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母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珍珠母.png

珍珠母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其性寒,味咸。归肝、心经。具有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的功效。主治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惊悸失眠心神不宁,目赤翳障,视物昏花,湿疮瘙痒,溃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病症。

药性

咸,寒。归肝、心经。

功效

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

临床应用

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本品咸寒入肝,与石决明相似,有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作用,适用于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失眠等症,常与白芍、生地黄、龙齿等同用,如甲乙归藏汤(《医醇賸义》);治疗肝阳眩晕头痛者,又常与石决明牡蛎磁石等平肝药同用,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功。若肝阳上亢并有肝热烦躁易怒者,可与钩藤菊花夏枯草等清肝火药物配伍。

2.惊悸失眠,心神不宁。本品质重入心经,有镇惊安神之功。治疗心悸失眠,心神不宁,可与朱砂龙骨琥珀安神药配伍,如珍珠母丸(《普济本事方》);若配伍天麻钩藤天南星等息风止痉药,可用治癫痫惊风抽搐等。

3.目赤翳障,视物昏花。本品性寒清热,有清肝明目之效,用治肝热目赤,羞明怕光,翳障,常与石决明菊花车前子配伍,能清肝明目退翳;用治肝虚目暗,视物昏花,则与枸杞子女贞子黑芝麻等配伍,可养肝明目;若属肝虚目昏或夜盲者,可与苍术、猪肝或鸡肝同煮服用。现用珍珠层粉制成眼膏外用,治疗白内障、角膜炎及结膜炎等,均有一定疗效。

此外,本品研细末外用,能燥湿收敛,用治湿疮瘙痒,溃疡久不收口,口疮等症。用珍珠层粉内服,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一定疗效。

用法用量

煎服,10~25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属镇降之品,故脾胃虚寒者,孕妇慎用。

炮制

拣去杂质,敲成碎块,筛去灰屑。

鉴别

珍珠母鉴别.jpg

为不规则的片状,大小不一,厚约5毫米。一面浅粉红色,有彩色光泽,一面乳白色,平滑,有光泽;表面有白粉。质松脆,可层层剥离。气无,味淡。以片大、色白、酥松而不碎者为佳。

各家论述

《中国医学大辞典》:"此物(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但入肝经者不同,故涉神志病者,非此不可。"

附方

①治肝阳上升,头晕头痛,眼花耳鸣,面颊燥热:珍珠母五钱至一两,制女贞、旱莲草各三钱。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②治心悸失眠:珍珠母五钱至一两,远志一钱,酸枣仁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水煎服。(《常用中草药图谱》)

③治内眼疾患(晶体混浊,视神经萎缩):珍珠母二两,苍术八钱,人参一钱。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别名

珠牡、珠母(《本草图经》),明珠母(《中药志》)。

来源

为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或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的贝壳。前两种在全国的江河湖沼中均产;后一种主产于海南岛、广东、广西沿海。全年可采,去肉,洗净,干燥。生用或煅用。用时打碎。

出处

本草图经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珍珠母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珍珠母》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