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中暑和暑热症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是恒温动物,无论外界气温有多大变化,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正常情况下体温都能维持在36~37℃左右。但人体对周围环境温度的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有一定耐受限度,长时间置身于高温环境中,机体则失去调节代偿功能。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或在烈日直射下活动时间过长,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起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时,即为中暑(heat illness)或暑热症(summer fever)。一般将起病急、病情较重者称为中暑。起病缓,症状较轻,持续时间较长者称之为暑热症。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空调的大量应用,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患儿居室保持空气流通,清洁凉爽。必要时可使用空调,一般室温控制在摄氏26~28℃,不宜过低。

2.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适当补充一些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3.注意小儿体温变化,常用温水洗浴,以帮助降温散热。勿滥用抗生素

4.酒精浓度75%一定兑水至20-30%再两边颈动脉,腋窝动脉,肘动脉,动脉,股动脉轻轻各拍打5分钟并注意保暖!背部可以少擦,其他部位擦是错误的!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疗法 原则为清暑益气养阴清热。处方举例:党参6g,石斛9g,麦冬9g,黄连3g,淡竹叶6g,荷梗9g,知母6g,甘草6g。如在暑热症发病后期出现苍白、消瘦、食少、肢凉、便溏舌淡苔薄等脾肾不足的症候,可去知母、麦冬,加黄芪6g、山萸肉6g、熟地6g,益智仁9g 。亦可采用温下清上汤,包括附子、黄连、磁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等。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1.降温 对中暑患儿应立即采取强有力的降温措施。首先使患儿脱离高温环境,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内,平卧后,在头部颈部腋下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用凉水或35%酒精液浸湿毛巾全身擦浴。在做物理降温时,皮肤因受冷的刺激,可出现血管收缩肌肉震颤,影响散热并使机体产热增加,因此多同时配合药物降温。氯丙嗪可扩张周围血管,减少肌肉震颤,并可达到降温的目的,一般每次~1mg/kg,加入生理盐水中1~2h内静脉注入,但对面色苍白肢端湿冷血压已明显下降者不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迅速退热作用,并可减少中暑合并症的发生。

2.补液 神志清醒的患儿可立即饮用含盐的冷开水或饮料;重度中暑者应静脉输液以迅速恢复正常血容量,保证心脑所需的血流灌注。

3.对症处理 根据病情,给予止惊、升压、呼吸循环支持等对症治疗。 一般预后良好。中暑后超高热持续时间较长者有可能遗留永久性脑损害甚至死亡。暑热症患儿因持久发热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消化不良脱水酸中毒等。少数病儿连续在2~3个夏季发病,但再发时症状较轻,病程亦较短。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发生与环境高温、高湿及低气压有直接关系。

本病发病内因为体质虚弱,外因为夏季暑热熏蒸。小儿感受暑气后,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阴津,阴津受损,内热炽盛,则发为高热,口渴多饮。暑热易于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水液下趋膀胱小便增多。肺主皮毛,又司腠理开合肺津为暑热所伤,化源不足,水液不能敷布,肌腠毛孔闭塞,故汗闻或出汗甚少。汗与小便同为阴液,汗闭则尿多,尿多则津伤,故饮水自救。若病情迁延,或素体脾肾不足,内之真阳不足,易出现热盛于上,阳气虚于下。

(二)发病机制

在高温环境下,体表的对流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发生障碍,仅能通过出汗蒸发散热,超过机体代偿能力时体温即开始升高,同时造成体内液体大量丢失;当高温、高湿环境同时存在时,不仅辐射与传导散热发生障碍,而且出汗蒸发散热亦受影响,从而使体内余热大量蓄积,体温迅速升高,大量热量贮留于肌肤,可出现不同部位反常体温,如腋温高于肛温或肛温仅稍高于腋温不足0.5℃等“反常体温”现象。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汗腺功能又不足,闭汗或出汗少,不易散热,因而在酷热天气体温调节失效,易发生中暑或暑热症,到3~4岁时此种调节功能成熟,少见发病。但初生数月的小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也差,何以发病极少,较难解释,可能与幼婴活动较少,产热不多有关。

高热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活动增强,蛋白质和糖类分解代谢亢进等,使产热增加及体温调节障碍进一步加重。

中暑最常见的危害是全身组织充血出血变性,严重者细胞结构和酶功能异常。脑血管充血会引起脑水肿;心血管系统可有心内膜下出血、心肌细胞损伤;肝和肾脏亦常有充血和细胞变性或坏死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症状

1.中暑 凡有接触高温环境或有在烈日下曝晒病史的小儿,突起体温升高、大汗、脱水烦躁嗜睡肌肉抽动或意识障碍者,均应考虑中暑。体温升高是中暑的主要特征之一,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久,预后越差。体温达41℃是一个危险指标,常出现昏迷抽搐超高热若持续数小时不退,存活者可能遗留永久性脑损害;体温高达42℃时,易继发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体内丢失大量氯化钠还可出现阵发性肢体肌肉痉挛和抽搐;因高热、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或黏稠度增加可诱发DIC,使病情突然恶化,甚至死亡。

2.暑热症 暑热症患儿多在盛夏时节发热,绝大多数病儿发生于周岁前后至2岁间,6个月以下和3岁以上少见。

(1)体温:在38~40℃之间,可为稽留型、弛张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不退。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发热期可长达1~3个月,待气候凉爽时自然下降。武汉儿科医生曾观察部分久热不退的病儿,移居庐山后体温即降至正常。

(2)多饮多尿:患儿虽有汗腺功能障碍,但肾功能正常,因此多尿、尿清而频繁,尿量虽不如尿崩症那样多,也可在一昼夜达20余次,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由于组织间水分减少,使唾液分泌减少而引起口渴多饮,每天饮量可达3L以上。

(3)少汗或无汗:大多不出汗,仅有时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液。

(4)其他情况:病初一般情况良好,不显病容,或偶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症状,但多不严重。体检除咽部稍呈充血外,并无其他阳性体征。高热时可见惊跳、嗜睡,少见神经系统严重症状。热度持久不退时则可见食欲减退、苍白、消瘦无力烦躁不安,出现慢性病容。除部分病例的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外,实验室检查结果多在正常范围内。

(5)病程:多数历时1~2个月,但亦可长达3~4个月,直至脱离高温环境或秋凉后发热及其他症状逐渐消退。

有接触高温环境或在烈日下曝晒病史及上述临床表现者,中暑容易诊断。仅有较长时间发热,而一般情况良好,并且除外其他发热原因时,即可确诊暑热症。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诊断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检查化验

由于大汗及呼吸加速致发生单纯性失水或低渗性丢失,可致血pH降低、血钠低、血尿素氮高、血清谷草转氨酶(SGOT)或乳酸脱氢酶(LDH)可增高、可有蛋白尿中暑高热脱水可表现为血钠升高、血浆渗透压增加。暑热症患儿肾功能正常,因此多尿、不含蛋白质尿比重常在1.008以下。

常规做X线胸片、心电图、脑CTB超检查。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鉴别诊断

1.暑伤肺胃症状发热持续不退,口渴引饮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小便频数,色泽淡黄,烦躁不宁口唇干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

证候分析:冒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内热炽盛,则长期壮热不退,口渴引饮,烦躁不宁,舌质红。热伤肺津化源不足冰液不能敷布,则肌肤灼热无汗或汗少。气不化水,多饮而水液下趋,故尿多而色淡。舌苔薄黄,脉数,均为暑伤肺胃,内热炽盛之象。

2.下虚上盛症状:神萎,虚烦不宁,发热日久不退,面色苍白下肢欠温,口渴多饮,尿多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搪,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征候分析:发热日久,证属虚实并见,脾肾两虚肾阳命火已亏,故面色苍白,神萎纳呆便溏肢冷,小便清长。暑气耗阴,水不济火,心火易旺测虚烦不宁。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均为下虚上盛,虚实并见之象。

注意进行细致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血、尿等常规检查,以除外各种感染。宜作结核菌素试验及肺部X线检查以排除结核病,肥达反应以鉴别伤寒副伤寒血涂片检查异常淋巴细胞以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并发症

中暑高热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或黏稠度增加可诱发DIC,使病情突然恶化,甚至死亡。易继发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抽搐,可至脑水肿休克等。暑热症热度持久不退可有苍白、消瘦等。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的护理

注意事项: 1,在炎热的夏季尽量减少孩子在烈日下或通风不好的地方游玩;

2,不要穿戴厚而通气性能差的衣服;

3,出汗多时应经常口服略有咸味的盐水,并利用通风设备使皮肤保持凉爽;

4,对酷热下参加农业劳动的中小学生,要合理安排劳动时间,劳动时要戴草帽,并及时供应凉盐开水或绿豆汤;

5,发现孩子有中暑先兆时,应使其迅速离开现场;对有暑热症病史的小儿,到夏季尽可能移居到比较阴凉的地区。

婴幼儿预防中暑原则:

1.勿使宝宝在大太阳之下曝晒。没冷气的密闭车内也很危险。

2.维持四周环境通风,并保持温度的适宜。

3.小宝宝勿包裹太紧。

4.注意水分的给予。有生病发烧或腹泻的情况,要特别注意给水,勿使身体水分丧失过多而导致脱水

儿童中暑的急救

暑热伤害的症状包括:宝宝起先是肤色看似红润,但触摸感觉干燥温热烦躁不安及哭闹,呼吸脉搏加速,接着会显得倦怠、昏眩、抽搐、或进入昏迷状态,测量体温时可高达摄氏39度以上。紧急处理方法如下:

1.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2.每隔十到十五分钟给予一些不含咖啡因清凉饮料,但有呕吐者勿给。

3.将宝宝移到阴凉处,除去衣物,以电扇及冷气降低环境温度。全身可以温凉的湿毛巾擦拭(以自来水润湿即可;切勿以酒精或冰水取代),或放进凉水(非冷水)浴盆里,使其体温(肛温)能降到摄氏39度即可,勿使体温剧降成过低。切勿使用冰水或冰块,因为过冷的冰水会使皮肤血管极度收缩,皮肤血流阻断使无法继续排热。暑热害者勿给予一般之退烧药剂,因其退烧作用的机转(降低温度中枢的设定)反而对身体不利。

4.立即送医治疗。

小儿中暑和暑热症吃什么好?

1.暑伤肺胃治则清暑益气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加减:病初壮热无汗,加香薷10克、羌活10克;

烦渴引饮舌苔黄燥,加生石膏30克、鲜生地10克;

纳呆食少,加白术10克、麦芽10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要方。

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为主药,荷梗石斛麦冬清热生津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粳米甘草益胃和中。

处方举例:

西洋参6克(另煎)石斛10克 麦冬10克黄连3克 竹叶6克 知母10克 西瓜翠衣10克荷梗10克 甘草6克

2.下虚上盛治则:温下清上。

主方:温下清上汤加减。

加减:心烦口渴,加莲子心3克、玄参10克;口渴不止,小便清长,加金匾肾气九10克(包煎);大便稀薄,加山药10克、扁豆衣6克。

主方分析:本方为虚实并治,寒热并用之方。方中附子温肾阳,黄连清心火磁石潜降浮越之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嫖蛸、莲须温肾固涩,天花粉、蛤粉清热生津止渴。

处方举例:

附子6克(先煎)黄连1.5克 补骨脂10克菟丝子10克 覆盆子10克 桑嫖蛸10克 莲须6克 天花粉10克 磁石30克(先煎)玄参10克

参看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小儿中暑和暑热症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小儿中暑和暑热症》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