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留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复留穴主治病证

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胀,肠鸣,泄泻,脚气,腿肿,足痿,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小儿麻痹后遗症,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等。

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

复溜穴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痿。

复溜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水肿;盗汗,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复溜穴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身热无汗、腰脊强痛。

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等。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概述

复留为经穴别名,即复溜。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复溜为经穴名(Fùliū KI7)。出《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别名昌阳伏白外命。属足少阴肾经。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胀,肠鸣,泄泻,脚气,腿肿,足痿,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小儿麻痹后遗症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等。

复溜穴的别名

复留(《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伏白(《针灸甲乙经》),昌阳(《针灸甲乙经》、《西方子明堂灸经》),外命(《外台秘要》),胃阳复白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穴名解

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

复,通複,通伏,又通澓。重返为复,往来也。溜,有水急流之义。溜,顺逝也。溜,同流,是流通,同留,是留止。水以直流顺适为正。然江有回澜,海有潮汐,岂水之真性哉。但廻波溯流,不离渠道,进退消长,本乎自然。《子午流注说难》曰:“其太溪正经直上之脉,复从内踝稍后,二寸而溜于此,故以为名。”本经之脉,循内踝之后,由照海上太溪。别跟中,由大钟水泉,以合于照海也。及其合照海之后,循经上腨内,复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复溜”。《针灸大成》谓:“病人脉微细几于不见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脉回乃可出针,亦复溜之意也。按脉微细,乃肾气衰弱之极也。物极则反,本穴犹地雷之复也,故名之以复”,而曰复溜。

特异性

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所属部位

小腿

复留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

复溜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2寸,当跟腱前缘处。

医学入门》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后,《针灸聚英》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前,说法不一,今从前说。

复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复留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当太溪直上2寸,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复留穴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前方→踇长屈肌。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屈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

复留穴的功效与作用

复溜穴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的功效。

复溜穴有益肾、利水、发汗、止汗的作用

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

复溜穴配五行属金,金应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故取本穴既可发汗,又可止汗,以治疗汗证,对汗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配以合谷则疗效更好。

腰为肾之府,故取复溜穴可治疗腰病。

肾经经脉循行于下肢内侧,复溜穴位于小腿的中下段,近于内踝,故取之又可治疗下肢经脉病。

复溜穴为治疗汗证的常用穴。本穴又为保健常用穴,经常艾灸可预防水肿、足跟痛

复溜穴肾经之郄穴,有培补肾气之功,能通调水道,维护与恢复水液之正常流行。肾为水脏,位在下焦,通调水道,是其本职。澓流为洄流之水,水液必须在全身反复洄流,才能灌溉脏腑,泽润百骸。《金针梅花诗钞》复溜条:“止者能流流者止。”如水肿、癃闭、无汗之类,用之可使之流:遗精多汗、盗汗之类,用之又可使其不流矣。谓脉行至此,已深伏流行,亦未为不可也。

刺灸法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麻感,或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

注意:本穴深刺时,一定要避开胫后动、静脉,以防刺破血管。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复留穴的配伍

复溜配合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复溜配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肾,健脾除湿的作用,主治泄泻,水肿。

复溜配关元足三里肾俞大肠俞,治肾虚泄泻。

复溜配肾俞、脾俞、水分、太溪,治肾虚水肿。

复溜配内关、合谷、太溪,治自汗。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少阴内踝上二痏。

《针灸甲乙经》:鼻孔中痛,腹中常鸣,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溜主之。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风逆四肢肿,复溜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足胫寒,复溜、申脉厉兑。水肿气胀满,复溜、神阙

备急千金要方》:复溜、丰隆大都主风逆四肢肿。

《针灸大成》: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医宗金鉴》:主治血淋气滞腰痛

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杂病穴法歌》:水肿,水分与复溜。

复留穴研究进展

抑制肾脏的水利尿作用

针刺健康人的复溜穴,出现抑制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出量较正常减少。

加强阑尾蠕动

针刺复溜穴,在X线下观察到对阑尾蠕动加强作用,能促使阑尾腔内钡剂的排空。

现代研究证明,在胃肠钡餐X线检查下,显示针刺阑尾、复溜、气海穴组可使正常人和阑尾炎患者的阑尾呈现分节蠕动或蜷曲摆动,并促进阑尾内的钡剂排空。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复留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复留》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