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脾散
□ 方剂来源:《医方类聚》卷一二八引《济生》。
□ 药物组成: 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术 木瓜去瓢 木香不见火 草果仁 大腹子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各30g) 甘草炙,半两(15g)
□ 用法: 上呚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 主治: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 病症分析:
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手足不温;水气内阻,气机不畅,其性下趋,故身半以下肿甚;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水气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腹胀满;脾阳不足,腐熟无权则便溏;口中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为阳虚水饮内停之证。
◇ 各家论述:
1.《医方考》:用白术、茯苓、甘草之甘温者补其虚,用干姜、附子之辛者温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温者行其滞,用厚朴、腹子之下气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温者抑其所不胜。
2.《金鉴》:脾胃虚,则土不能制水,水妄行肌表,故身重浮肿,用白术、甘草、生姜、大枣以实脾胃之虚也。脾胃寒,则中寒不能化水,水停肠胃,故懒食不渴,二便不实,用姜、附、草果以温脾胃之寒。更佐大腹、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者以导水利气。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
3.《方剂学》:本方所治之证,是谓阴水,缘于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其中附子温脾肾,助气化,行阴水之停滞;干姜温脾阳,助运化,散寒水之沍凝;二者合用,温养脾肾,扶阳抑阴。茯苓、白术健脾燥湿,淡渗利水,使水湿从小便而利;木瓜芳香醒脾,化湿利水,以兴脾主运化之功;厚朴、木香、大腹子、草果下气导滞,化湿行水,使气行则湿邪得化。使以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群药相伍,共奏温暖脾肾,行气利水之效。然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胜,确有脾实则水治之功,故以“实脾”名之。
◇ 临床应用及研究: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2. 加减变化 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可加黄芪补气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以增利水消肿之功;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3.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属于脾肾阳虚气滞者。4. 使用注意 若属阳水者,非本方所宜。
实脾散-《医略六书》卷二十
□ 方剂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
□ 药物组成:白术2两(炒),附子1两(炮),干姜1两(炒),厚朴1两半(制),木香1两,茯苓1两半,泽泻1两半,猪苓1两半,炙草5钱,姜皮1两。
□ 用法:每服5钱,空心沸汤调下。
□ 功效:实脾利水。
□ 主治:命火衰微,不能生脾土而气滞不化,寒水侵浸,泛滥于肌肉之间,肿满如泥,脉沉迟者。
◇ 各家论述
方中附子补火扶阳,白术实脾制水,干姜温中气以散寒,厚朴散滞气以除水,泽泻泻膀胱之水,茯苓渗脾肺之水,猪苓利三焦水,姜皮散皮肤之水。为散,汤调,俾真火内充,则土暖水温而阴寒自散,滞气无不化,肿满无不除矣。
实脾散-《金鉴》卷五十四
□ 方剂来源:《金鉴》卷五十四。
□ 药物组成:草果仁(研)、大腹皮、木瓜、木香(研)、厚朴(姜炒)、白术(土炒)、茯苓、甘草(炙)。
□ 用法:加大枣2个,水煎服。
□ 主治:阴水。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主水,外泛作肿,内停作胀,二便不实,身不热,心不烦者。
实脾散-《普济方》卷三八六
□ 方剂来源:《普济方》卷三八六。
□ 药物组成:萝卜子、木通、薏苡仁、车前子草、赤小豆、冬瓜仁。
□ 制法:上为末。
□ 用法:糯米汤调服。
□ 功效:补脾消积,进食。
□ 主治:积饮。
本方所治之证是谓阴水,缘于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湿内停所致。「实脾」,语出《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里作温阳健脾之意。本方温补脾土之功偏着,可使脾实则水治。《医宗金鉴》曰:「盖气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气行则水行,土实则水治,故名曰『实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