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疳
目录
治疗五脏疳的穴位
概述
五脏疳(gan disease of five zang-viscera)为病证名。是指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等五种疳证的合称。即五疳。同五脏疳证。《小儿药证直诀》:“疳证有五,谓五脏所受,故得其名。”
分类
五疳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
心疳·五脏疳
心疳(heart gan 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以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舌生疮,面色红,白睛有红丝,口渴心烦,睡喜伏卧,纳呆消瘦,或见发热汗出为主要表现的疳证。五疳之一。又名惊疳。
病因病机
症状
症见患儿面红,眼白中有红丝,高热,有汗,时时惊烦,咬牙弄舌,口燥渴饮,口舌生疮,胸膈烦闷,睡喜伏卧,食欲不振,肌肉消瘦。
辨证论治
热重者宜清心泻火,用泻心导赤散(《医宗金鉴》:黄连、木通、生地、甘草);病久心气不足者,宜理脾补心,用四君子汤加当归、茯神。
肝疳·五脏疳
肝疳(liver gan 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以面目、爪甲发青,眼涩而睁眼困难,目视昏暗,或夜盲,甚见单腹胀大,青筋暴露,大便色青等为主要表现的疳证。五疳之一。出《颅囟经》卷上。又名筋疳、风疳。
病因病机
《证治准绳》引杨氏云:“肝疳者由乳食不调,肝脏受热所致也。”
症状
主要症状为面目、爪甲发青,眼涩不能睁开,昏暗雀盲成为疳眼,同时伴有肚大筋青,体瘦,大便色青等。
治疗
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脾疳·五脏疳
脾疳为五疳之一。又名肥疳、食疳、奶疳。是疳疾中的最基本证候。
病因病机
症状
《古今医鉴》:“疳在脾,则面黄身热,腹胀肚大,好吃泥土,水谷不消,泄下酸臭,困睡,减食,消瘦。”有时吐泻,夹有蛔虫等。
治疗
治以攻积杀虫为主,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积去以后,应调理脾胃,用参苓白术散。
肺疳·五脏疳
肺疳(lung gan 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以咳嗽,气喘,口鼻生疮,面色白,毛发枯焦,肌肤干燥,或见恶寒发热,常流清涕等为主要表现的疳证。五疳之一。又名气疳、疳𧏾。
病因病机
症状
《小儿药证直诀》:“肺疳,气喘,口鼻生疮。”肺属金,色白,主皮毛,所以除上述症状名外,还有面白咳嗽,毛发枯焦,肌肤干燥,鸡皮疙瘩,恶寒发热,常流清涕等。
治疗
治宜疏散风邪,用止嗽散;继则清热润肺,用阿胶散;日久气虚,则宜益气之剂,如参苓白术散加减。
肾疳·五脏疳
病因病机
多系先天不足,察赋虚弱,患有解颅、鹤膝、五迟等病;复因嗜食甘肥,不知节制,以致脏腑伏热,津液耗伤,日久肾阴枯涸而成。
症状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载肾疳“其候上热下冷,寒热时作,齿断生疮,耳焦脑热;手足逆冷,吐逆滑泄;下部生疮,脱肛不收,夜啼饶哭,渐成困重,甚则高骨乃败。”
治疗
治宜先用集圣丸(方见肝疳条),消疳解毒;继进九味地黄丸(《证治准绳》:熟地黄、赤茯苓、山茱萸肉、川楝子、当归、川芎、牡丹皮、山药、使君子肉)。滋阴养肾,兼以疗疳。如体质极端虚弱,宜大补气血,用人参养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