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胞皮炎
治疗方案
发现刺胞皮炎后要尽早治疗,以破坏刺胞,控制病情的发展。胡绍清1993年报告在北戴河遇到的118例海蜇皮炎,用饱和的明矾水湿敷患处,20分钟后局部涂搽哈西奈德液,可很快破坏刺胞毒素,消退临床症状。对皮损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一般在蜇伤后2~4h内反应达高峰),要及时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类固醇,并给予输液以加快毒素的排泄,以及对症处理。疼痛明显者用盐酸依米替丁或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或在伤面近心端皮下注射1%盐酸吐根碱3mL。
疾病分类
疾病概述
刺胞皮炎是指由水母、海葵等水生生物刺伤皮肤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其中多见的是水母皮炎。水母呈伞形,伞底吸口周围有须状触手,每一触手上布满刺胞。水母在海面浮游,当触及人体时,从刺胞中伸出刺丝,即刻刺入皮肤并注入毒汁引起皮肤及全身反应。毒汁中的主要成分是类蛋白、多肽及多种有毒酶类,此外还有5-羟色胺、组胺、致痛剂及强麻醉剂等,可引起中毒和变态反应。
从事水产养殖、捕捞、水产加工及海中游泳者均可因触及上述生物而发病。皮肤一旦被刺,数分钟内即感刺痒、麻木或灼热感,继而出现红斑、丘疹或风团,重者出现瘀点和瘀斑,甚至水疱,多呈点线状、条索状和地图状分布。皮损持续1~2周方可消退。若全身大面积被刺则可发生恶心、肌痛甚至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接触水母后应立即用海水冲洗;局部可用明矾水冷湿敷或炉甘石洗剂,同时内服抗组胺药;发生严重全身症状者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疾病描述
刺胞又称刺丝囊、刺线囊,是所有刺胞动物特有的细胞器,这些含有刺胞的动物接触人体时,可将刺胞刺入皮肤并将毒液注入人体,引起皮肤损伤,称刺胞皮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含有刺胞的动物已知有1万多种,大都生活在海洋中,其中能引起刺胞皮炎的约有100种。李明、秦士德1986~1987年调查我国青岛沿海,有8种刺胞动物能引起刺胞皮炎,它们是沙蜇、海蜇(水母)、纵条矶海葵、佳美羽螅、棍螅、中胚花筒螅、霞水母、钩手水母。海蜇皮炎亦称水母皮炎,仅是刺胞皮炎的一种。
症状体征
刺胞皮炎主要发生在渔民、海场养殖工、潜水者。每年夏秋季节多见,7~9月份为高发季节。裸露的肢体在水中常被突然蜇伤。其临床表现根据蜇伤动物的种类,蜇伤的方式、部位、面积、时间、现场处理情况,就诊的早晚和机体的反应状态均有密切关系。被蜇部位常突然发生刺痛、灼痛或刺痒,呈一过性或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这是由于刺丝穿入皮肤时的机械性刺激和注入皮内的毒液引起的化学性刺激所引起。刺痛发生后半分钟内在蜇伤处出现丘疹、红斑或风团样损害,半小时至1 h后皮疹略有消退,仅感微痒,再经半日至1 d,有的皮疹可全部消退,而重型皮疹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丘疱疹或水疱、大疱、渗液,有的出现瘀点、瘀斑。
常呈线状、斑片状或不规则的地图状,伴有剧痒和刺痛,经1~2周结痂或脱痂而愈,留有色素沉着,一般无全身症状。若全身多处被蜇伤或被大型水母及毒性强的水母蜇伤,常在1~4h内出现畏寒、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肌痛、倦怠、出冷汗,少数出现胸闷、口吐白沫、血压下降及呼吸困难、肺水肿,严重者可致死亡。我国已有刺胞皮炎致死的报告多例。死亡原因一类是刺胞动物毒素引起的中毒反应,出现心跳或呼吸骤停或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引起的急性肾衰,或休克肾综合征引起的高血钾症。另一类是毒素引起的过敏,出现过敏性休克。
此外,在暴风雨时水母触手上的刺胞可被水浪冲落在水中,在几个月内仍有蜇人能力。还有些刺胞动物可向周围释放出变应性或抗原性的有毒物质,也能使人发生刺胞皮炎。人虽未直接接触这些有害的刺胞动物而发生的刺胞皮炎称为刺胞动物间接引起的皮炎。刺胞动物的碎片或脱落的刺胞及刺胞动物向水中释放的毒液可随飞溅的水滴或污泥不仅可引起刺胞皮炎,而且若进入眼内可引起严重的结膜炎和眼睑水肿。
疾病病因
刺胞动物又称腔肠动物,它们都是两胚层、具有消化腔的低等动物。刺胞动物可分水螅、钵水母、珊瑚三个纲,本文介绍的水母皮炎属钵水母纲,这一纲多为大型水母,约200种,能蜇人的约30多种。在它们的吸口周围及肩板上含有1~3类刺胞,分别为等丝刺胞、异丝刺胞、短端宽刺胞,其大小和形态各异。小的刺胞仅有数微米,大的可达80—120μm,有的动物个体虽小,但却具有大的刺胞,能蜇人的刺胞一般刺胞较大。有的刺胞能蜇人,有的刺胞不蜇人。刺胞是一种囊状的细胞器,是所有刺胞动物赖以捕食和御敌的武器。刺胞呈圆形、椭圆形、柱状、棒状、月牙状、香蕉状等多种形态,主要分布在动物的触手、枪丝或刺胞鞘上。刺胞为一微小的中空小管,其表面为一角质的囊状外壳,刺丝盘曲在囊内,外壁常反褶呈球状。
病理生理
小管上有无数倒勾和棘刺,当遇到刺激或侵袭时,此小管突然伸开发射刺丝,牢固地附着在异体上,其冲力能穿入真皮上部,刺囊内的毒液经刺丝管注入皮内引起刺胞皮炎或进入血循环出现一系列的全身症状。
刺胞内主要毒性成分是类蛋白和多肽及多种有毒酶类。此外,还有四氨络物、强麻醉剂、5-羟色胺、组胺、致痛剂等物质,可引起中毒和变态反应。刺胞一旦排空即不能再用,但未排空的刺胞其活性可维持数月。
皮肤病理组织一般为急性、亚急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但有的病例可在表皮内发现有刺胞的结构,具有诊断价值。刺胞的刺丝较粗壮,有右旋排列的芒刺刺入皮肤。国外有尸检报告,内脏急性充血、肺水肿、急性中毒性肾炎、脑血管充血等病理变化。
诊断检查
根据下海及刺胞动物的接触史结合皮疹的特点一般不难诊断。渔民和养殖工人多发生于指间、手背。潜水者多发生于裸露的手腕和面颈部。游泳者主要发生于下肢、躯干。在海边淌水者接触刺胞动物的碎片或污染的海水皮疹多发生于下肢。在接触后若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刺痛和瘙痒,出现水肿性红斑、丘疹或风团、水疱等损害,呈条状或片状分布,要考虑有本病的可能。此外可镜检刺胞,被蜇后皮肤表面常残留大量的刺胞,可因洗涤或磨擦而破坏,因此要尽早用透明胶纸粘取,放于显微镜下常可发现刺胞。近来有人用免疫学检查,发现被水母蜇伤后血中可出现抗水母毒素的免疫球蛋白,通常为IgE或IgG增高,但其特异性不高。以上几种诊断方法难以确定为何种刺胞动物引起的刺胞皮炎,必须依据获取的实物进行鉴别。
预后及预防
1、对在海上作业或养殖场工人要进行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绝不能用手直接抓取或捞取捕捞的海产物。在海上遇到海蜇浮游水面切勿用手推移。赶海时海滩上不明种类的海生物不能随便捡拾或用手触摸。夏季海水浴者要选择洁净的海水区,并在浴场架设严密的网具以防水母进入,并备有一定的急救设施。
2、一旦被刺胞动物蜇伤后要尽快去除粘在皮肤上的触手,以防止未放射的刺胞进一步释放而加重病情。切勿用淡水冲洗,淡水可促使刺胞放射。在现场可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粘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不可用手直接擦拭,可用海水冲洗。如有条件可用酒精或碱性溶液冲洗或喷洒患处,或用10%碳酸氢钠溶液冷敷患处,这样可清除残留在皮肤上尚未放射出毒液的刺胞,使触手或刺胞变性失活,能明显地减轻蜇伤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