、甘薯根结线虫病、甘薯根腐病、甘薯病毒病和甘薯紫纹羽病等。甘薯的主要害虫有象鼻虫、蝼蛄、金龟子、地老虎、甘薯天蛾等。甘薯病虫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目前主要以象鼻虫危害最大。
象鼻虫,又称甘薯蚁蟓或甘薯小象甲,属鞘翅目,蚁象虫科,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通常使甘薯减产20~50%,损失严重,甚至绝收,是甘薯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全年发生6~8代,成虫寿命长,世代重叠。从甘薯幼苗到收获,象鼻虫幼虫和成虫均能为害甘薯,而以幼虫蛀食薯蔓和薯块为主,使茎叶生长缓慢,同时,大量幼虫蛀入薯块,使薯块变黑,气味辣臭,人和家畜均不能食用。目前,世界上尚没有找到有效的抗虫基因,至今仍没有培育出高抗象鼻虫的品种。
由于象鼻虫多在地下块茎为害,世代重叠,给人工和药物防治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对该虫还没有较理想的防治方法。控制甘薯土壤害虫的方法主要有生态防治及化学防治等。一般用化学农药防治成本高,且因残毒等问题,较少应用。此外,有推荐象鼻虫性诱剂,各地反映防治效果不一,象鼻虫性诱剂是象鼻虫雌虫分泌的一种挥发性的无毒的化学物质,不存在残毒及抗药性问题,用于诱杀雄虫,使雌虫找不到雄虫交尾,不能繁殖后代,从而大量减少田间象鼻虫害虫密度。但也有反映难以杀尽雄虫,就算残余少量雄虫,都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象鼻虫大危害。
建议综合防治象鼻虫措施:1)、水旱轮作;2)、对甘薯病虫害多的田地,进行灌水杀灭虫源,充分犁耙翻晒土壤,并用“好年冬”和“杀虫丹”等土壤处理剂处理;3)、杀灭种苗虫源,可用乐果等杀虫剂先喷杀准备采苗的甘薯田地,种前,可用乐果500倍液浸甘薯藤的基部1~2分钟,种后1星期,打一次乐果或敌百虫(正常用药量),对准薯苗和藤头喷,或用80%敌百虫500倍液浇灌蔓头1~2次,可杀小象鼻虫。以上防治措施不必全用,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乐果等农药均按正常用药说明使用。
甘薯的其它主要害虫有卷叶虫、甘薯天蛾、斜纹夜蛾等,可用乐果、敌敌畏和杀螟松等杀虫药,按正常用药说明使用,在午后喷杀。
主要防治甘薯病害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注意种薯和种苗的病害检疫;2)培育无病壮苗,从无病区选留无病种薯和种苗,或选用脱毒种苗;3)、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甘薯藤2分钟以上,凉干后种植;4)、大田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烧毁,并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洒,根据情况,可连续隔7天喷1次,直到根除;5)、收获时彻底清理病残植株,注重水旱轮作,加强水肥管理,注意排水、通风透气,适当增施草木灰和石灰,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六、新品种介绍
目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收集引进100多份国内外甘薯新种质,是全国甘薯新品种南方片区试点之一,现筛选推广的部分高产优质食用和高产饲用新品种,在水肥条件良好和控制病虫害的情况下,种植4个月的平均亩产鲜薯可达2~3吨。今后,将继续引进国内外的高产优质和特异甘薯新品种,通过“农民参与式”、“科技入户”、“科研+政府”、“科研+企业”等试验推广方法,建立多种形式的代理机构和代理人组成的合作推广网络,加快促进甘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
一、新农一号:由本中心1999年选育而成。该品种叶片较大,深度缺刻,顶叶紫红色,蔓长1米,终生不翻蔓,结薯集中,薯块大而整齐,皮浅红色,肉黄白,淀粉含量高,含糖量可达15%,面甜适口,属兼用型品种,春薯亩产可达7000公斤,夏薯亩产3500公斤。
二、新农四号:由北京553、S52-7、日本黄金薯三元杂交而成。它继承了北京553的优质、S52-7的高产、日本黄金薯的营养及薯型美观的特点。其叶形为五齿形,叶色深绿,蔓长50-80公分(特短蔓),开粉色花,薯型为长纺锤,皮色黄褐,肉色杏黄,结薯早产量高、亩产可达万斤左右,耐旱耐肥,较耐瘠薄。可溶性糖和维生素糖含量高,熟食味甜面,香味浓郁,是鲜食、蒸烤、加工薯脯的优良品种。
三、苏薯八号(黄皮):特高产、特早熟、特抗病的红薯新品种,由红皮苏薯八号选育而成。特点:短蔓型,平均蔓长70—80cm,结薯集中,表面光滑,皮色黄褐,肉色桔黄,春薯亩产15000斤,夏薯7000斤以上,含糖量13.4%,出干率23%,品质极好,生食、熟食均可。
四、脱毒北京553:顶叶紫色,叶绿色,叶形浅复缺刻,株型匍匐,茎色绿带紫,茎粗壮,蔓长2.53米,基部分枝多,薯形长纺锤形,皮色黄褐,肉色杏黄。萌芽性好,鲜薯产量6000斤,切干率25%,结薯早、膨大快、整齐集中,较抗黑斑和茎线虫病,耐旱耐肥,较耐瘠薄。熟食软甜,生食脆甜,蒸烤均可,是加工薯脯的主要品种。
五、日本黄金薯:从日本引进,叶五齿形,叶色深绿,蔓长70公分左右,桔黄皮,深红肉。特点:特抗重茬,抗病性高,维生素含量高,口感极好,亩产万斤左右,是当前红薯珍品。
六、西农431:属烤薯型加工早熟品种,由西北农业大学朱光俊教授培育。中蔓长11.5米,分枝57个,茎长不定根少,不易徒长,不用翻蔓。薯块纺锤形,蔓皮光滑,橙黄色,肉深桔红色,食味香甜面沙,口感极佳。适应性强,春薯亩产8000斤,夏薯亩产4000斤以上。
七、新引1号:该品种由新乐市新农薯业中心2005年最新引进,高产高干口感好,亩产7000-8000斤。薯形纺锤形,薯皮紫红色,薯肉浅黄色,切干率33%,比徐薯18高3个百分点。叶形心带齿,叶色顶叶茎均为绿色,分枝多、茎蔓长,长势壮,抗旱性好。结薯多而集中,春夏种植均可。熟食甜面,香味浓郁,该品种适应性好,不择土壤,适宜性广。
八、脱毒徐薯18:叶绿色,叶形心脏形至浅裂复缺刻,株型匍匐,茎色绿带紫,茎粗壮,蔓长22.5米,基部分枝多,薯形长纺锤形,皮色紫红,肉白色。切干率30%,结薯整齐集中,抗根腐病,耐旱耐肥,亩产6000斤左右。
九、特色品种——美国特短蔓黑薯:该薯纺锤型,薯皮紫红近黑色,肉紫黑鲜艳,比“川山紫”颜色更深,熟后成黑色,香甜面沙,食味极佳,营养成分比其它红薯高一倍,含硒量高,属抗癌食品,亩产6000斤左右。
营养分析
1. 和血补中:红薯营养十分丰富,含有大量的糖、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能有交往地为人体所吸收,防治营养不良症,且能补中益气,对中焦脾胃亏虚、小儿疳积等病症有益;
2. 宽肠通便:红薯经过蒸煮后,部分淀粉发生变化,与生食相经可增加40%左右的食物纤维,能有效刺激肠道的蠕动,促进排便。人们在切红薯时看见的红薯皮下渗出有一种白色液体,含有紫茉莉甙,可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
3. 增强免疫功能:红薯含有大量黏液蛋白,能够防止肝脏和肾脏结缔组织萎缩,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胶原病发生。红薯中所含有矿物质对于维持和调节人体功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含的钙和镁,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
4. 防癌抗癌:红薯中含有一种抗癌物质,能够防治结肠癌和乳腺癌。此外,红薯还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活性氧是诱发癌症的原因之一,故红薯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十分明显;
5. 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红薯的抗衰老和预防动脉硬化作用,主要是其所具有的水除活性氧作用产生的,红薯所含黏液蛋白能保持血管壁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红薯中的绿原酸,可抑制黑色素的产生,防止雀班和老人斑的出现。红著还能抑制肌肤老化,保持肌肤弹性,减缓机体的衰老进程。
相关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一次不宜食用过多,以免发生烧心、吐酸水、肚胀排气等不适;
食物相克
红薯和柿子不宜在短时间内同时食用,如果食量多的情况下,应该至少相隔五个小时以上。如果同时食用,红薯中的糖分在胃内发酵,会使胃酸分泌增多,和柿子中的鞣质、果胶反应发生沉淀凝聚,产生硬块,量多严重时可使肠胃出血或造成胃溃疡。
制作指导
1. 红薯含有“气化酶”,吃后有时会发生烧心、吐酸水、肚胀排气等现象。只要一次不吃得过多,而且和米面搭配着吃,并配以咸菜或喝点菜汤即可避免;
2. 烂红薯(带有黑斑的红薯)和发芽的红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
3. 食用凉的红薯易致胃腹不适;
4. 食用方法很多,可代替米,面用来制作主食;将鲜山芋煮熟捣烂,与米粉、面粉等掺和后,可制作各类糕、团、包、饺、饼等;干制成粉又可代替面粉制作蛋糕、布丁等点心,还可加工成著粉丝;
5. 红薯等根茎类蔬菜含有大量淀汾,可以加工成粉条食用,但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加入明矾。若过多食用会导致铝在体内蓄积,不利健康。
其他相关
红薯原产美洲,欧洲第一批红薯是由哥伦布于1492年带回,然后经葡萄牙人传入非洲,并由太平洋群岛传入亚洲。红薯最初引入我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福建华侨陈振龙常到吕宋(现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吕宋出产的红薯产量最高,于是他就耐心地向当地农民学习种植之法。后来经过陈氏家族的推广,红薯在全国普遍栽种。
备注
1. 甘薯主要以肥大的块根供食用。块根的形状、大小、皮肉颜色等因品种和栽培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形状分为纺锤形、圆筒形、球形和块形等;皮色有白、黄、红、淡红、紫红等色;肉色可分为白、黄、淡黄、橘红或带有紫晕等。块根的外层是含有花青素的表皮,通称为薯皮。表皮以下的几层细胞为皮层,其内侧是可以食用的中心柱部分。
2. 世界卫生组织(WHO)经过3年的研究和评选,评出了六大最健康食品和十大垃圾食品。评选出的最健康食品包括最佳蔬菜、最佳水果、最佳肉食、最佳食油、最佳汤食、最佳护脑食品六类。而人们熟悉的红薯,被列为13种最佳蔬菜的冠军;
3. 红薯含一种氧化酶,这种酶容易在人的胃肠道里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如红薯吃得过多,会使人腹胀、打嗝、放屁。红薯里含糖量高,吃多了可产生大量胃酸,使人感到“烧心”。胃由于受到酸液的刺激而加强收缩,此时胃与食管边接处的贲门肌肉放松,胃里的酸液即倒流进食管,人就吐酸水了。糖分多了,身体一时吸收不完,剩余的在肠道里发酵,也会使肚子不舒服。
每100克的营养成分
能量57千卡
维生素B60.15毫克
蛋白质0.7克
脂肪0.2克
碳水化合物15.3克
叶酸19.6微克
膳食纤维2.2克
维生素A125微克
胡萝卜素750微克
硫胺素0.05毫克
核黄素0.01毫克
烟酸0.2毫克
维生素C4毫克
钙18毫克
磷26毫克
钾88毫克
钠70.9毫克
碘0.4微克
镁17毫克
铁0.2毫克
锌0.16毫克
硒0.22微克
铜0.05毫克
锰0.08毫克
以上数据参考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著的《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以上数据仅供参考,不得用于其他的用途。
甘薯-中药知识
【药名】甘薯
【别名】甘藷、山薯、甜薯
【汉语拼音】gan shu
【英文名】rhizome of Edible Ya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ioscorea esculenta(Lour.) Burkill[Oncus esculentus Lour.]
【考证】出自1.《纲目》。
2.杨孚《异物志》: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
3.《南方草木状》:甘,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贮之,以充粮糗,是名粮。
【科属分类】薯蓣科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稀疏灌丛或路边岩石缝中。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海南、广西、云南。
【动植物形态】甘薯,缠绕草质藤本。地下块茎顶端通常有4-10多个分枝,各分枝末端膨大成卵形形的块茎,外皮淡黄色,光滑。茎左转,基部有刺,被丁字形柔毛。单叶互生;叶柄长5-8cm,基部有刺;叶片阔心脏形,最大的叶片长达15cm,宽17cm,一般的长和宽不超过10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基出脉9-13,被丁字形长柔毛,尤以背面较多。雄花序为穗状花序,单生,长约15cm;雄花无梗或具极短的梗,通常单生,稀有2-4朵簇生,排列于花序轴上;苞片卵形,先端渐尖;花被浅杯状,被短柔毛,外轮花被片阔披针形,长1-8mm,内轮稍短;发育雄蕊6,着生于花被管口部,较裂片稍短;雌穗状花序单生于上部叶腋,长达40cm,下垂,花序轴稍有棱。蒴果较少成熟,三棱形,先端微凹,基部截形,每棱翅状,长约3cm,宽约1.2cm;种子圆形,具翅。花期初夏。
【功效分类】补益药
【用法用量】内服:适量,作食品。
【出处】《中华本草》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