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医学特征
儿童的医学特征(medical features of children),儿童时期是人类的基础阶段,15岁以下的儿童占总人口的 1/3。从医学角度看儿童与成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儿童处于不断发育之中,年龄越小,差别越大(尤其是3 岁以下)。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因此无论是保健还是疾病的防治都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
儿童时期的特点
总的特点是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和精神状态均在不断发育。①解剖方面。儿童的体格与成人显然不同。体重、身长、头长与身长的比例等都与成人有差别。如 2个月胎儿头长占全身长的1/2,新生儿占1/4,2岁后占1/5,6岁时占1/6,12岁时占1/7,成人仅占1/8。呼吸管道狭窄,容易阻塞。肾脏的重量与体重的比值相对大于成人。肾脏的位置较成人时期低,所以较成人容易在腹部触及。小儿骨骼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生佝偻病等。②生理方面。年龄越小,生长越快,所需营养物质和液体总量,相对都较成人高。每日摄入的热量,成人约209.2kJ/kg(50kcal/kg),而婴儿则高达 460.24~502.08kJ(110~120kcal/kg)。婴幼儿需热量高,但其消化能力差,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乃至脱水酸中毒。小儿的脉搏和呼吸次数也比成人快,婴儿时期尤其明显。③病理方面。幼儿稍受疾病刺激即可出现异常血象,如有核红细胞增多等,肝、脾也可肿大,恢复到胎儿造血状态。维生素 D供应缺乏时,婴儿患佝偻病,而成人只见骨软化症。支气管肺炎多见于婴幼儿,而大叶性肺炎较多见于年长儿和成人。许多疾病在儿童表现得与教科书中所描述的不完全一致,常说成“不典型”其实从儿科学角度看是典型的。④免疫方面。婴儿时期对不少感染性疾病易感。例如新生儿可发生大肠杆菌败血症,母血所含免疫球蛋白 M虽然可以对抗致病性大肠杆菌,但因其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故新生儿对大肠杆菌易感性高。新生儿受感染后,感染不易局限,但有些传染病如麻疹、腺病毒感染等在出生最初几个月很少见,主要原因是母体的特异性抗体IgG可以通过胎盘传递给小儿,形成暂时性的被动免疫,直至母递抗体消失,儿童又对这些传染病易感。儿童时期不但遗传性疾病和先天性疾病较为多见,许多后天性疾病也可以发生。环境因素对儿童生理病理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因此这个时期的发病率都远远超过成人时期。⑤诊断方面。婴幼儿不会叙述,年长儿可因害怕而不敢表达病情,所以许多病史资料来自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检查时儿童会因害怕而不合作。在问诊和检查时要细致耐心,要有一定的技巧,小儿传染病多,所以预诊很重要。不少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因年龄差别而大不相同。例如杆菌性痢疾在成人危重病例罕见,而在小儿往往急骤起病,形成中毒性痢疾,甚至先出现为高热和惊厥而尚无腹泻症状,给临床诊断造成困难。又如新生儿、年长儿和成人出现惊厥的原因大不相同。⑥治疗方面。儿童对治疗多有恐惧心理,医务人员的态度应亲切、和蔼,应注意营养、休息、操作要轻柔。儿童用药剂量及种类、外科手术也有与成人不同之处(见儿童用药特点、儿童外科特点)。⑦预后方面。小儿恢复功能旺盛,病后若经适当治疗,往往迅速痊愈。例如小儿骨折后易于矫正及恢复,又如脑炎后遗症一般较成人少见。但另一方面,小儿的危重急症可以急剧发展而导致死亡,这种情况多见于新生儿以及败血症、感染性休克患儿。幼儿亦可因突然喉痉挛、气管异物而致急性呼吸道梗阻乃至呼吸衰竭死亡,盛暑季节或进行手术时可发生高热和脱水。 6个月以下婴儿会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称为婴儿猝死综合征。
儿童的年龄分期
可从不同角度将儿童分为几个时期,各时期是连续的,娩出前的胚胎发育期(妊娠头8周)及胎儿期(从妊娠 8周至出生)可属于胎生期,娩出后即进入生后期,围产期即介于其间。
① 围产期。胎儿满 28周(体重1000g)到出生后一周。围产医学是1960年代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
② 新生儿期 (从娩出到1个月)。新生儿由宫内生活过渡到娩出后独立生活,器官和组织发生巨大转变。对环境开始适应。新生儿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③ 婴儿期,或称乳儿期。从生后28天至1周岁。这段时期的特点主要是以母乳为食,生长发育特别快,需要较高的热量和蛋白质、维生素。 1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高增加50%。运动功能发育很快,1岁末时多能行走,并开始说话。但此时消化系统功能不足,食物的质量稍有问题即易引起腹泻和营养紊乱。另外,由于母体传递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尚未完善,因此很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和传染病。
④ 幼儿期。从1岁末~3岁末,体格发育稍慢,多已断奶或不以乳类为主要食物,能独立行走,与周围环境接触较多,言语功能发育很快。这阶段的儿童喜欢独自玩耍或找成人作伴,常见疾病仍以消化系统及营养性疾病为多,急性传染病因接触机会多而发病率增高。中毒、外伤等事故也是婴幼儿时期死亡的重要原因。
⑤ 学龄前期。从幼儿期结束到入小学前,即3~7岁。虽然生长速度减慢,但智力和体力开始较快发育。此时期的特点是言语发展快,模仿性强,与外界环境有较多的接触,求知欲强、好问,开始养成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能力。在此时期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道德情操。继续做好计划免疫注射的加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出现“营养过度”和“营养失衡”的新倾向,特别是城市儿童。疾病仍以急性传染病为主。此期儿童还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如车祸、烫伤、药物中毒等。
⑥ 学龄期。从入小学到青春发育开始的一个阶段,即7~12岁。此时生长发育比较恒定,脑的功能和免疫系统日渐完善。除呼吸道感染比较常见外,其他器质性疾病已较少见。此时体内淋巴系统发育处于高峰,故常有扁桃体炎,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以及与免疫机理有关的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此年龄也是换牙期, 6岁第一磨牙开始萌出到12岁全部乳牙脱落换成恒牙。饮食和卫生习惯不良常引起龋齿等多种口腔疾病。学龄期儿童认知能力加强,心理进一步发展,逐渐由家庭、学校进一步接触外界社会。此时期应重视心理健康,预防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⑦ 青春期。指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青春期开始时间随地区、气候、种族而异。中国大部分地区女孩自10~11岁,男孩12~13岁开始,分别在18~20岁基本完成。青春期特点是:a.体格发育出现第二高峰;b.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发育;c.开始具备生殖功能。青春期一些病理现象与实际性发育水平有关。可出现性发育障碍、神经症等。许多疾病与成人相似,急性传染病少见。
参考书目
诸福棠、吴瑞萍、胡亚美主编:《实用儿科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