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的颅内局灶性病变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治疗方案

治疗

1.抗艾滋病毒的药物

2.继发于艾滋病的颅内肿瘤的治疗

(1)艾滋病相关Kaposi肉瘤的治疗:①α-干扰素(1NF-α)与叠氮胸苷联合治疗,最大耐受剂量为INF-α9 × 106U/d加AZT100mg,1/4h;②有内脏疾病或急进性皮肤粘膜疾病的患者接受联合化疗,使用阿霉素争光霉素长春新碱联合治疗。

(2)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的治疗:无有效治疗方法。可试用改良的m-BACOD(甲氨蝶呤、争光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地塞米松),结合中枢神经系统的预防,继以AZT维持治疗。

3.继发于艾滋病的颅内感染性病灶的治疗

(1)脑弓形体病:乙胺嘧啶0.5g/d和磺胺嘧啶0.5g/d。

(2)脑肿胀、脑结核瘤或真菌性肉芽肿等的治疗:参见有关章节。

4.对症治疗

(1)高热者行药物和物理降温。

(2)癫癎发作者使用抗癫癎药物。

(3)有颅内高压表现者应用脱水利尿药

5.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

可试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0%~12%丙种球蛋白100ml,1/3d)及胸腺素免疫增强剂

疾病分类

神经外科

疾病概述

艾滋病的颅内局灶性病变是指HIV病毒引起脑部的病变。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与人格改变及进行性痴呆等急慢性精神症状,有头痛发热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及癫痼发作等病史。

疾病描述

艾滋病的颅内局灶性病变是指HIV病毒引起脑部的病变。

症状体征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与人格改变及进行性痴呆等急慢性精神症状,有头痛、发热、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及癫痼发作等病史。在神经精神症状出现前,有淋巴腺病、厌食、疲倦或不适、体重减轻、盗汗血小板减少等病史。

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眼底,注意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征表现;偏瘫、偏盲、失语、颅神经麻痹等神经功能障碍;脑膜刺激征。全身皮肤、粘膜及表浅淋巴结异常。如特发性多发性出血肉瘤(Kaposi肉瘤,简称KS)患者可有皮肤粘膜损害,多在面颈部表现为多发深红或紫红色的结节或斑块,指压不褪色,其周围可有黄褐色淤斑。

疾病病因

HIV感染

病理生理

具体发病机制不是很清楚。

诊断检查

诊断

1.病史 询问有无血液制品输注史,是否为同性恋及双性恋、静脉药瘾者或血友病患者。有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与人格改变及进行性痴呆等急慢性精神症状,有无头痛、发热、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及癫痼发作等病史。在神经精神症状出现前,有无淋巴腺病、厌食、疲倦或不适、体重减轻、盗汗、血小板减少等病史。是否为艾滋病患者,新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

2.体检 注意有无意识障碍及精神异常;测体温脉搏血压检查视力视野、眼底,注意有无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征表现;有无偏瘫、偏盲、失语、颅神经麻痹等神经功能障碍;有无脑刺激征。注意全身皮肤、粘膜及表浅淋巴结有无异常。如特发性多发性出血性肉瘤(Kaposi肉瘤,简称KS)患者可有皮肤粘膜损害,多在面颈部表现为多发深红或紫红色的结节或斑块,指压不褪色,其周围可有黄褐色淤斑。

3.免疫学检查 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测定可发现:血淋细胞减少,主要是T4(OKT4和CD4)减少,而T8(OKT8或CD8)不变,T4/T8比例下降。正常比例为1.5~2.0,艾滋病可下降到1.0以下。

4.血清学检查 采用ELISA法检测艾滋病毒(HIV)抗体,阳性者需进一步作蛋白印迹法或多聚酶链反应(PCR基因扩增)进行确证试验。最后诊断必须做确证试验。

5.其他病原学检查 包括血液脑脊液细菌学、真菌弓形虫等病原学检查。

6.脑电图检查 艾滋病性脑病时呈弥漫性慢波。脑弓形体病除弥漫性改变外,还有局灶性改变;脑部淋巴瘤则以局灶性改变为主。

7.腰椎穿刺 测定颅内压力。脑脊液一般呈非特异性炎症改变。

8.CTMRI脑扫描 除可见艾滋病性脑病之非特异性脑萎缩、弥漫性白质脱髓鞘外,尚可发现颅内有单发或多发感染性(如弓形体、真菌、结核等)肉芽肿或脓肿及某些恶性肿瘤(淋巴瘤、KS等)的部位及范围。

预后及预防

减少感染艾滋病的机会。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艾滋病的颅内局灶性病变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艾滋病的颅内局灶性病变》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