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2010年版)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基本信息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2010年版)》由卫生部于2010年12月10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96号)印发。

发布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专业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9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

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病毒性脑炎、成人全面惊厥癫痫持续状态肌萎缩侧索硬化急性横贯性脊髓炎颈动脉狭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视神经脊髓炎和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等神经内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 胡鹏、张文宝

电 话:010-68792200、68792730

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临床路径全文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2010年版)

一、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识障碍

2.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神经功能缺损。

3.头颅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提示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头颅MRV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DSA显示颅内静脉窦显影不良。

4.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常规、生化检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颅内压增高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1.抗血栓治疗: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疗:针对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类疾病进行治疗。

3.对症治疗

(1)降低颅内压。

(2)控制体温

(3)防治癫痫。

(4)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治疗感染

(6)营养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2–4周。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67.6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疾病编码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实施。

3.无严重脑内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和伴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心、肺、肝、肾功能衰竭、外伤等)。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纤维蛋白原水平;

(3)心电图X线胸片;

(4)腰穿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病原学检查等检查;

(5)头颅CT平扫及增强扫描、头颅MRI和CTV/MRV。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肿瘤全项、抗核抗体、ENA、类风湿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体、全脑血管造影(DSA)。

(七)选择用药。

1.尿激酶或r-TPA等溶栓药物(急性起病,病程相对较短患者)。

2.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华法令(每日监测APTT、INR)等。

3.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颅内压增高患者)。

4.对症治疗药物

(1)有癫痫发作者抗痫药物治疗。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病情平稳和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有所好转。

2.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原发疾病或并发症使病情危重,需转入ICU治疗。

2.住院期间感染(颅内或颅外)加重,需进一步抗感染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费用增加。

3.颅内压难以控制并有引起脑疝能者需请神经外科协助诊治。

4.并发症加重者须进一步治疗,从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二、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ICD-10:I67.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标准住院日:2–4周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2010年版)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路径(2010年版)》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