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规则性肝切除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手术名称

非规则性肝切除

非规则性肝切除的别名

肝部分切除术;部分肝切除;irregular hepatectomy

分类

小儿外科/肝脏的手术

ICD编码

50.22

概述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上部,膈肌之下。大部分位居右季肋区,仅有小部分超越正中线而达到上腹区及左季肋区。肝脏由肝实质和一系列管道结构组成。肝内管道包括肝动脉、门静脉、胆管系统独立的肝静脉系统。前三者被包裹在结缔组织鞘内(Glisson鞘),一般是胆管在前,肝动脉居中,门静脉在后,相伴而行,经第一肝门出入肝实质。后者行走于叶间裂和段间裂内,收集肝脏的回心血流,汇集成左、中、右3条肝静脉,经第二肝门流入下腔静脉。此外,尚有一些分散的小肝静脉称为肝短静脉直接在肝后汇入下腔静脉,数目大小不等,平均约14条。在肝切除时如处理不慎会引起大出血,故被称为第三肝门。

肝脏的分叶及分段:根据肝表面的沟裂结构,可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四个叶,但这与肝脏内部结构不相符合,不能适应肝脏外科手术的需要。经过对肝脏内部管道系统的研究发现,肝内血管和胆管的分布有一定的节段性,在一定的区域内有一定的血管供应和胆管引流,也有一定的静脉引流,因而提出了肝脏分叶、分段的新概念。

从肝脏腐蚀标本可以看到肝叶、段之间存有明显的裂隙。肝脏有3个主要的裂隙,即正中裂、左叶间裂和右叶间裂;又有2个段间裂和1个背裂。这些裂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五叶六段(图12.18.6-0-1)。

正中裂:为一斜形的主裂。自胆囊窝中部,向后上方抵于下腔静脉左缘,将肝分为左右两半。正中裂平面内有肝中静脉经过。

左叶间裂:为一矢状裂。位于正中裂之左侧,从脐切迹向后上达左肝静脉入腔静脉处,在膈面以镰状韧带稍左为界,脏面以左纵沟为标志将左半肝分为左内、左外两叶。裂内有肝左静脉的叶间支经过。

右叶间裂:为一接近水平的斜裂。位于正中裂右侧,自胆囊切迹中点右侧肝前缘的中外1/3交点向后上方达下腔静脉右缘,将右半肝分为右前叶、右后叶。裂内有肝右静脉经过。

左段间裂:位于左外叶内,近于水平位,自肝左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向外经肝左缘的中后1/3交界处转向肝面,将左外叶分为上、下两段。裂内有肝左静脉经过。

右段间裂:此裂位于右后叶内,近于横位,自右切迹横过右后叶达肝右缘中点,将右后叶分为上、下两段。

背裂:位于肝脏后上缘的中部,尾状叶前方,是肝静脉流入下腔静脉处,将尾状叶与其他肝叶隔开。

以上诸裂将肝脏划分为6个段,外科医生可根据以上分区,进行右半肝切除、左半肝切除、右三叶切除、左外叶切除及各种肝段切除等。如一次切除右半肝和左内叶者,称右三叶切除术;切除左半肝和右内叶者称左三叶切除;切除左内叶和右前叶者为中肝叶切除。由于肿瘤侵犯的部位不同或外伤波及的范围各异,除做以上规则的肝切除外,尚有不规则的肝切除,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并逐渐形成“左规右不规”之共识。

1954年,Couinaud以肝裂和门静脉在肝内的解剖分布为基础,将肝脏划分为8段,并渐被大家所接受。这8个肝段以罗马数字代表,分别是:尾状叶为Ⅰ段,左外叶为Ⅱ、Ⅲ段,左内叶为Ⅳ段,右前叶为Ⅴ、Ⅷ段,右后叶为Ⅵ、Ⅶ段(图12.18.6-0-2)。行非规则性肝切除既可切除病灶,又可保留更多正常的肝组织,有利病儿恢复。

非规则性肝切除又叫部分肝切除(irregular hepatectomy)。与上述术式不同,手术时并不按肝叶、段的解剖范围,而是以病变为中心切肝。特别对右叶的小肿瘤,大有取代规则性肝切除之势,并形成“左规右不规”之共识。

适应症

非规则性肝切除适用于:

1.肝脏恶性肿瘤

儿童肝母细胞瘤为多见,偶见横纹肌肉瘤。年长儿童也可见原发性细胞性肝癌,一般常与肝硬化同时存在。转移瘤常见于腹膜神经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等。继发性肿瘤仅在肿瘤限于某一叶、而原发肿瘤可以切除的病例才是手术适应证。

2.良性肿瘤

肝血管瘤、血管内皮瘤、罕见的畸胎瘤

3.肝囊肿

寄生虫性囊肿以肝包虫为主,非寄生虫囊肿常见的是多囊肝,且多见于肝右叶。若囊肿仅限于某一叶,且破坏肝脏严重者,才适宜做肝切除。

4.肝外伤

肝脏严重损伤,不能修复者,或破裂的肝脏血运障碍者,适宜于肝切除。

5.局限性炎症性病灶

侵犯肝脏范围较广泛,且损伤肝组织严重,经一般治疗无效的,如慢性细菌性肝脓肿肝结核、慢性阿米巴肝脓肿等。

术前准备

1.术前应全面检查心、肺、肾、肝等功能,了解病儿全身应激能力和肝脏储备能力。

2.术前给予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纤维素饮食。积极改善贫血,在短时间内提高机体抵抗能力,改善凝血机制,减少肠道细菌,术前给予广谱抗生素

3.外伤病儿要积极抗休克,纠正水电酸碱失衡。

4.术前放置胃管、尿管。

麻醉和体位

根据手术方式、大小以及病儿全身情况合理选择麻醉。常用气管插管全麻,其效果确实,能最大限度满足手术需要,又便于术中呼吸、循环的管理,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特别是对危重病儿。但全麻会使肝脏负担加重,加上药物本身对肝脏的影响,对已有肝功损害的病儿不利。因此选择全麻加连续硬脊膜外阻滞联合麻醉的方法渐增多,这样又有良好的肌肉松弛,又减少了麻醉用药,对病儿全身影响小,效果好。

温麻醉因由于对肝脏功能的明显抑制,使手术后病死率增加,而遭淘汰。

手术步骤

1.切口 常用切口是右肋缘下斜切口,必要时向右后或左肋缘下延长,可以满足任何方式的肝部手术,无须开胸。直切口已被弃用。

2.根据病变部位、大小,游离肝周韧带。以肿瘤为中心,距其1~2cm处电刀切开肝包膜。钝性切开肝实质,遇管道即结扎直至切除肿瘤(图12.18.6-1)。酌情阻断肝门。

3.肝断面缝合。要求消灭死腔,可用肝针间断缝合,必要时大网膜覆盖缝合。

术后处理

非规则性肝切除术后做如下处理:

1.肝叶切除后,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其程度与切肝的大小、术中失血、阻断肝门的时间长短而异,因此,术后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受损情况,及时补充足够的葡萄糖维生素C维生素K维生素B族,如有贫血,应输血

2.术后2周内补充足够的白蛋白,少量血浆或新鲜全血

3.应用广谱抗生素,减少肠道细菌,防止切口及腹腔感染

4.术后间断吸氧,以增加肝脏的供氧。

5.避免应用损伤肝脏的药物及在肝脏内代谢的药物,如吗啡类、巴比妥类及冬眠药物等。

6.可疑肝昏迷血氨增高或精神异常,有发生肝昏迷的征兆时,立即静脉输入精氨酸谷氨酸钠,以预防发生肝昏迷。

并发症

1.腹腔内出血

多由于结扎血管的线结脱落,或肝断面止血不彻底,或凝血机制障碍等。术后应用止血药物,如发生失血性休克,或引流管内有大量新鲜血液流出时,在积极输血的情况下及时开腹探查止血。

2.上消化道出血

肝脏手术后可发生应激性溃疡。表现为胃管内血性或咖啡胃液,严重者可致心率加快和血压下降。术后应持续胃肠减压,应用H2受体拮抗剂。发现出血时可胃管内注入抗酸剂和止血药,必要时应用生长抑素。对大出血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应手术治疗。

3.肝功能不全

术前、术中应对剩余肝之功能认真评估,术后应积极保肝治疗。

4.腹腔感染

肝叶切除后,断面虽已止血,但仍会有渗出,如引流不畅会继发化脓性感染。表现为高热,甚至中毒性休克。治疗以全身应用抗生素,反复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并注入抗生素,尽量不手术引流。

5.胆瘘

由肝断面小胆管渗漏,胆管结扎线脱落或术中未发现的胆管损伤所致。引流不畅可致腹膜炎。引流好者,形成瘘管,一般可自愈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非规则性肝切除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非规则性肝切除》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