髓府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髓府穴主治病证

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遗尿,便秘,腹痛,水肿,产后恶露不尽,小便不利,现代又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感染,痢疾,角膜白斑等。

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及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等。

四满穴主治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等。

四满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尿、遗精、疝气、便秘、腹痛、水肿。

四满穴主治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尽;遗精;疝气,小便不利,便秘;水肿。

现代又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感染等。

1. 妇产科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

2. 消化系统疾病:肠炎,痢疾;

3. 其它:角膜白斑。

概述

髓府为经穴别名,即四满。出《针灸甲乙经》。

四满为经穴名(Sìmǎn KI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髓府、髓中。属足少阴肾经。四满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四满穴主治肝肾,前阴少腹部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不孕漏胎遗精白浊小便失禁,气攻两胁,疝瘕积聚腹痛泄泻臌胀少腹痛,泄泻,月经不调,不孕症,遗精,疝气小便淋沥遗尿便秘,腹痛,水肿,产后恶露不尽小便不利,现代又多用四满穴治疗子宫痉挛,肠炎,肠疝痛,尿路感染痢疾,角膜白斑等。

四满穴的别名

髓府(《针灸甲乙经》),髓中(《针灸聚英》),髓海

出处

《针灸甲乙经》:振寒大腹石水,四满主之。

穴名解

四即第四,满即充满,此穴为肾经入腹的第四穴,肾经之气至此已充满,又因此穴可治腹部四周胀满,故名四满。

四,数名,倍二为四;又通驷,指驷星。满,有盈、溢之义,又指小满节。言地气充盈上与驷星相应;驷通四,因房为四星,故称为四。房为小满节子正初刻三分之中星。其能治因而得名,则仅以穴用言耳。本穴与任脉石门足阳明经之大巨相平,内应脐下方寸,为全身精气凝聚之处,故本穴别名髓府。四满者,地气自大赫气穴上升至此,如小满节地气已经充盈也,又以其处为大小肠、膀胱精室之夹隙,受四者严密包壅,故名四满。其所治症为积聚、疝瘕、大肠水泻、月信不调、恶血奔豚腹部四面膨满诸病。此穴在脐下2寸,旁开5分处,为冲脉、足少阴脉会穴,是足少阴肾脉在腹部的第4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穴处经气充足,满溢以至由此而交于任脉的阴交穴,故名四满。

特异性

四满是足少阴肾经与冲脉的交会穴。

所属部位

下腹

髓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四满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四满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旁开0.5寸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另说在脐下1.5寸,旁开0.5寸(《针灸甲乙经》);脐下2寸,旁开1寸(《针灸大成》);脐下2寸,旁开1.5寸(《针灸资生经》) 。

四满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四满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四满穴在下腹的位置

四满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四满穴在下腹的位置(内脏

髓府穴的取法

仰卧位,在横骨上3寸,石门(任脉)旁开0.5寸处取穴。

四满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仰卧取穴。

仰卧位,当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的上2/5与下3/5交点处,旁开中线0.5寸处取穴。

髓府穴穴位解剖

四满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大赫。为第十一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十、十一、十二胸神经前皮支重叠分布。穴位与腹腔内相对的器官大网膜小肠等。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1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浅动脉分支分布,深层有第11肋间神经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并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通过。

髓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四满穴具有理气调经利水消肿的功效。

四满穴有调经水、消胀满的作用

四满指肠澼切痛、积聚、脐中切痛、恶血瘀痛,针之有散瘀消胀之效,有理气导疝、调经种子之功。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

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四满穴宜缓慢进针,以免伤及大肠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艾炷灸或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髓府穴的配伍

四满穴配太冲膈俞,有疏肝调经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

四满配血海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

四满配膈俞、肝俞、三阴交、太冲、关元隐白,治崩漏。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冲脉、足少阴之会。

《针灸甲乙经》:肠澼,泄切痛,四满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四满主子藏中有恶血,内逆满痛,疝。月水不利,奔豚上下并无子,灸四满三十壮。

《针灸大成》:主积聚疝瘕,肠澼,大肠有水,脐下切痛,振寒,目内眦赤痛,妇人月水不调,恶血痞痛,奔豚上下,无子。

《针灸聚英》:目内眦赤痛。

循经考穴编》:男子遗精白浊,妇人血崩月病,恶血痛及小便不禁,气攻两胁疼痛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髓府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髓府》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