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basal cell nevus syndrome)的临床包括有皮肤、牙、骨骼、眼、神经、生殖6个主要器官系统,约有38种异常,其中以基底细胞癌、颌骨囊肿、手掌或足底角化不良和骨骼异常最多见。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累及多种器官。
目录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必须开展遗传咨询,更应尽量在儿童期予以早期诊断,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措施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
婚前体检在预防出生缺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用大小取决于检查项目和内容,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如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生殖系统检查(如筛查宫颈炎症)、普通体检(如血压、心电图)以及询问疾病家族史、个人既往病史等,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包括定期的超声检查、血清学筛查等,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
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要终止妊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出生后是否存在后遗症,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所用产前诊断技术有:①羊水细胞培养及有关生化检查(羊膜穿刺时间以妊娠16~20周为宜);②孕妇血及羊水甲胎蛋白测定;③超声波显像(妊娠4个月左右即可应用);④X线检查(妊娠5个月后),对诊断胎儿骨骼畸形有利;⑤绒毛细胞的性染色质测定(受孕40~70天时),预测胎儿性别,以帮助对X连锁遗传病的诊断;⑥应用基因连锁分析;⑦胎儿镜检查。
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防止患有严重遗传病和先天性畸形胎儿的出生。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用药
由于本病征大多有一缓慢的良性过程,常不需要根治治疗。高频电疗与刮除术常可较满意的治疗皮肤病变,必要时可行手术痣切除。由于对辐射诱发癌变特别敏感,故放疗仅偶然进行。液氮冷冻治疗,对早期病损效果尤佳。全身及局部化疗效果如何,以及是否必要,尚无定论。
二、对症治疗
给予患者的颌骨囊肿病变彻底的刮治术,并对囊腔骨壁进行石碳酸烧灼。若为多发性囊肿,范围较大的话,一次手术创伤性大,不易恢复,故手术可以分为多次进行。首先,对骨质破坏较小、影响患者面型的病变部位实施囊肿刮治术,术中可见囊腔内大量角化物质。其次,对于上颌骨囊肿已经累及上颌窦的患者,术中一并行上颌窦根治术。
三、预后
本病征预后比较乐观,痣性损害,外科手术及放疗、液氮疗法等,可有90%的5年治愈率。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可高达95%,病因未明。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指缺陷基因呈显性表达,50%的子女都有发病可能性的遗传性疾病。基因中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异常就能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有垂直传递。通常有以下几条规律:(1)受累者的父母中有一方受累;(2)受累者和未受累者所生的孩子中,受累和未受累的平均数相等;(3)父母中有一方受累而本人未受累时,他的子孙也不会受累;(4)男女受累的机会相等;(5)受累者子女中出现病症的发生率为50%。
(二)发病机制
有一种假说,本综合征为全身性间叶组织原发性病变所引起的母斑病变,所见各种上皮性病变亦起自异常结缔组织的诱导,此说有待研究。Fitzpatrick提出本病征可能与染色体畸变有关,但未被证实。刘希贤等对部分病例进行GTG显带核型分析,未发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SCE频率检测结果有极显著差异。SCE显著增高者都有多发性囊肿或肿瘤。也有认为本病经显性常染色体遗传。本综合征累及多种器官,为基因多效应结果。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症状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目前已知的临床表现主要体现在皮肤、骨骼、眼、神经、生殖等6个主要器官系统,约有38种异常,其中以基底细胞癌、颌骨囊肿、手掌或足底角化不良和骨骼异常最多见。
1、皮肤改变:主要体现在儿童期或青春期的患者,在暴露或非暴露区皮肤出现多发性痣样基底细胞癌或皮肤多发性良性囊肿和肿瘤,如上皮囊肿、脂肪瘤、纤维瘤等。
脂肪瘤:脂肪瘤(lipoma)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
纤维瘤: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
2、足跖和手掌皮肤角化不良:足跖和手掌皮肤角化不良性小窝,常见于儿童和青春期,数目多,直径0、1~0、3cm。因皮肤角质缺损。毛细血管扩张,故呈红色,加压变白。其原因是表皮基底细胞分化为棘细胞,角质形成过程中的酶功能缺陷所致。
角化不良:先天性角化不良的诊断有4个主要特点:①典型的皮肤损害:皮肤异色,包括萎缩、网状色素沉着和毛细血管扩张。②指(趾)甲萎缩。③黏膜白斑糜烂。④其他皮肤表现如多汗症、皮纹消失。
3、多发性颌骨囊肿:以下颌骨多见。这是X线检查最突出的临床表现。
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为:(1)颌骨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2)较大者扪诊有乒乓球样压弹感。(3)常有牙的病变(根端囊肿)或缺牙。(4)穿刺抽出草黄色液体,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角化囊肿(颌骨囊肿的一种类型)的囊液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
4、骨骼系统异常:包括肋骨分叉,掌和拇指骨末节缩短、脊柱后凸、侧凸或骨性结合等。
5、其他:可有先天性脑积水、硬脑膜钙化、隐睾、先天性失明、脉络膜裂和视神经缺陷等。
本病征患者对辐射诱发癌变特别敏感,有的患者在辐射治疗6个月~3年内,在照射区域发生多处基底细胞癌,紫外线照射24h后,诱发的SCE频率比正常人增高,可能是患者细胞对致癌剂引起的DNA损伤缺乏正常的修复能力之故。因此,对本病患者进行诊治时应尽量避免X线或紫外线照射,以减少诱发癌变。
本综合征的特点为儿童期至成人期均可发生的多发基底细胞癌,见于包括不暴露于阳光的皮肤,家中数代人均有相似皮肤肿瘤患者。本病发生率虽未确定,但在基底细胞癌病人中约占0、5%。在一般群体的家庭中,当只有一人患病或仅患有皮肤囊肿或颌骨囊肿时,往往对本病的诊断有所忽视。再则大多数病例在幼年或青少年期已发病,9岁即有某些临床表现,而至几十年后才诊为本病。这不仅基底细胞瘤已恶变,而且留下了带有遗传病的后代。因此,必须开展遗传咨询,作为儿科医生更应尽量在儿童期予以早期诊断,采取相应措施。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诊断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检查化验
一、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常规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
脂肪瘤:脂肪瘤(lipoma)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
纤维瘤: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
二、辅助检查
X线检查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多发性颌骨囊肿,可发现肋骨分叉、脊柱后凸、侧凸或骨性结合,硬脑膜钙化等。CT检查可见脑积水。B超可发现隐睾等。
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为:(1)颌骨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2)较大者扪诊有乒乓球样压弹感。(3)常有牙的病变(根端囊肿)或缺牙。(4)穿刺抽出草黄色液体,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角化囊肿(颌骨囊肿的一种类型)的囊液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1、皮肤原位癌(Bowen’s disease):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2、角化棘皮瘤: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3、帕哲氏病(Paget’s disease):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4、转移性皮肤癌:由其他器官原发性癌转移到皮肤而发,一般为多发性,同时有其他器官原发性癌的症状及体征。
5、盘状红斑狼疮: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的并发症
小儿基底细胞痣综合征常出现多发性畸形,皮肤多发性良性囊肿和肿瘤(脂肪瘤、纤维瘤),多发性颌骨囊肿,基底细胞癌;肋骨分叉,掌和拇指骨末节缩短、脊柱后凸、侧凸或骨性结合等。可有先天性脑积水、硬脑膜钙化、隐睾、先天性失明、脉络膜裂和视神经缺陷等。
脂肪瘤:脂肪瘤(lipoma)是由增生的成熟脂肪组织形成的良性肿瘤。瘤体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位于皮下,可以推动;瘤体大小不等,小的如枣大,用手摸方能触知,大的可隆起皮面,但表面皮肤正常。肿瘤单发或多发,见于体表的任何部位,以肩、背、腹部为多见。多无自觉症状。血管脂肪瘤为一特殊类型的脂肪瘤,以年轻人较为多见,好发于下肢,可自觉疼痛,触之亦有压痛。
纤维瘤:纤维瘤(fibroma)多见于皮下,生长缓慢,一般较小、边缘清楚、表面光滑、质地较硬、可以推动。若混有其他成分,则成为纤维肌瘤、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等。
颌骨囊肿的临床表现为:(1)颌骨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2)较大者扪诊有乒乓球样压弹感。(3)常有牙的病变(根端囊肿)或缺牙。(4)穿刺抽出草黄色液体,镜下可见胆固醇结晶。角化囊肿(颌骨囊肿的一种类型)的囊液为乳白色角化物或皮脂样物。
基底细胞瘤:基底细胞癌早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略呈隆起、淡黄色或粉红色小结节仅有针头或绿豆大小,呈半透明结节,质硬,表皮菲薄,伴有毛细血管扩张但无疼痛或压痛病变位于表皮深层者表面皮肤略凹陷失去正常皮肤的光泽和纹理,经数月或数年后,表现出现鳞片状脱屑,以后反复结痂、脱屑表现溃烂、渗血。当病灶继续增大时中间形成浅表溃疡其边缘参差不齐似虫蚀样。
先天性脑积水:婴幼儿先天性脑积水多在出生后数周头颅开始增大,一般经3~5个月逐渐发现,也有出生时头颅即增大者。临床特别是因颅内压增高引起头颅进行性的异常增大,与周身发育不成比例。额部向前突出、眶顶受压向下,双眼球下视,眼球向下转,致巩膜上部露白,前囟扩大且张力增加,其它囟门也可扩大,颅骨骨缝分离,头皮静脉扩张。头颅叩诊呈“破壶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