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昆仑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上昆仑穴主治病证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或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等。

昆仑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疟疾、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鼻衄;项强,腰痛,足跟肿痛,外踝疼痛;难产;癫痫。

昆仑穴主治头痛,目眩,项强,鼻衄,腰痛,脚跟痛,小儿癫痫,难产,胞衣不下,下肢麻痹或瘫痪;以及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坐骨神经痛、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神经性头痛,眩晕;

2. 运动系统疾病:下肢瘫痪,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

3. 其它:甲状腺肿大,脚气,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

概述

上昆仑为经穴别名,即昆仑穴。《太平圣惠方》:“上昆仑: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也。”

昆仑为经穴名(Kūnlún BL60)。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下昆仑。属足太阳膀胱经。昆仑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昆仑穴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鼻塞鼻衄齿痛颊肿,项背强痛,腰痛如折,腿股疼痛,腘筋挛急,腨跟痛,浮肿喘逆腹满大便难疟疾脚气癫狂,痫症,女子难产胞衣不下,头痛,项强,目眩,鼻衄,肩背拘急,腰痛,脚跟痛,小儿痫证,难产,足跟肿痛,外踝疼痛,癫痫小儿癫痫,下肢麻痹瘫痪坐骨神经痛,足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现代又多用昆仑穴治疗神经性头痛,甲状腺肿大,腰部软组织损伤,下肢瘫痪,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坐骨神经痛,眩晕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疾病,鼻出血胎盘滞留痔疮等。

昆仑穴的别名

上昆仑、内昆仑(《太平圣惠方》),下昆仑(《针灸资生经》),足太阳(《灸法残卷图》)。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穴名解

昆仑为山名,外踝高突如山,穴在其后,故名昆仑。

昆仑,是我国最大的山脉。《子午流注说难》中说本穴:“乃是太阳所行之经穴,膀胱水府,穴居足踝后,比井荥俞原各穴较高,昆仑乃水之高原。”足外踝突,较其他踝突为高。以昆仑山为最高山峰,取之以喻本穴。且兼该穴主治头部疾患,即上病下取之意。养生家称百会穴亦为昆仑,又有高大之意,故以“昆仑”名之。

特异性

昆仑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火。

所属部位

足部

上昆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昆仑穴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

昆仑穴位于足部,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凹陷处。

昆仑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肌肉

昆仑穴在足部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上昆仑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跟腱与外踝之间凹陷处取穴

昆仑穴位于踝区,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正坐或俯侧卧取之。

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外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上昆仑穴穴位解剖

昆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短肌。皮肤由腓肠神经分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神经。该穴深层结构血液营养来自腓动脉。该动脉是胫后动脉在腘肌下方2~3厘米发出的,经胫骨后面与(踇)长屈肌之间下降至外踝,终于跟外侧皮。在外踝上方4~6厘米处,发出穿支,穿经肌肉和小腿肌间膜至小腿前面,与胫前动脉的分支吻合。该吻合对于小腿侧支循环的形成和血液供应有实际应用意义。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跟腱前方的疏松结缔组织中。

皮肤→皮下组织→腓骨短肌腱与跟腱之间。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腓肠神经分支和小隐静脉属支分布,并有腓肠神经本干和小隐静脉本干经过;深层有外踝后动脉(发自腓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

上昆仑穴的功效与作用

昆仑穴厥阴安神清热,舒筋活络的功效。

昆仑穴有疏风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足太阳膀胱经脉起于目内眦,过头、项、背部,根据“上病下取”之理,昆仑穴可治疗头面五官病。

足太阳膀胱经经脉过腰部及下肢,止于足小趾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昆仑穴可治疗经脉病。

昆仑穴为膀胱经之经穴,属足太阳经,位于外踝后,太溪肾经原穴,属足少阴经,位于内踝后,二穴阴阳相合,表里相通,相互配合治疗难产。

昆仑穴配五行属火,应于心,膀胱经经别入于心,心藏神,故可治疗神志病。

昆仑穴与内踝后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相对应,故相互配合以治疗妇科病和踝关节病为主。

昆仑穴有疏风活络作用。以其位于上也,又以其为治头病之总纲也。窃唯百会之称昆仑,喻山之巅。本穴之称昆仑,喻山之麓也。更以本穴之气贯于巅顶,顺势下行犹昆仑之披沥百川也。故能治头痛、喘满胎衣不下诸症也。揣本穴名义及所治各病,则对本经经气下贯有瀑然之势矣。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0.8寸,也可深刺透太溪,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足趾放散。

直刺0.5~1寸。

注意:孕妇禁针。《针灸大成》曰:“妊妇刺之落胎。”

1.直刺0.5~1寸,局部酸胀,;

2.深刺透太溪穴,针感可向足趾放散;

3.向上斜刺2~3寸,局部酸胀,针感扩散至足跟或足趾,治疗甲状腺肿大。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上昆仑穴的配伍

昆仑配风池后溪,有清头目安神志的作用,主治头痛,惊痫

昆仑配风市阳陵泉,有舒筋活血通络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昆仑配大椎、百会、后溪、风池,治头痛。

昆仑配申脉丘墟解溪悬钟,治外踝扭伤

昆仑配合谷三阴交至阴足三里,治难产。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痉、脊强头眩痛、脚如结、腨如裂,昆仑主之。疟、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大风、头多汗、腰尻腹痛、腨跟肿、上齿痛、脊背尻重不欲起、闻食臭、恶闻人音、泄风从头至足,昆仑主之。女子字难,若胞衣不出,昆仑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背拘急,咳喘暴满,阴肿痛,小儿发痫瘛疭

《针灸大成》:中风转筋拘急,行步无力疼痛,妊娠刺之落胎。

上昆仑穴研究进展

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针刺昆仑可使不蠕动及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并产生便意。

对血压的影响

针用泻法对原发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

组织学观察发现,昆仑穴针感感受器主要是环层小体。

对痛阈的影响

激光照射佐剂关节炎大鼠的“昆仑”10 min,约10次后肿胀的关节改善,疼痛级别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激光照射对皮肤温度、基础痛阈均无明显影响,激光照射后嘶叫阈有明显提高,说明“昆仑”的即时镇痛效果显著。

治疗坐骨神经痛

腧穴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97例,用654-2注射液10 mL,注入昆仑,将针头刺入0.5~0.8寸深,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痊愈44例,占45.4%;显效32例,占33%;好转16例,占16.5%;无效5例,占5.1%。总有效率为94.9%。

治疗落枕

针刺昆仑治疗落枕55例,昆仑穴刺入0.3~0.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嘱患者颈椎旋转活动,每日1次。结果:痊愈50例,占90.9%;好转4例,占7.3%;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为98.2%。

治疗足跟痛

用昆仑透太溪治疗足跟痛46例,针刺时使针感传至足跟,同时配用外敷中药法。结果:痊愈18例,显效19例,好转8例,无效1例。

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

在昆仑埋针治疗腰骶小关节滑膜嵌顿27例,昆仑快速进针捻转10~20 min,用胶布固定,并令患者抱膝,医者轻轻地拍打腰部,最后让患者下床活动腰部,留针l~2h。结果:1次治愈18例,占67%;2次治愈7例,占26%;无效2例,占7%。总有效率为93%。

治疗眉棱骨痛

治疗眉棱骨痛16例,以病侧昆仑为主,如当时不见效的则改为健侧昆仑,用1寸毫针针刺,以达针感。病程长者用平补平泻手法,病程短者用泻法。结果:痊愈15例,占98.4%;无效1例,占1.6%。

提高显影率

据报道,在静脉肾盂造影中,配合针刺三阴交、昆仑、关元穴组,可提高有关病变的显影率,有利于早期诊断。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上昆仑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上昆仑》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