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薏苡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薏苡仁俗称米仁中药主要药理作用健肾、补肾。

根据不同体质需要,如寒体或火体,薏苡仁炮制成生薏苡仁和熟薏苡仁。就如生地熟地一样。

薏苡仁 (《本经》)

异名】解蠡(《本经》),起实、赣米(《别录》),感米(《千金·食治》),薏珠子(《本草图经》),回回米、草珠儿、菩提子、赣珠(《救荒本草》),必提珠(《滇南本草》),芑实(《纲目》),薏米(《药品化义》),米仁(《本草崇原》),薏仁(《本草新编》),苡仁(《临证指南》),苡米(《本草求原》),草珠子(《植物名汇》),六谷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珠珠米(《贵州民间方药集》),胶念珠(《福建民间草药》),尿塘珠、老鸦珠(《广西中兽医药植》),菩提珠(《江苏植药志》),药玉米、水玉米、沟子米(《东北药植志》),六谷子(《中药志》),裕米(《广西中药志》),尿端子、尿珠子、催生子、茶子(《湖南药物志》),益米(《闽东本草》)。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

【植物形态】薏苡(《本经》),又名:赣(《说文》),屋菼(《别录》),玉秫(《杨氏经验方》),草菩提(《草木便方》),薏黍、鬼珠箭、尿塘草、铁玉蜀黍、瞎眼子树、桂珠黍、便婆菊。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

须根较粗,直径可达3毫米。

秆直立,高1~1.5米,约具10节。

叶片线状披针形,长达30厘米,宽1.5~3厘米,边缘粗糙,中脉粗厚,于背面凸起;叶鞘光滑,上部者短于节间;叶舌质硬,长约1毫米。

总状花序腋生成束;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质念珠状的总苞,总苞约与小穗等长;能育小穗第一颖下部膜质,上部厚纸质,先端钝;第二颖舟形,被包于第一颖中,先端厚纸质,渐尖;第二外稃短于第一外稃;内稃与外稃相似而较小,雄蕊3,退化;雌蕊具长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长圆筒状的颖。

雄小穗常2~3枚生于一节;无柄雄小穗第一颖扁平,两侧内折成脊而具不等宽之翼,先端钝,具多数脉;第二颖舟形,亦具多脉;外稃与内稃皆为薄膜质;雄蕊3;有柄雄小穗与无柄者相似,但较小或有更退化者。

颖果外包坚硬的总苞,卵形或卵状球形。

花期7~9月。

果期9~10月。

多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品。

本植物的根(薏苡根)、叶(薏苡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变种植物川谷同供药用。

【采集】秋季果实成热后,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外壳及黄褐色外皮,去净杂质,收集种仁,晒干。

【药材】干燥的种仁,呈圆球形或椭圆球形,基部较宽而略平,顶端钝圆,长5~7毫米,宽约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光滑或有不明显纵纹,有时残留黄褐色外皮,侧面有1条深而宽的纵沟,沟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点。

质坚硬,破开后,内部白色,有粉性。

气微,味甘淡。

以粒大、饱满、色白、完整者为佳。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福建、河北、辽宁。

化学成分】种仁含蛋白质16.2%,脂肪4.65%,碳水化物79.17%,少量维生素B1(330微克)。

种子含氨基酸(为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等)、薏苡素、薏苡酯、三萜化合物

【药理作用】①薏苡仁油的作用早年报道,用石油醚浸出的薏苡仁油对蛙的横纹肌运动神经末梢,低浓度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呈麻痹作用。

如注射于蛙的胸淋巴腔或腓肠肌内,能减少肌肉之挛缩,并缩短其疲劳曲线。

用离体蛙的神经肌肉标本,证明其作用点不在神经干而在肌肉部分。

进一步的研究指出,慧苡仁油或C数在10~18的饱和脂肪酸皆能阻止或降低横纹肌(非神经肌接头部位)之收缩作用,而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则无此作用。

薏苡仁油(0.5克/公斤皮下注射于兔)及C数在12以上的脂肪酸皆可使血糖有所下降,此可用丙酮拮抗之,血清钙亦有所降低,C数较低的脂肪酸(如癸酸)对血糖、血钙皆无影响。

薏苡仁油(主要为棕榈酸及其酯)对呼吸,小量兴奋,大量麻痹(中枢性);能使肺血管显著扩张。

对离体蛙心及离体兔肠,低浓度呈兴奋作用,高浓度呈抑制作用;对家兔及豚鼠子宫一般呈兴奋作用,肾上腺素可反转其兴奋作用;它还有抗利尿作用;大量可使动物麻痹,呼吸停止

致死量小鼠(皮下注射)为5~10毫克/克,兔(静脉注射)为1~1.5克/公斤。

②薏苡素的作用对横纹肌有抑制作用。

它能抑制蛙神经肌肉标本的电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反应及大鼠膈肌的氧摄取和无氧糖酵解,并能抑制肌动球蛋白-三磷酸腺甙系统的反应,还有比较弱的中枢抑制作用,表现为对大鼠及小鼠均有镇静作用,并能与咖啡因相拮抗。

在家兔的脑电图上,出现波幅增大,频率减少,显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性抑制现象等。

在大鼠试验(尾部电刺激法)中,有镇痛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似。

它还有解热作用,对TTG(菌体的精制复合多糖类)性发热的解热作用较好,对二硝基酚引起之发热无甚作用。

此外对多突触反射(猫腓神经-腓肠肌标本)有短暂的抑制作用。

它不能降低士的宁戊四氮的致死作用。

对兔静脉注射可引起血压短暂下降,皮下注射可使血糖略有下降,对离体蟾蜍心脏及离体兔肠均呈抑制作用;对兔耳血管无明显影响。

它的毒性很低,给小鼠口服0.5克/公斤一个月不引起异常改变。

有报告称薏苡仁对癌细胞有阻止成长及伤害作用。

【炮制】炒蔗苡仁:取拣净的薏苡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即可。

或用麸皮同炒亦可。

(每慧苡仁100斤,用麸皮10斤) 《雷公炮炙论》:凡使(薏苡仁)一两,以糯米二两同熬,令糯米熟,去糯米,取使。

若更以盐汤煮过,别是一般修制,亦得。

性味】甘淡,凉。

①《本经》:味甘,微寒。

②《别录》:无毒。

③《食疗本草》:性平。

④《本草正》:味甘淡,气微凉。

【归经】入脾、肺、肾经。

①《纲目》: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肝、胃、大肠

③《本草新编》:入脾、肾二经。

【功用主治-薏苡仁的功效】健脾,补肺,清热,利湿。

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

①《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

②《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③《药性论》: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

煎服之破五溪毒肿。

④《食疗本草》:去干湿脚气。

⑤《本草拾遗》:温气,主消渴

蛔虫

⑥《医学入门》:主上气,心胸甲错。

⑦《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

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

⑧《国药的药理学》:治胃中积水。

⑨《中国药植图鉴,:治肺水肿,湿性肋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慢性溃疡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O·3~1两;或人散剂。

【宜忌】脾约便难及妊妇慎服。

①《本草经疏》:凡病大便燥,小水短少,因寒转筋脾虚无湿者忌之。

妊娠禁用。

②《本草通玄》:下利虚而下陷者,非其宜也。

【选方】①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金匮要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②治风湿痹气,肢体痿痹,腰脊酸疼:薏苡仁一斤,真桑寄生当归身、川续断、苍水(米泔水浸炒)各四两。

分作十六剂,水煎服。

(《广济方》) ③治久风湿痹,补正气,利肠胃,消水肿,除胸中邪气,治筋脉拘挛: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

(《纲目》薏苡仁粥) ④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

(《纲目》薏苡仁酒) ⑤治水肿喘急郁李仁二两。

研,以水滤汁,煮薏苡仁饭,日二食之。

(《独行方》) ⑥治肺痿唾脓血:薏苡仁十两。

杵碎,以水三升,煎一升,入酒少许服之。

(《梅师集验方》) ⑦治肺痈咳唾,心胸甲错者:以淳苦酒煮薏苡仁令浓,微温顿服之。

肺若有血,当吐出愈。

(《范汪方》) ⑧治肺痈咯血:薏苡仁三台。

捣烂,水二大盏,入酒少许,分服。

(《济生方》) ⑨治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五分。

上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⑩治肠痈:薏苡仁一升,牡丹皮桃仁各三两,瓜瓣人二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再服。

(《千金方》) ⑾治消渴饮水:薏苡仁煮粥饮,并煮粥食之。

(《纲目》) ⑿治沙石热淋,痛不可忍:玉秫(子、叶、根皆可用),水煎热饮,夏月冷饮,以通为度。

(《杨氏经验方》)

【临床应用】治疗扁平疣取新收之苡仁米2两,与大米混合煮饭或粥吃,每日1次,连续服用,以痊愈为止。

治疗23例,经服药7~16天,11例痊愈,6例效果不明,6例无效。

病人在服药后至皮疹消失前,多数有治疗反应:损害病灶增大变红,炎症增剧;继续坚持服药数日后,则损害病灶渐趋干燥脱屑,以至消退。

【名家论述】①《本草衍义》:薏苡仁,《本经》云,微寒,主筋急拘挛。

拘挛有两等:《素问》注中,大筋受热,则缩而短,缩短故挛急不伸,此是因热而拘挛也,故可用薏苡仁;若《素问》言因寒即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凡用之,须倍于他药。

此物力势和缓,须倍加用即见效。

盖受寒即能使人筋急,受热故使人筋挛,若但热而不曾受寒,亦能使人筋缓,受湿则又引长无力

②《纲目》: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

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

土能胜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

按古方小续命汤注云:中风筋急拘挛,语迟,脉弦者,加薏苡仁,亦扶脾抑肝之义。

又《后汉书》云,马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实,云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也。

又张师正《倦游录》云,辛稼轩忽患疝疾,重坠,大如杯,一道人教以薏珠用东壁黄上炒过,水煮为膏服,数服即消。

程沙随病此,稼轩授之,亦效。

《本草》薏苡乃上品养心药,故有此功。

③《本单经疏》:薏苡仁,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泄,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

总之,湿邪去则脾胃安,脾胃安则中焦治,中焦治则能荣养乎四肢,而通利乎血脉也。

甘以益脾,燥以除湿,脾实则肿消,脾强则能食,如是,则已上诸疾不求其愈而自愈矣。

④《本草正》:薏苡,味甘淡,气微凉,性微降而渗,故能去湿利水,以其去湿,故能利关节,除脚气,治痿弱拘挛湿痹,消水肿疼痛,利小便热淋,亦杀蛔虫。

以其微降,故亦治咳嗽唾脓,利隔开胃,以其性凉,故能清热,止烦渴、上气。

但其功力甚缓,用为佐使宜倍。

⑤《药品化义》:薏米,味甘气和,清中浊品,能健脾阴,大益肠胃。

主治睥虚泄泻,致成水肿,风湿筋缓,致成手足无力,不能屈伸。

盖因湿胜则七败,土胜则气复,肿自消而力自生。

取其入肺,滋养化源,用治上焦消渴,肺痈肠痈。

又取其味厚沉下,培植下部,用治脚气肿痛,肠红崩漏

咳血久而食少者,假以气和力缓,倍用无不效。

⑥《本草述》:薏苡仁,除湿而不如二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辈损阴,益气而不如参、术辈犹滋湿热,诚为益中气要药。

然其味淡,其力缓,如不合群以济,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 ⑦《本草新编》:薏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宜用之,视病之轻重,准用药之多寡,则阴阳不伤,而湿病易去。

故凡遇水湿之症,用薏仁一、二两为君,而佐之健脾去湿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倘薄其气味之平和而轻用之,无益也。

⑧《本经疏证》:论者谓益气、除湿、和中、健脾,薏苡与术略似,而不知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也。

盖以云乎气,则水温而薏苡微寒。

以云乎味,则术甘辛而薏苡甘淡。

且术气味俱厚,薏苡气味俱薄,为迥不相侔也。

此其义盖见于《金匮要略·痉湿暍篇》,曰湿家身烦疼,当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勿以火攻之。

曰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夫身烦疼者,湿而兼寒;一身尽疼者,湿而兼风。

寒从阴化,风从阳化。

故身烦疼者,属太阳;发热日哺所剧者,属阳明。

属太阳者宜发汗,属阳明者宜清热,发汗所以泄阳邪,清热所以折阳邪,质之以用术用栓者为发汗,薏苡则为清热矣。

虽然,薏苡既治风湿,又主筋急拘挛,不能屈伸,彼风湿相搏骨节疼烦,不得屈伸,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独不用薏苡何耶?夫适固言之矣,薏苡是治久风湿痹,非治暴风湿痹者也。

然则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非暴病耶?玩汗出当风,久伤取冷之因,决知其似暴病,实非暴病也。

发热日晡所剧。

风与湿势将化热,故以薏苡合麻黄杏仁甘草,迎其机而夺之,彼风湿相搏者,上既冠以伤寒八、九日,已可知其非久病,下出所治之方,或有取乎附子生姜,或有取乎附子桂枝,且俱用术,其不能杂入薏苡决矣。

术与薏苡非相反相恶也,既用此即不用彼者,无他,术性急,薏苡性缓,合而用之,恐其应速,则嫌于缓,应迟,又伤于躁也。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生薏苡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生薏苡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