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息性支气管炎
目录
治疗方案
作为急性支气管炎给予相应治疗。
1.一般疗法 按呼吸道感染常规处理,包括休息,室内温、湿度适当,经常变换体位,多喂开水,给易消化饮食。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
2.控制感染 致病原以病毒为多,虽分泌物培养有细菌存在,并非真正的致病菌,故—般不用广谱抗生素。对婴幼儿或有发热、白细胞明显增高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如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新诺明)口服或青霉素肌注。若病情较重,年龄较小,体质较弱,则可合用青霉素和卡那霉素(或庆大霉素)以及其他广谱抗生素。
3.对症疗法 包括:
(1)止咳祛痰:目的使痰液变稀薄,易于排出。一般尽量不用镇咳药或镇静药,因其不但抑制咳嗽反射、影响纤毛的生理性活力,且使痰黏难于排出,造成支气管阻塞,增加细菌感染机会。
常用的祛痰剂有吐根糖浆0.1~1m1,3 次/d;l0%氯化铵0.1~0.2m1/kg,3 次/d;溴己新(必嗽平)2~4mg,3 次/d。如干咳严重,影响睡眠,可给小剂量镇静药。
(2)止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时,喘息常难于控制。除用支气管解痉药,如氨茶碱2~4mg/kg,口服,或用异丙肾上腺素0.5mg,4%碳酸氢钠2m1 进行雾化吸入。同时注意补充水分,以稀释痰液。喘鸣严重时可加用泼尼松(强的松),每天1mg/kg,分3 次口服,4~7 天为一疗程。至于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非那根)可使痰液干燥,应尽量少用。
疾病别名
疾病代码
ICD:J20.8
疾病分类
儿科
疾病概述
喘息样支气管炎(asthmatoid bronchitis)仅系一临床概念,是指一组有哮喘表现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而言,是一临床综合征。发病年龄较小,多见于l~3 岁小儿。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病情大多不重,有低度或中度发热,仅少数病儿出现高热。
疾病描述
喘息样支气管炎(asthmatoid bronchitis)仅系一临床概念,是指一组有哮喘表现的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而言,是一临床综合征,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肺实质很少受累,其中部分病儿可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由于乳幼儿气管、支气管比较狭小,易因感染或其他刺激而加重。另外,患儿有过敏体质因素,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小支气管痉挛或肿胀,而产生喘鸣。因此,有人认为本病患儿有一部分是婴儿期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或轻型哮喘。
症状体征
显示特点如下:
1.年龄 发病年龄较小,多见于l~3 岁小儿。
2.一般表现 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病情大多不重,有低度或中度发热,仅少数病儿出现高热。呼气时间延长、伴喘鸣音和粗湿啰音,喘息无明显发作性。经治疗后,在第5~7 天上述症状明显减轻。
3.预后 部分病例复发大多与感染有关。近期预后大多良好,到3~4 岁时复发次数减少。但是有部分病例远期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4.诊断标准(计分法) 1988 年全国小儿哮喘会议提出评定婴幼儿哮喘的诊断标准(计分法):凡年龄<3 岁喘息反复发作者计分原则:
(1)婴幼儿患毛细支气管炎或喘息样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3 次者3分。
(2)肺部出现喘鸣音2 分。
(3)喘息症状突然发作1 分。
(4)患儿有其他过敏史1 分。
(5)一、二级亲属中有湿疹、皮炎、或哮喘病史1 分。
以上总分>5 分者诊断婴幼儿哮喘,喘息发作只2 次或总分≤4 分者,初步诊断为喘息样支气管炎,并继续追踪观察。
疾病病因
可有以下几方面的发病因素:
1.感染因素 多种病毒和细菌感染均可引起。较常见的有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和肺炎支原体等。大多数病例可在病毒感染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
2.解剖特点 婴幼儿的气管和支气管都比较狭小,其周围弹力纤维发育不完善,故其黏膜易受感染或其他刺激而肿胀充血,引起管道狭窄,分泌物黏稠不易排出,从而产生喘鸣音。
3.过敏体质因素 婴幼儿患病毒感染者甚多,仅一小部分患儿呈喘息样支气管炎表现,提示同一病毒在不同个体中所产生的不同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表现,与机体内在因素密切相关,如近年发现合胞病毒引起的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出现特异性IgE 抗体,其鼻咽分泌物中组胺浓度明显高于同样感染而无喘息表现的患儿。其亲属往往有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史,约30%左右的患儿曾患湿疹,测血清 IgE 含量常见增高。
病理生理
喘息性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与哮喘相似。哮喘的发病机制,近年来研究得较多,大致可有以下叁方面。
1.变态反应 是某些喘息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主要原因。变态反应是指机体与外界抗原接触而发生的反应性改变,这种反应性改变为免疫反应的特殊类型。可分4 型,即速发过敏反应型、细胞溶解型、免疫复合物型及迟发型。过敏型哮喘患者主要是Ⅰ型及Ⅱ型反应异常。
2.肾上腺能受体的作用 有人认为哮喘的各种诱因都通过一共同途径,即哮喘者的呼吸道对各种诱因反应性增加,在低阈值的刺激下就可引起平滑肌痉挛。呼吸道受自主神经控制,当迷走神经兴奋时使平滑肌收缩,交感神经兴奋使平滑肌舒张。交感神经直接分布到支气管的很少,而是分布到胆碱能神经节,经传递消除迷走神经冲动引起的支气管收缩,主要通过循环中儿茶酚胺及丰富的β 受体而起作用。
3.遗传因素 早在1650 年Sennetus 报道其妻子的家系中连续叁代出现哮喘患者。William 发现哮喘患者中有50%近亲中有过敏疾病史。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的调查结果表明,哮喘儿童各级亲属哮喘发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亲代接近而有增加的趋势,即亲代越近哮喘发病越高,说明哮喘与遗传有密切关系。
诊断检查
诊断:多为3 岁内小儿,发生在上、下呼吸道感染后,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常为致病原。有发热,呼气时间延长、伴喘鸣音和粗湿啰音,治疗后,1 周左右上述症状明显减轻等特点,比较容易诊断。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增高,病毒感染引起可正常。其他常规检查无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血清IgE 水平部分患儿可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胸片X 线检查无明显异常,可有支气管炎改变。
鉴别诊断
婴幼儿下呼吸道喘息样疾病的异同诸点综合于表1,可助鉴别诊断参考之用。
对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要注意分析家族与患儿自身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血清IgE 水平等资料,如有支气管哮喘可疑时,应尽早给予哮喘的防治措施。
并发症
一般无并发症。可发展为肺炎,部分患儿以后发展成哮喘。
预后及预防
预后:近期预后大多良好,到3~4 岁时复发次数减少,但是有部分病例远期发展为支气管哮喘。
预防:对喘息样支气管炎患儿,如有支气管哮喘可疑时,应尽早给予哮喘的防治措施。复发性或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方法:
1.一般方法 首先寻找病原,积极治疗慢性病灶或预防潜在因素,以减少急性发作机会。其次给予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以增强体质。并加强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必要时口服维生素A,以增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
2.气管炎菌苗 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增加吞噬细胞功能,预防支气管炎复发。用法:在发作间歇期,每周皮下注射1 次,第1 次0.1m1,如无不良反应,以后每周递增0.1ml,直至每次0.5m1 为最大剂量。10 次为1 疗程,有效者可用几个疗程,尤在常发季节开始应用,缓解期暂停。
3.核酪 为核酸和酪蛋白的水解物,可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法:每周肌注2 次,每次2m1,10 次为一疗程,有效时可继续使用。
流行病学
部分病例远期发展为支气管哮喘。北京儿童医院于1987~1989 年对594 例喘息样支气管炎进行了4~21 年回顾性追踪,结果41%转为哮喘,其中61.8%已经痊愈,尚有38.2%仍有哮喘发作。有过敏史、嗜酸细胞较高以及血清IgE升高者,往往发展为支气管哮喘症。根据天津医学院儿科等单位对146 例喘息样支气管炎的5~15 年随访观察,认为喘息样支气管炎与支气管哮喘是同一种疾病,因为两者的遗传史、过敏史、血清IgE 及肺功能均甚相似。西安医科大学儿科也认为对3 岁以下不明原因的反复喘息儿应考虑为婴幼儿哮喘,它与儿童哮喘可能是一种病在两个年龄阶段的不同表现。
特别提示
积极治疗慢性病灶或预防潜在因素,以减少急性发作机会。其次给予合理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以增强体质。并加强体格锻炼,多到户外活动,必要时口服维生素A,以增加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气管炎菌苗 可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增加吞噬细胞功能,预防支气管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