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目录
吴茱萸汤-《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制方原理】
吴茱萸辛苦大热 , 直入肝胃 , 温肝暖胃 , 尤擅降逆止呕 , 为君药。
生姜辛温,温胃散寒,和中止呕,为呕家圣药,与吴茱萸相配,散寒降浊之功益著,重用为臣。
人参益气健脾,养胃生津,既扶中气之虚,又顾津液之伤,为佐药。
大枣益气滋脾,甘缓和中,既助人参补脾养胃,又制吴茱萸辛热燥烈,且与生姜相配,调和营卫,为佐使药。
【歌诀】 吴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法良。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
吴茱萸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用法】上八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主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吴茱萸汤-《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组成】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 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 炙甘草各3克
【用法】水煎服。
吴茱萸汤-《审视瑶函》卷三。
【来源】《审视瑶函》卷三。
【组成】半夏(姜制) 吴茱萸 川芎 炙甘草 人参 白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用法】上锉为末。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主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吴茱萸汤-《宜明论方》卷一。
【来源】《宜明论方》卷一。
【组成】吴茱萸(汤淘,炒) 厚朴(生姜制) 官桂(去皮) 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 蜀椒(去子)各15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主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吴茱萸汤-《圣济总录》卷四十。
【名称】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汤浸,焙炒)1两,白术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荜茇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2两,槟榔(锉)2两半,人参1两半,大黄(锉,炒)2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
【主治】霍乱,呕吐酸水,气结心下。
【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茹弹子大,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温服。
吴茱萸汤-《千金》卷十六。
【组成】吴茱萸1升,半夏1升,小麦1升,甘草1两,人参1两,桂心1两,大枣10个,生姜8两。
【来源】《千金》卷十六。
【主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上(口父)咀。以酒5升、水3升,煮取3升,分3次服。
吴茱萸汤-《万氏女科》卷三。
【组成】吴茱萸(炒)1钱半,桔梗、干姜(炒)、炙草、半夏(制)、细辛、当归、白茯苓、桂心、陈皮。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妇人脏气本虚,宿夹积冷,胸腹胀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或因新产血气暴虚,风冷乘之,以致寒邪内胜,宿疾益加。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热服。
吴茱萸汤-《圣惠》卷十二。
【组成】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大枣5个,甘草1分(炙微赤,锉),生姜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来源】《圣惠》卷十二。
【用法】上锉细。以水2大盏半,煎至1盏半,去滓,分3次温服,不拘时候。
吴茱萸汤-方出《肘后方》卷一
【药物组成】吴茱萸5合,桂1两。
【处方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五。
【用法用量】用酒2升半,煎取1升,分2次服。
吴茱萸汤-《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药物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分,桂(去粗皮)1两,细辛(去苗叶)1两1分,当归(切,焙)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半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方剂主治】产后肺感寒,咳嗽不已。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