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乳
缺乳为病名。是指以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甚则全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见《济阴纲目》卷十三。缺乳即乳少。
西医也为此病名。
目录
病因
西医病因
乳汁的分泌与乳母的精神、情绪、营养状况、休息和劳动都有关系。任何精神上的刺激如忧虑、惊恐、烦恼、悲伤,都会减少乳汁分泌。
中医病因认识
多因体虚、失血,产后气血亏虚、乳汁化源不足,或情志郁怒,肝郁气滞,气血运行不畅,乳汁壅滞不行所致。或哺乳方法不当等因所致。
预防
1.孕期做好乳头护理,产检时若发现乳头凹陷者,要嘱孕妇经常把乳头向外拉,并要常用肥皂擦洗乳头,防止乳头教裂而造成哺乳困难。
2.纠正孕期贫血,预防产后大出血。
3.提倡早期哺乳、定时哺乳,促进乳汁的分泌。现在临床提倡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早接触,早吸吮,于产后30分钟内开始哺乳,尽早建立泌乳反射。哺乳原则是“按需哺乳”。
4.加强产后营养,尤其是富含蛋白质食物和新鲜蔬菜,以及充足的汤水。
5.保持情绪乐观,心情舒畅。适当锻炼,维护气血和调。
常见症状
症状
产妇在哺乳期中,乳汁甚少,不足以喂养婴儿,或乳汁全无。亦有原本泌乳正常,突然情志过度刺激后缺乳者。
中医辨证分型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血虚弱,无以化乳,以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常见症的缺乳证候。
肝气郁结证:是指肝失条达,气机不畅,经脉涩滞,以产后乳汁涩少,浓稠,乳房胀满而痛,胸胁满闷,食欲不振,或身有微热,舌淡,苔薄黄,脉细弦或弦数为常见症的缺乳证候。
痰浊阻滞证:是指素体脾虚,痰浊内盛,阻滞乳脉乳络,以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舌淡胖,苔腻,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缺乳证候。
临床检查
要检查乳房及乳汁。虚证者,乳房柔软,不胀不痛,挤出乳汁点滴而下,质稀;实证者,乳房胀满而痛,挤压乳汁疼痛难出,质稠;虚实夹杂者,乳房胀大而柔软,乳汁不多。此外,应注意有无乳头凹陷和乳头鞍裂造成的乳汁壅塞不通,哺乳困难。
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史:有无产时失血过多史,有无产后情志不遂,并了解患者平素体质情况及有无贫血等慢性病史。
2.临床表现:产妇在哺乳期中,乳汁甚少,不足以喂养婴儿,或乳汁全无。亦有原本泌乳正常,突然情志过度刺激后缺乳者。
病证鉴别
本病应与乳痈缺乳相鉴别。后者有初起乳房红肿热痛、恶寒发热、继之化脓成痈等临床特征。
并发症
若产后缺乳属因乳腺腺叶或小叶的导管堵塞或不良哺乳习惯(不按需哺乳、乳汁不吸空),致乳汁未能排空,可并发积乳囊肿。此外,若乳汁淤积者,则易于继发感染,由此并发急性乳腺炎。
治疗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治疗如《傅青主女科》指出“全在气而不在血”,强调理气之重要。临证中以调理气血,通络下乳为主。同时,要指导产妇正确哺乳,保证产妇充分休息,有足够的营养和水分摄人。
证治分类
1.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产后乳汁少甚或全无,乳汁稀薄,乳房柔软无胀感;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2.肝郁气滞
主要证候:产后乳汁分泌少,甚或全无,乳房胀硬、疼痛,乳汁稠伴胸胁胀满,情志抑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苔薄黄,脉弦或弦滑。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方药: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柴胡、青皮、天花粉、漏芦、通草、桔梗、白芷、穿山甲、王不留行、甘草。
3.痰浊阻滞证
主要征候: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乳房硕大或下垂不胀满,乳汁不稠;形体肥胖,胸闷痰多,纳少便溏,或食多乳少;舌淡胖,苔腻,脉沉细。
治法:健脾化痰通乳。
方药: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当归、川芎。
其他疗法
2. 猪蹄两只,通草24g,同炖,去通草,食猪蹄饮汤。
4. 乳房有块者,局部用橘皮煎水外敷;乳房胀痛者可用热水、葱汤洗涤乳房,以宣通乳络。
针灸疗法
体针:取膻中、乳根、少泽等穴为主。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气机郁滞者加期门、内关、太冲。
耳针:取胸、屏间、肝、脾、肾等穴,中等刺激。
皮肤针:轻叩乳房四周及中等叩刺肝俞、胃俞、膻中、少泽、中脘、足三里、天宗、夹脊(胸5~9,腰1~5)等穴。
护理
(1)按中医妇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证睡眠,有利于产妇机体功能恢复,以免影响乳汁分泌。
(3)产褥期做好乳头护理,每次哺乳前用温开水清洗乳头,防止哺乳时出现乳头皲裂。
饮食保健
(1) 饮食以高蛋白食物及新鲜蔬菜为宜。忌食辛辣刺激、助阳化火之品,并注意增加水分摄取。
(2) 气血虚弱,乳汁缺乏者,应加强饮食调理,选用催乳汤等。重在补益脾气,使气血充足,乳汁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