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聍栓塞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分泌淡黄色粘稠液体,称耵聍。有的耵聍状如粘液,俗称“油耳”。正常情况下耵聍可借咀嚼、张口等下颌运动以薄片形式自行排出。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外耳道,称耵聍栓塞。
目录
病因
主要病因
耵聍分泌过多,耵聍排出受阻。
中医病因认识
因风热邪毒外犯耳窍,与耵聍扭结,集结成块,阻塞耳道,致耳窍不通;外耳道狭窄,异物与肿物影响耵聍排出,使耳垢堆积而成病。
预防
1、平时勿掏挖耳朵。
2、耵聍取出后,要注意保持洁净干燥。
常见症状
可出现听力减退,耳鸣,耳痛,甚至眩晕,遇水后耵聍膨胀,完全阻塞外耳道,使听力减退,还可刺激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若压迫刺激鼓膜,可致耳鸣,偶有因压迫中耳引起眩晕者。
临床检查
外耳检查:外耳检查观察外耳道,耳廓,鼓膜有无耵聍、异物,细菌感染判断疾病产生。
诊断鉴别
诊断
1.外耳道未完全闭塞者多无症状;完全堵塞者可有耳闷堵感,听力下降,搏动性耳鸣;下颌关节活动有耳痛;进水膨胀后胀痛,伴感染则疼痛剧烈。
2.外耳道内棕黑色团块,触之质硬。听力检查为轻度传导性听力下降。
鉴别
耵聍栓塞应与表皮栓鉴别,后者又称外耳道胆脂瘤,是因外耳道慢性炎症致表皮脱落聚集成团,特点是表皮不断脱落,表皮栓不断增大,压迫骨性外耳道使其扩大,或压迫鼓膜引起耳聋,表皮栓遇水膨胀或继发急性炎症,可引起剧烈疼痛。
并发症
治疗
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用耳镊或耵聍钩取出耵聍团块。若大而硬难以取出者,先滴入5%碳酸氢钠或1~3%酚甘油,每日滴4~6次,待软化后可用上述器械取出或用冲洗法清除。已有外耳道炎者,应先控制炎症,再取耵聍。
2、其他特殊疗法:
外耳道冲洗法:病人或助手手扶弯盘放于耳垂下,拉直外耳道,用20~50毫升注射器接钝粗针头或用特制外耳道冲洗器,吸温冲洗液,将冲洗器头放入外耳道内靠近后上壁,逐渐轻轻加压冲洗,使水流冲向外耳道后上壁,冲洗液进入深部并借回流力量将耵聍冲出。冲洗完后用干棉签拭净外耳道。
中医治疗
耵耳系指耳内津液与风热搏结致成耵聍栓塞的病证。宜滴油润耳后取出。
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以外治法为主。
外治法
1、器械取出法
对可活动的、部位浅、未完全阻塞外耳道的耵聍可用膝状镊或耵聍钩取出。耵聍较大而坚硬,难以取出者,先用5%碳酸氢钠溶液滴入耳内,每日3-5次,浸泡之,2-3日待其软化后,再行取出。也可用无刺激的香油或白酒或其他植物油浸泡耵聍。
2、外耳道冲洗法
耵聍坚硬无法用器械取出者,可先将耵聍软化,然后一次或分次冲洗干净。
3、吸引法
如遇不能用冲洗法取耵聍的患者,可在软化耵聍后,用吸引器慢慢将耵聍吸出。
内治法
1、若耵聍较大,压迫外耳道,或污水入耳而引起外耳道红肿疼痛、糜烂等症者,可参考“耳疮”进行辨证治疗。
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酒炒)6g,黄芩(酒炒)9g,山栀子(酒炒)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酒炒)8g,生地黄20g,柴胡10g,生甘草6g)、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子6g)等加减
2、耵耳膏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用量】以葱汁和捏如枣核,薄绵裹塞耳。
【摘录】《杏苑》卷六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护理
耵聍取出之后的短时期中,如厌恶外来声响过高,可以浮松地塞些消毒棉花,半天到一天后取出。
饮食保健
食疗方
(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方1:胡桃去壳取仁,用文火煨熟,塞于耳内。
方2:香油适量滴人患耳,每次2~3滴,一般1~2次即可。
方3:酱茄子挤汁滴耳内,一日数次,即愈。
方4:蚯蚓泥、锅底煤灰、生猪油各适量,共研细末,用葱涎凋匀,棉裹塞耳,每日换1次。
方5:白酒适量,滴入耳内,每日2—3次,浸泡之,待耵聍软化取出。
饮食宜忌
1、多吃蔬菜、水果,如小白菜、藕、苹果、香蕉、葡萄、甘蔗、百合等。
2、多饮茶水或清淡饮料。
3、宜凉血解毒食物。绿豆、粳米、黄瓜、苦瓜、马齿苋、绿茶等。
4、忌辛辣刺激之物辛辣之物如辣椒、韭菜、芥末等,久食可伤及肝,肾精血,在外感温热之时,则使热盛而加重病情,使耳鸣加剧。
5、忌烟烟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耐口重微循环不畅,从而加重听神经缺氧,使耳鸣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