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重要病理改变

a 表皮内散在的坏死角质形成细胞,有时可排列成簇,

 b 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灶性海绵水肿。  

一般病理改变

a 角质层呈网篮状角化,

b 表皮内可见散在的坏死角质形成细胞,有时排列成簇,

c 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灶性海绵水肿,

d 有些病例可见表皮下大疱,如有紫癜,则可见红细胞外溢,

e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与间质内混合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  

病理鉴别诊断

脓疱疹脓疱发生在表皮上部,疱内可见少许棘层松解细胞,Gram染色可在疱内示阳性球菌。  

临床特点

a 多见既往体健的青年妇女,且绝大多数在月经期第2天~4天急剧发病,

 b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目前认为是女性月经期使用高吸收性月经垫所致,

c 少数病例先有全身不适发热肌痛等先驱症状,而后出现低血压高热以及广泛性发疹,似猩红热

d 粘膜病变表现为外阴红肿结膜炎咽炎内脏器官也可受损,

e 外周血、鼻、咽及阴道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到凝固酶阳性的甲组噬菌体金葡菌。  

临床鉴别诊断

猩红热

金葡菌性烫伤皮肤综合征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感染科)

疾病概述: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一种常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发生无法治疗的休克。1978年在8~17岁的各类儿童中首次认识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特定症状。在1980年发生了数量众多的病例,主要为青年女性,她们均为正应用阴道栓者。1980年国共报道700例病人,到1981年经广泛的宣传和从市场上取消了各种类型的超强吸水能力的阴道栓,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本病在未用阴道栓的某些妇女中仍有发生以及在刚做过手术或分娩以后的妇女中发现。约15%的病例为术后的男性患者,轻型病例亦比较常见。虽然已知在大多数病例引起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的是葡萄球菌,但其引发的机制尚不清楚。阴道栓的存在可以促进细菌产生毒素,并通过阴道粘膜上的小伤口进入血液或经子宫进入腹腔,此种毒素即可引起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疾病描述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是一种常由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发生无法治疗的休克。

症状体征有无发热、寒战咽痛头痛、猩红热样或红斑皮疹;有无直立性晕厥神志恍惚意识模糊腹泻腹痛尿少、顽固性休克、心悸呼吸困难等情况。

体检:应注意血压是否降低,有无脉速、神志状态;注意有无皮肤发花、弥漫性潮红、充血性小丘疹或日晒样、烫伤样皮疹、淤点或疱疹;注意有无蜂窝织炎;注意黄疸发绀及吸氧亦不能缓解的呼吸困难;注意有无心律不齐腹部压痛;注意病后1~2周有无皮肤脱屑或手套、袜套状大片脱皮。

疾病病因

询问2~3d来有无皮肤粘膜上呼吸道创伤(包括微小损伤)、炎症筋膜炎肌炎;是否应用内置式月经栓。

诊断检查白细胞计数与分类、血小板计数尿常规血清电解质、HCO-3含量,有条件者作血气分析、血乳酸测定,必要时作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测定,如怀疑有DIC应作相应指标检测。应作感染灶分泌物培养,血、尿及脑脊液(必要时)培养。有条件者测定血清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抗体及特异性链球菌致热性外毒素(SPEA、B、C)抗体测定,留取双份血清,可见恢复期抗体水平较初期明显增高。

治疗方案

病情较急重,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及时、恰当的对症治疗、病原治疗,并防止复发。1、对症治疗对休克患者及时吸氧、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1~2h可快速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及生理盐水500ml,24h内成人可给予3000ml液体,心功能不良者可酌情用毛花甙丙(西地兰)等强心药。休克好转后补充钾及其他电解质。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给予5%碳酸氢钠250~400ml/d,以纠正酸中毒。在纠酸、扩容基础上如休克仍未纠正者可给予多巴胺间羟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对于严重病例,早期应用氢化考的松100~500mg/d,或地塞米松5~20mg/d,连用2~3d,具有抗休克、减轻内毒素的作用。有条件者测定中心静脉压,有利于准确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应积极防治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功能不全急性肾衰脑水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2、病原治疗青霉素钠800万~2400万U/d,分次静滴,重症加用庆大霉素16万~24万U/d,分次肌注、静注或加阿米卡星0.4~0.8g/d,分次肌注或加用小诺米星60~120mg,3~4/d,肌注。耐药菌株可用苯唑青霉素钠4~8g/d,分次静滴,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0.5g,4/d,或罗红霉素0.15g,2/d。重症病例可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根据需要和可能选用头孢唑啉钠头孢瑞丁、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美唑头孢匹胺,也可用克林霉素0.6g,3/d,肌注或静滴,万古霉素1.0g,2/d,静注,利福平0.6g,1/d,饭后2h服。为防止复发,症状改善后宜继续口服抗菌药物,直至疗程达2周以上。静脉输注高效价免疫球蛋白30~50g/d,有助于对抗TSST—1和SPEA、B、C等毒素的致病力。3、局部病灶处理对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病灶,根据需要予以清创、脓肿切开引流、坏死组织切除清理等处理。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皮肤性病科)

疾病名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皮肤性病科)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

疾病概述: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系一种发热、出疹、低血压、肢端脱屑和多系统损害的疾病。本症首由Todd等于1978年开始报道。从本症病人的阴道粘膜、月经棉塞和身体各部的病灶中均可分离出凝固酶阴性的金葡菌,其中绝大多数可与I组嗜菌体(尤其是29型)发生反应。近年来,亦有报道链球菌也可引起与本症相似的疾病。

疾病描述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系一种发热、出疹、低血压、肢端脱屑和多系统损害的疾病。本症首由Todd等于1978年开始报道。

症状体征

本症多见既往体健的青年妇女,且绝大多数在月经期第2~4天急性发病。少数病人在病前一周有全身不适、低热、肌痛或呕吐等先驱症状,非月经期发病者,病前有刮宫、流产、分娩或身体某部位化脓性病变史,其主要的症状和体征为:

1、发热 为突发持续性高热或至少有一次热度高达38.9℃以上,常伴有畏寒

2、发疹 在发病后第二天可发生猩红热样红斑或弥漫性红皮病样皮疹,可为全身性侵犯躯干和四肢,并可主要局限于下腹、股部或关节伸侧面,皮疹常在3d内消退。面、眼睑和手足部可出现非凹陷性水肿,有时在病后第一周。

疾病病因

从本症病人的阴道粘膜、月经棉塞和身体各部的病灶中均可分离出凝固酶阴性的金葡菌,其中绝大多数可与I组嗜菌体(尤其是29型)发生反应。近年来,亦有报道链球菌也可引起与本症相似的疾病。

病理生理

目前都认为在月经期使用月经棉塞,使生殖道原有的或从体外带入的金葡菌大量生长繁殖,产生一种外毒素进入血流而引起的全身中毒性病变。

诊断检查

本症诊断的主要依据:①发热;②弥漫性红皮病样发疹;③病后1~2周皮肤脱屑;④低血压;⑤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至少有3个器官系统受累,但需与猩红热、川崎病及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等疾病相区别。

治疗方案

诊断确立后,要积极寻找体内的化脓性病灶,尽早清除,应迅速除去阴道塞,静脉输液纠正低血容量休克。因本症有关的金葡菌对青霉素及氨苄西林耐药性,故可选用先锋霉素新青霉素Ⅱ林可霉素及庆大霉素等。其它尚需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与处理合并症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