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T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国标编号

61876

CAS号

50-29-3

中文名称

DDT(滴滴涕)

英文名称

2,2-bis(4-Chlorophenyl)-1,1,1-trichloroethane

DDT的别名

2,2-双(4-氯苯基)-1,1,1-三氯乙烷(即p,p'-滴滴涕);主要异构体及同系物:o,p'-滴滴涕;p,p'-DDE;p,p'-DDD

分子式

C14H9Cl5

外观与性状

滴滴涕化合物所有异构体都是白色结晶状固体或淡黄色粉末,无味,几乎无嗅

分子量

354.5

蒸汽压

2.53×10-8kPa/20℃

闪点

72-77℃

熔点

108~109℃

沸点

260℃

溶解性

滴滴涕在水中极不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情况如下(g/100ml):苯为106,环已酮为100,氯仿为96,石油溶剂为4-10,乙醇为1.5

密度

1.55(25℃ )

稳定性

滴滴涕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分解。对酸稳定,强碱及含铁溶液易促进其分解。当温度高于熔点时,特别是有催化剂或光的情况下,p,p'-滴滴涕经脱氯化氢可形成DDE

危险标记

14(有毒品)

主要用途

用作农用杀虫剂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轻度中毒可出现头痛头晕、无力、出汗失眠恶心呕吐,偶有手及手指肌肉抽动震颤等症状。重度中毒常伴发高烧、多汗、呕吐、腹泻神经系统兴奋,上、下肢和面部肌肉呈强直抽搐,并有癫痫样抽搐、惊厥发作;出现呼吸障碍、呼吸困难紫绀、有时有肺水肿,甚至呼吸衰竭;对肝肾脏器损害,使肝肿大,肝功能改变;少尿、无尿、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等;对皮肤刺激发生红肿、灼烧感、瘙痒,还可有皮炎发生,如溅入眼内,可使眼暂性失明。滴滴涕一般毒性六六六相同,属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对人和大多数其它生物体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它能经皮肤吸收,是接触中毒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在常压时即使在12℃以下,也有一定的蒸发,所以吸入滴滴涕蒸气亦能引起中毒。对人不论是故意的或是过失造成大量服用时,即能引起中毒。

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

水生生物毒性:

慢性毒性:人群慢性中毒症状有食欲不振,上腹及右肋部疼痛,并有头痛、头晕、肌肉无力,疲乏,失眠、视力及语言障碍、震颤、贫血四肢反射减弱等。有肝肾损害、皮肤病变、心脏心律不齐、心音弱、窦性心动过缓、束支传导阻滞及心肌损害等。

致癌:11~20mg/kg.d,小鼠经口,2年,肝肿瘤危险性提高4.4倍 0.16~0.31mg/kg.d,小鼠经口,2代,雄性肝肿瘤危险性增加2倍,雌性中未变。用滴滴涕、DDE和DDD在小鼠中(在大鼠中也有可能)诱发出了肝肿瘤,但是关于这些肿瘤的意义尚存在着不同意见。根据目前现有的资料,还没有证据确证滴滴涕对人类有致癌作用。Laws等(1967年)在一个滴滴涕生产厂调查的大量接触滴滴涕的35名工人,未发现有任何癌症和血液病。在工厂开办的19年中,工作人员从111名增至135名,未见1例癌症患者。美国从1942年开始大量使用滴滴涕,根据其对肝及肝胆管癌总死亡率的结果,有明显下降趋势,从1930年的8.8降至1944年的8.4,至1972年为5.6(均按10万人为基数计数)。说明在使用滴滴涕的数十年内也没有证据说明肝癌有所增长。

致畸:在滴滴涕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对小鼠大鼠和狗的研究未显示有任何致畸作用

突变:现己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滴滴涕在经和不经代谢激活的细菌系统中没有致突变作用,从哺乳动物实验系统(体内和体外)所得的证据尚无肯定的结论。并于滴滴涕对人类的致突变性的意义亦尚不明确。

代射和降解:滴滴涕在人本内的降解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在人体内滴滴涕转化成DDE相对较为缓慢,3年间转化成DDE的滴滴涕还不到20%。从1964年对美国国民体内脂肪中贮存的滴滴涕调查表明,滴滴涕总量平均为10mg/kg,其中约70%为DDE,DDE从体内排放尤为缓慢,生物半减期约需8年。滴滴涕还可以通过一级还原作用生成DDD,同时被转化成更易溶解于水的DDA而使其消除,它的生物半衰期只需约1年。

环境中的滴滴涕或经受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生物学和环境的降解变化,主要反应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DDE对昆虫和高等动物的毒性较低,几乎不为生物和环境所降解因而DDE是贮存在组织中的主要残留物。

在生物系统中滴滴涕也可被还原脱氯而生成DDD,DDD不如滴滴涕或DDE稳定,而且是动物和环境中降解途径的第一步。DDD脱去氯化氢,生成DDMU[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1-氯乙烯],再还原成DDMS[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1-氯乙烷],再脱去氯化氢而生成DDNU[化学名称:2,2-双-(对氯苯基)-乙烷],最终氧化DDA[化学名称:双-(对氯苯基)乙酸]。此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比滴滴涕大,而且是高等动物和人体摄入及贮存的滴滴涕的最终排泄产物。在环境中,滴滴涕残物可被转化成,对-二氯二苯甲酮。

滴滴涕也可被微粒氧化酶进行较小程度的降解,在α-H位置上发生反应,生成开乐散。最近,已发现一个新的厌氧降解途径,尤其是在污泥中可被细菌转化成DDCN[化学名称:双-(对氯苯基)乙腈]。

滴滴涕在土壤环境中消失缓慢,一般情况下,约需10年。

最近研究结果证明滴滴涕在类似高空大气层实验室条件下,可降解成二氧化碳盐酸

残留和蓄积:滴滴涕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药6个月后的农田里,仍可检测到滴滴涕的蒸发。滴滴涕污染遍及世界各地。从漂移1000公里以远的灰尘以从南极溶化的雪水中仍可检测到微量的滴滴涕。一般情况下,非农业区空气中的滴滴涕的浓度范围为小于1~2.36×10-6ng/m3,农业居民区其浓度范围为1~22×10-6ng/m3,在开展灭蚊喷雾的居民内滴滴涕的浓度更高,据记录高达8.5×10-3mg/m3。

在农业区和边远的非农业区内,雨水中滴滴涕的浓度往往都在同一数量级内(1.8×10-5~6.6×10-5mg/L)。这表明该种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分布是相当均匀的。地表水中滴滴涕的浓度与雨水 和土壤中滴滴涕含量水平有关。美国在1960年饮用水中检测出的最高浓度达0.02mg/L。

在未施撒滴滴涕的土壤中发现的滴滴涕浓度为0.10~0.90mg/kg,只比施撒滴滴涕10年或10年以上的耕地土壤中的浓度(0.75~2.03mg/kg)稍低。大部分滴滴涕存在于地表层2.5cm深的土壤内。

滴滴涕极易在人体和动物体的脂肪中蓄积,反复给药后,滴滴涕在脂肪组织中的蓄积最初很大,以后逐渐有所减慢,一直达到一种稳定的浓度。象大多数动物一样,人可以将滴滴涕转变成DDE。DDE比其母体化合物更易蓄积。

据大多数报告,不同国家的普通人群血中总滴滴涕含量范围为0.01~0.07mg/L,最高平均值为0.136mg/L。人乳中滴滴涕含量通常为0.01~0.10mg/L。如将滴滴涕的含量与其代射物(特别是DDE)的含量相加,大约比上述含量高1倍左右。DDA在普通人群尿中平均含量为0.014mg/L左右。一般情况下职业接触使滴滴涕和总滴滴涕在脂肪中的平均蓄积浓度分别达到50~175mg/kg与100~300mg/kg。

鱼、贝类对滴滴涕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例如牡蛎能将其体内的滴滴涕含量提高到周围海水水体中含量的7万倍。

人体中滴滴涕的含量随着其食物来源、工作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滴滴涕是脂溶很强的有机化合物比较一致的认识是,人体各器官内滴滴涕的残留量与该器官的脂肪含量呈正相关

迁移转化:滴滴涕在环境中的转化途径包括光解转化、生物转化、土壤转化等。在生物转化中除哺乳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外,还有鸟类、昆虫类、高等植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的转化途径,至今已将近有20种转化物质(包括哺乳动物的代谢产物在内)作了鉴定,但许多其它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仍不清楚。除主要产物如DDE和DDD外,这些转化产物的毒理学特性几乎一无所知。

对滴滴涕及其同系物在整个环境中的循环转归问题的认识,尚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烟气。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

实验室监测方法

环境标准

当发现滴滴涕中毒者时,可采取下述急救措施:

急性中毒者必须先去毒物,口服中毒的应立即催吐,用2%碳酸氢钠液、水或0.5%药用炭悬液洗胃。洗胃后用硫酸钠硫酸镁泻药导泻,不能用油性泻药,以避免药物吸收。吸入性中毒或皮肤、眼睛沾染的,应迅速使患者离开现场,吸入新鲜空气,皮肤用肥皂水或苏打清洗,并涂上氢化可的松软膏,眼睛用清水或2%苏打水冲洗,并点滴盐酸普鲁卡因眼药水止痛。

对惊厥症状应用10%水合氯醛15~20ml灌肠,也可用副醛3~5ml肌注,同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加入葡萄糖液20~40ml内静脉缓注,以补充血钙减少,每4至6小时1次,直到惊厥停止时停用。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补充缺水加强营养,用复合维生素B药物保护肝脏,食用高蛋白饮食等。

滴滴涕属中等强度毒性的化学品,能多途径进入人体而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在生产贮运和使用滴滴涕时,必须采取相应的予防措施,防止经操作人员的口、呼吸道和皮肤接触而危害作业者健康。为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滴滴涕对环境和运输工具的污染,杜绝中毒事件的发生,各国政府海事组织建议,滴滴涕属有毒、有害物质,需包装贮藏,有毒害品标记;不能与粮食等食品混装,而应该分别装运;对装载过滴滴涕的运输工具必须去除滴滴涕的沾污。

由于滴滴涕的高残留性和对环境乃至生态系的潜在危害,我国、日本及欧美许多国家,已相继禁止秤和使用或规定严密的使用规程,滴滴涕的污染源已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中和生物体内的滴滴涕残留量何时能够彻底清除是难以估计的。甚至由于尚未找到适当的代用品,有些意见以为热带地区防治传播疟疾的蚊子,今后还需要继续使用滴滴涕。因而对滴滴涕造成的环境问题保持警惕是应该的。

泄漏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避免扬尘,收集于干燥净洁有盖的容器中,转移到安全场所。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经稀释的洗水放入废水系统。如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无害处理后废弃。

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生产操作或农业使用时,必须佩戴防毒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应该佩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戴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入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工作服不要带到非作业场所,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眼睛接触:拉开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就医。

食入:误服者,饮适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DDT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DDT》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