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信穴
来自中医百科
交信,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阴跷。属足少阴肾经。阴跷之郄穴。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束干和胫后动、静脉。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闭经,泄泻,便秘,痢疾,疝气,睾丸肿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用
定位
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解剖
在趾长屈肌中;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后方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
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闭经,泄泻,便秘,痢疾,疝气,睾丸肿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应用
妇产科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睾丸炎;
消化系统疾病:便秘,痢疾;
配伍应用
配中都穴治疝气。
配阴陵泉穴治五淋。
配关元穴治阴挺。
附注
阴跷脉郄穴。
别名
内筋穴。
名称释义
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队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气血以风气的形式由内向外传输。理同交信名解。
阴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穴同时又为阴跷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凉湿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跷脉郄穴。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交信穴》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