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元穴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关元经穴名。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布有第十二肋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直刺1-1.5寸。艾炷灸7-10壮;或艾条灸15-30分钟。

功用

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

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

定位

标准定位

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取穴方法

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处,即是此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刺灸法

直刺0.5~1寸,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可灸。孕妇禁针,针则胎落而不出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阴陵泉带脉穴治赤白带下;

配子宫穴、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崩漏;

大肠俞、曲池治脐周作痛;

天枢、气海治腹胀肠鸣、泄泻。

现代应用

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结聚此穴并经此穴输转至皮部。它为先天之气海,是养生吐纳吸气凝神的地方。古人称为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 强壮穴:作为保健强身长寿穴,用灸法。

2. 诊生死:用指头按穴,如果指下感到无力空空,离手时,穴凹无弹力,胸下坚硬如石头,大限已到,活不久。

3. 助孕:子宫虚寒不孕者,要常灸此穴。

4. 补肾虚:脐下肾间之气藏于此穴。肾虚而腰酸或阳痿者,用灸法。

5. 治痛经:冰品引发的痛经,热敷或灸此穴。

6. 治虚喘:喘哮发作面色苍白,用灸法,特效。

7. 治小肠病:因为小肠募穴,所以治小肠各种疾病。

8. 治糖尿病:强肾可缓解糖尿病并发症,需配合足三里、三阴交穴。

9. 治排尿不顺:灸后尿排顺,也可以用拍法,五指并拢空拍,一次连续拍108下效果最好。

10. 治各种血症:本穴为血液循环的强壮刺激点,又为先天气海,元阴元阳在此交会,虚症用灸,平时多揉按拍可促进血液循环。

保健方法

温灸、按摩、贴膏药。

温灸:用扶阳罐每天温灸3-5分钟,有强肾壮阳,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议长期坚持使用,效果显著。

按摩: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以过度用力,按揉时只要局部有酸胀感即可。

贴膏药:穴位敷贴法。可以将腰肾膏等贴在关元穴上,用于补肾虚,也可以用其他膏药敷贴。

文献摘要

《甲乙经》:足三阴、任脉之会。

《圣惠方》:引岐伯云,但是积冷虚乏病,皆宜灸之。

《图翼》:此穴当人身上下四旁之中,故又名大中极,乃男子藏精,女子畜血之处。

《扁鹊心书》: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附注

小肠募穴;足三阴、任脉之会  

别名

下纪,次门,三结交,丹田,大中极,关原,中大,大海,溺水,大涃,昆仑,持枢,五城,产门,脖秧,子处,血海,命门,血室,下肓,精露,利机,子户,胞门,子宫,子肠,肓之原,气海。

穴义

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被关卡不得上行。

名解

1)关元。关,关卡也。元,元首也。关元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质为中极穴吸热上行的天部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水湿被冷降于地,只有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湿的关卡一般,故名关元。关原名意与关元同。

2)下纪。下,指任脉的下部气血。纪,为头绪、整理之意。下纪名意指任脉上传的气血物质在此得到整顿。本穴为任脉水湿之气的降浊升清之地,任脉气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顿一般,故名下纪。

3)次门。次门,此是与石门穴相对而言。石门穴是任脉上行的水湿之气中滞重水湿的主要关卡,本穴相对于石门穴来说其关卡滞重水湿的功用则处于次要位置,故名次门。

4)三结交。本穴位处腹正中线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为人体重力场中心的横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沟处足三阴经及胃经热胀后的高温态湿热水气都会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热往上部、高处走),足三阴经及胃经有气血物质交于本穴,故名三结交。

5)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称此部位为丹田,故名。

6)大中极。参看膀胱募中极穴之名解,本穴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比中极穴要高,故名大中极。

7)大海。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8)溺水。溺水,处于水的围困之中也。本穴气血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范围巨大,身处其中如溺水之状,故名溺水。大涃名意与溺水同,涃指被困于水中之状。

9)昆仑。昆仑,广漠无垠之意,此指穴内气血充斥大范围内的各个天部层次。

10)持枢。持,把持也。枢,门户的转轴也。持枢名意指任脉气血由此输向人体各部。

11)五城。五,数量词,此指五脏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气血包含了五脏六腑的各部物质。

12)产门。产,生产也。门,门户也。产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产。子处、子户、胞门、子宫、子肠名意与产门同。

13)脖胦。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循人体前正中线而上行。

14)血海。血,受热后变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水也。血海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为温热之性。血室名意与血海同。

15)命门。命,生命也。门,门户也。命门名意指任脉本穴的气血盛衰关系到人的性命生死。

16)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内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输体表。肓之原名意与下肓同。

17)精露。精,气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脉上行水气外露于滞重水湿之上。

18)利机。利,便利也。机,巧也。利机名意指本穴气血为阴柔的水气,有通利、濡润人体全身关节的作用。

19)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水也。气海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大范围的水湿之气。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天之下部的水湿之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

大部分外走小肠经所处的天部层次,小部分循任脉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水针或泻针出气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关元穴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关元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