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窝
目录
主治病症
腹结穴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
腹结穴主治腹痛、腹泻、大便秘结。
腹结主治脾胃及局部疾患:如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等。
现代多用腹结治疗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等。
腹结主治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疝痛等。
腹结穴主治腹痛,便秘,泄泻;疝气。
消化系统疾病:蛔虫症,肠炎,腹膜炎,痢疾;
其它:支气管炎,阳萎,脚气。
概述
腹结为经穴名(Fùjié SP14)。出《针灸甲乙经》,原作腹屈,一名腹结。《备急千金要方》后腹结均作正名。别名腹屈、肠窟、肠屈、临窟、长窟、肠窝、肠结、阳窟。属足太阴脾经。腹即腹部,结系束,本穴善治腹部痛结不通之症,故名腹结。主治腹痛,腹泻,肠炎,大便秘结,绕脐疼痛,腹寒泻痢,便秘,疝痛,细菌性痢疾,腹膜炎,肠神经痛,肠梗阻,泄泻,痢疾,疝气,蛔虫症,支气管炎,阳萎,脚气等。
肠窝的别名
腹屈(《针灸甲乙经》),肠窟(《外台秘要》),肠结(《千金翼方》),临窟(《西方子明堂灸经》),肠屈(《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长窟,肠窝,阳窟。
出处
《针灸甲乙经》:腹屈,一名腹结,在大横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壮。
穴名解
腹即腹部,结系束,本穴善治腹部痛结不通之症,故名腹结。
《说文通训定声》载:“腹,脐上下两旁也。”《说文》:“结,缔也,从系吉声。”周与嗣《千字文》:“露结为霜”,有凝结之义。本穴在府舍上3寸,为腹气结聚之处,肠之痛结者可舒,而滑泄者亦可敛也。位于约当腹部结束衣带之处,临床亦多用于治疗腹痛积聚之疾,以其取之有行郁破结之效,故名腹结。
所属部位
腹
腹结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腹结位于腹部,脐下1.3寸,旁开腹正中线3.5寸处。
另说腹结“在大横下三分(一说三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大横下一寸八分”(《针灸集成》);腹正中线旁开4寸(《针方六集》);旁开4.5寸(《针灸资生经》)。
腹结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腹结穴的位置
腹结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腹结穴的位置(肌肉)
腹结穴的位置(内脏)
取法
腹结在下腹部,脐中下1.3寸,前正中线旁开4寸。仰卧取穴。
仰卧位,脐下1.5寸(气海),中线旁开4寸,再稍向上(0.2寸)处取穴。
仰卧位,在府舍上3寸,距任脉4寸,当府舍与大横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
腹结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及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性层和膜性层,脂性层内的脂肪组织已变薄。针经上列结构后,若再深进,可穿腹膜壁层,经腹膜壁、脏层之间的腹膜腔,达穴位相对应器官有升结肠(右侧),两者的前面还有大网膜,因该血管分布非常丰富,则易刺伤血管而引起出血,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注意。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动脉。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及第十一肋间动、静脉。
腹结穴的功效与作用
腹结有健脾温中,宣通降逆的作用。
腹结穴与足阳明胃经的外陵临近。当小腹用力时,外陵处肌肉与腹结处肌肉同时硬结,腹结结于内,外陵陵于外。由此可知:外陵之治心下引脐腹痛,与腹结所治之气痛为同一道理。
腹结穴有理气活血、行郁破结之功,主治绕脐腹痛,腹胀,疝气,泄泻,便秘。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0.8~1.2寸,局部酸麻重胀。
直刺1~1.5寸,局部酸麻重胀可灸。
灸法
可灸。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配伍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绕脐痛……注利,腹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绕脐痛,上冲抢心,腹寒泻痢,咳逆。
现代研究
治疗胃肠炎
临床治疗急性胃肠炎,用针刺艾灸配合,取足三里、鸠尾、大横、腹结等穴,经过1~2次针灸后,症状很快消失,取得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