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来自中医百科
(重定向自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鱼腥草.png

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其性微寒,味辛,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可治疗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毒湿热淋证等病症。

药性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用治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若用治肺热咳嗽,痰黄气急,常与黄芩贝母知母等药同用。

2.热毒疮毒。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3.湿热淋证。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沥涩痛。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量用法

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

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性疮疡忌服。

炮制

去净杂质,除去残根,洗净切段,晒干。

鉴别

干品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微涩。

鱼腥草鉴别.png

各家论述

1.《名医别录》:主蠼螋溺疮。

2.《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

3.《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

4.《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5.《本草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店疾,解硇毒。

6.《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

7.陈念祖:生捣治呕血。

8.《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

9.《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

10.《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

11.《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

12.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

1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乳腺炎,蜂窝织炎,中耳炎,肠炎。

附方

1.治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2.治肺痈:蕺,捣汁,入年久芥菜卤饮之。(《本草经疏》)

3.治痢疾:鱼腥草六钱,山楂炭二钱。水煎加蜜糖服。(《岭南草药志》)

4.治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八钱至一两。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5.治痔疮: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三服。其渣熏洗,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滇南本草》)

6.治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愈。(《积德堂经验方》)

7.治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敷之。(《救急易方》)

别名

臭菜、侧耳根、臭根草、臭灵丹。

来源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地上部分。

出处

《名医别录》。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鱼腥草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鱼腥草》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