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脑震荡.jpg

脑震荡通常定义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性功能障碍”,一般是在头部受到轻度暴力的打击后,产生短暂意识丧失,随即清醒,可有近事遗忘等症状,神经系统病理解剖无明显变化,无器质性损害。中医属“头痛”“眩晕”等范畴。

病因

西医病因

过去一直认为脑震荡仅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性功能障碍,并无可见的器质性损害,在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上均未发现病变,所表现的一过性脑功能抑制,可能与暴力所引起的脑细胞分子紊乱、神经传导阻滞、脑血液循环调节障碍、中间神经元受损以及中线脑室内脑脊液冲击波等因素有关。近代,据神经系统电生理的研究,认为因脑干网状结构受损,影响上行性活化系统的功能才是引起意识障碍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些学说还不能满意地解释脑震荡的所有现象,比如有因脑震荡而致死的病例,职业拳师发生慢性脑萎缩损害甚至痴呆,以及业余拳击者亦有脑功能轻度障碍的报道。

中医病因

中医认为本病为脑络损伤,瘀血阻络,不荣则痛,不通则痛。

预防

(一)治疗

1.病情观察 伤后可在急症室观察24h,注意意识、瞳孔、肢体活动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回家病人,应嘱家属在24h密切注意头痛、恶心、呕吐和意识情况,如症状加重即应来院检查。

2.对症治疗 头痛较重时,嘱其卧床休息,减少外界刺激,可给予罗通定(颅痛定)或其他止痛药。对于烦躁、忧虑、失眠者给予地西泮(安定)、氯氮卓(利眠宁)等;另可给予改善自主神经功能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及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等。

3.从伤后即应向病人作好病情解释,说明本病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解除病人的顾虑。

(二)预后

脑震荡预后良好,多数病人在2周内恢复正常,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因此,在对症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意识状况、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并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

注意事项

小儿的头部很容易受到外力损伤,并因此引起脑震荡,父母应格 外引起注意。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头部受伤的原因各不相同。3-4个月的婴儿刚会翻身,家人稍不注意,就会从床上跌落。6-7个月的怀抱婴儿,由于好动,不当心,可以从成人手里后翻坠地。学走路和刚会行走时,在接近楼梯口那一步台阶时,常会缺乏自控能力,发生滚落等现象。 当小儿跌倒头部着地时,如所碰到的是水泥地、磁砖地等硬物,容易受到较严重的伤害,父母应警惕是否会因此而引起脑震荡。

小儿发生碰撞受伤后,会立即出现暂时的意识障碍,如哭不出、意识迷糊等情况,历时约半小时。受伤轻者仅有意识恍惚(神志迷糊),重者可发生意识丧失(昏迷不醒)、烦躁不安、轻度休克、面色苍白或恶心呕吐。有的嗜睡,在数小时或过夜以后清醒,在意识恢复后仍可伴有头痛(小儿用手敲头部)、烦躁不安、呕吐眩晕等现象,有的甚至可长时间失去知觉。如出现这类现象,则可能颅骨骨折、头部血肿、脑出血等。

急救处理:凡遇小儿头部着地受到损伤时,都应加以足够的重视。情况较轻者,可卧床休息1—2天,如无特殊表现才可以下床活动,并应持续观察一周。如发现头部伴有血肿,应去医院拍片检查,判明有无颅骨骨折。凡有明显意识障碍,伴有休克的,应立即平卧、固定头部,急送三级医院抢救。

常见症状

1.短暂性脑干症状 外伤作用于头部后立即发生意识障碍,表现为神志不清或完全昏迷,持续数秒、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但一般不超过半小时。病人可同时伴有面色苍白、出汗、血压下降、心动徐缓、呼吸浅慢、肌张力降低、各种生理反射迟钝或消失等表现。在大多数可逆的轻度脑震荡病人,中枢神经功能迅速自下而上,由颈髓-延髓-脑干向大脑皮质恢复;而在不可逆的严重脑震荡则可能是自上而下的抑制过程,使延髓呼吸中枢和循环中枢的功能中断过久,因而导致死亡。

2.逆行性遗忘(近事遗忘) 患者意识恢复之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乃至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脑震荡的程度愈重、原发昏迷时间愈长,其近事遗忘的现象也愈显著,但对往事(远记忆)能够忆起。这可能与海马回受损有关。

3.神经系统查体 无阳性体征发现。

4.脑震荡恢复期病人常有头昏、头疼、恶心、呕吐、耳鸣、失眠等症状,一般多在数周至数月逐渐消失,但亦有部分病人存在长期头昏、头疼、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其中有部分是属于恢复期症状,若逾时3~6月仍无明显好转时,除考虑是否有精神因素之外,还应详加检查、分析,有无迟发性损害存在,切勿用“脑震荡后遗症”一言以蔽之,反而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临床检查

1.头颅平片

头颅平片是对头颅进行照片,用于观察头颅是否有异常病变。

2.脑血流测定

脑血流量的测定为研究人脑在不同病理和生理条件下的功能指标提供客观指标,对研究脑循环药物的药理作用也有很大帮助。

3.EEG

脑电图检查是通过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形。

诊断鉴别

诊断

脑震荡的诊断过去主要以受伤史、伤后意识短暂昏迷、近事遗忘、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作为依据。但客观的诊断依据及其与轻度脑挫伤的临床鉴别仍无可靠的方法。因此,常需借助各种辅助检查方法始能明确诊断:如颅骨平片未见骨折;腰穿测压在正常范围、脑脊液没有红细胞;脑电图仅见低至高波幅快波偶尔有弥散性δ波和θ波,1~2天内恢复,或少数病人有散在慢波于1~2周内恢复正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有Ⅰ~Ⅴ波波间期延长、Ⅴ波潜伏期延长或有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CT检查平扫及增强扫描均应为阴性,但临床上发现有少数病人首次CT扫描阴性,而于连续动态观察中出现迟发性颅内继发病变,应予注意。此外,有学者报道用放射性核素131I-IMP和99mTc-HM-PAO施行单光子发射CT扫描(SPECT),检查青少年脑震荡病人,发现70%有小脑和枕叶血流降低。

西医诊断鉴别

与轻度脑挫伤临床鉴别困难。如发现意识障碍、头痛加重、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可疑为迟发性颅内血肿,应及时做CT复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中医诊断鉴别

1、瘀阻脑络者头痛有定处,痛如锥刺,痛无休止,头昏头胀,时轻时重,重者昏迷目闭,不省人事;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不利。

2、髓海空虚者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

3、痰浊蒙窍者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4、阳亢风动者口眼歪斜、肢体震颤、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面红目赤。

5、气血亏虚者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舌淡苔白,脉沉细。

并发症

严重时可并发脑水肿脑出血等。

治疗

西医疗法

(一)治疗原则

1.脑震荡病人伤后应短期留院观察2—3天,定时观察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并发的颅内血肿。

2.适当卧床休息,减少脑力和体力劳动。

3.对症支持治疗。

4.精神鼓励,消除顾虑。

(二)用药原则

1.头痛和失眠者可分别给予镇痛剂和安眠剂处理。

2.伤后早期呕吐明显而影响进食,静脉补充液体。

中医疗法

1、瘀阻脑络

治法:活血祛瘀

方药:通脑瘀汤化裁。苏木15克,刘寄奴10克,菖蒲10克,郗莶草15克,鸡血藤30克,泽兰10克,赤芍10克,川芎6克。

2、髓海空虚

治法:填精荣脑

方药:大补元煎加减。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 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3、痰浊蒙窍

治法:化痰开窍

方药:温化寒痰用二陈汤;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矾;重镇祛瘀用礞石铁落朱砂磁石;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矾;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

4、阳亢风动

治法: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其中天麻12克,钩藤30克,石决明15克,珍珠母30克,白僵蚕6克,怀牛膝20克,玄参12克,菊花30克。

5、气血亏虚

治法:补气养血,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加减,其中党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2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

针灸:穴取太阳外关风池四渎,印堂合谷上星列缺,哑门后溪昆仑曲池涌泉哑门足三里合谷呃逆不止,加中脘失眠严重,加神门三阴交。补泻兼施,每日1次。

护理

1.本病由外伤引起,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措施。

2.经治疗数日或数周后,本病大多能治愈。由于本病可与颅内血肿合并存在,伤后最好留院观察和治疗一段时间(5天左右),一旦发现颅内血肿即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回家的病人,亲人亲友应在1—2天内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注意头痛呕吐和躁动不安等症状,如病情恶化应立即到医院进行CT检查,从而明确诊断。

饮食保健

饮食保健

(1)积极恢复身心健康。生活有规律,纠正不良习惯与嗜好,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其时间和强度可逐渐增加,使身体有一个适应过程。 

(2)尽早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主动参加社会活动,有利于心情开朗、情绪稳定、适应社会,达到完全康复。 

(3)在自我康复过程中如仍有头痛、头昏、睡眠不佳等症状,可以辅以相应的药物治疗,更有利于早日康复。 

饮食事宜

1.低脂肪,低胆固醇奶。

2.食磷和卵磷脂的食物。如鱼、蛋类等,伴有脑水肿时可多供给此类食物。

饮食禁忌

1.刺激性饮食。

2.生冷、寒凉食物。

3.油腻食物。

4。辛辣食物。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脑震荡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脑震荡》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