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疳证.jpg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证。

临床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由于本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至导致阴竭阳脱,卒然而亡。故前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病因

西医病因

1.喂养不当

2.长期患病,反复感染,或经常呕吐,慢性腹泻

3.孕妇患病遗害胎儿,或孕期用药损伤胎儿,以致早产难产、出生低体重等

中医病因认识

主要为喂养不当,疾病影响,以及先天禀赋不足。

喂养不当乳食不节,喂养不当,是疳证最常见的病因,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脾常不足”,常由乳食太过或不及所伤。太过是指乳食失节,饥饱无度,过食肥甘厚腻之品,生冷不洁之物,以致食积内停,积久成疳,正所谓:“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不及是指乳食喂养不足,如小儿生后缺乳,过早断乳,未及时添加辅食,以及因食物数量、质量不足,或偏食、挑食,使营养精微摄取不足,气血生化乏源,不足以濡养脏腑肌肤,日久成疳。

疾病影响多因时行热病,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导致脾胃虚弱,化生不足,气血俱虚,阴液消耗,久则致成疳证。

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运化不健,水谷精微摄取不足,形成疳证。

预防

1.经常带小儿到屋外,利用天然条件,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2.提倡母乳喂养,宣传合理喂养方法,以及添加辅食的知识。

注意事项

注意增加户外运动,合理喂养。

常见症状

临床以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消瘦,气血不荣,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膨大,青筋暴露,或者腹凹如舟,饮食异常等为其特征。

临床检查

1.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最重要的改变,但其半衰期较长(19~21天)故不够灵敏。视黄醇结合蛋白(半衰期10小时)、前白蛋白(半衰期1.9天),甲状腺结合前白蛋白(半衰期2天)和转铁蛋白(半衰期3天)等代谢周期较短的血浆蛋白质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不仅反应灵敏且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是诊断蛋白质营养不良的较好指标。

2. 血清氨基酸牛磺酸和必需氨基酸浓度降低,而非必需氨基酸变化不大。

3. 其他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活力均下降,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胆固醇,各种电解质及微量元素浓度下降;生长激素水平升高。

诊断鉴别

与消瘦,肿瘤恶变质相鉴别

并发症

1.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为常见,贫血与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料有关。

2.微量营养素缺乏营养不良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尤以脂溶性维生素A、D 缺乏常见。在营养不良时,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不明显,在恢复期生长发育加快时症状比较突出。约有3/4的病儿伴有锌缺乏。

3.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故易患各种感染,如反复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4.自发性低血糖患儿可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一般无抽搐,若不及时诊治,可因呼吸麻痹致死亡。

治疗

西医治疗

参考西医“营养不良”,治疗原则是积极处理各种危及生命的合并症、祛除病因、调整饮食、促进消化功能。

中医治疗

一、主证

1.疳气

证候:形体略较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大便于稀不调,精神欠佳,易发脾气,舌淡红,苔薄微腻,脉细。

治法:和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助运。腹胀嗳气,厌食,苔厚腻者,去党参、白术、山药,加苍术、陈皮、鸡内金运脾燥湿,理气宽中,消食助运。大便溏加少量炮姜温运脾阳;大便干加决明子莱菔子润肠通便;能食善饥,易发脾气,加胡黄连、决明子清火除烦。

2.疳积

证候: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无华,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露,毛发稀疏如穗,精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伴揉眉挖鼻,咬指磨牙,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苔薄腻,脉沉细。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消疳理脾汤加减。

常用药:三棱莪术化瘀破积,芜荑、槟榔使君子杀虫消积,青皮、陈皮理气燥湿和中,黄连、胡黄连、灯心清火除烦,麦芽、神曲消食导滞助运,甘草调和诸药。若无虫积,去芜荑、使君子;食积为主,加苍术、鸡内金运脾消积;腹胀疼痛加枳实、木香行气止痛;脾虚多、食积少,加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或用肥儿丸加减;性情急躁易怒,动作异常,加决明子、钩藤、白芍清火柔肝;飧泄清谷加炮姜、肉果温运脾阳;舌红,苔剥,口干者,去黄连,加石斛、沙参、麦冬养阴生津。

3.干疳

证候:极度消瘦,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啼哭无力且无泪,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纳,大便稀溏或便秘,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淡或光红少津,脉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补气健脾,当归、熟地、白芍滋阴养血,川芎行气活血以冀气血游布全身。面舌淡,脾阳虚者,去熟地、白芍,加炮姜、附子温阳助运;舌干红,无苔,加乌梅石斛、麦冬酸甘化阴;杳不思纳加陈皮、砂仁、焦山楂鼓舞胃气,醒脾助运;时有低热,汗出不温者,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

二、兼证

出现于疳积重证和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眼疳

证候:两目干涩,畏光羞明,时常眨眼,眼角赤烂,目睛失泽,甚则黑睛混浊,白睛生翳,夜晚视物不清等。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石斛夜光丸加减。

常用药:石斛、天冬、麦冬、生地、枸杞子滋补肝肾,青葙子、菊花、黄连清热泻火明目,牛膝引火下行,茯苓益气健脾,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夜盲加服羊肝丸。

2.口疳

证候: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面赤唇红,烦躁哭闹,小便黄赤,或发热,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泻心导赤汤加减。

常用药:黄连、灯心草、猪茯苓、甘草梢清热解毒泻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叶、连翘清心除烦,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生津。外用冰硼散珠黄散搽口腔患处。

3.疳肿胀

证候:足踝、目胞浮肿,甚则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难起,小便短少,面色无华,全身乏力,舌质淡嫩,苔薄白。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五苓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白术、甘草补气健脾,桂枝温阳通经,茯苓、猪苓、泽泻、防己健脾渗湿利水,生姜、大枣和中安胃,调和营卫。四肢不温,腰以下肿甚,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温肾阳以利水,或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护理

注意保持患儿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母乳喂养,乳母请注意加强营养,多吃瘦肉、鸡汤、鱼汤以及牛奶等高蛋白的食物,同时多吃点蔬菜、水果类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注意各种营养均衡。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饮食适宜

1、宜吃新鲜蔬菜水果;2、宜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辅助食品。

饮食禁忌

1、忌吃豆类、花生、玉米等坚硬难以消化的食物;2、忌食煎、炸、熏、烤和肥腻、过甜的食物;3、忌吃芝麻、芝麻油、葱、姜和各种香气浓郁的调味料。

模板:中医儿科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疳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疳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