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羟基洋地黄苷
概述
异羟基洋地黄苷是中效强心苷类药物,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在治疗时,对心脏的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 减慢心率,抑制心脏传导。适用于低输出量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洋地黄类药物中,异羟基洋地黄苷排泄较快而且蓄积性较小,口服吸收不完全,也不规则,人中毒血药浓度2.73~3.9nmol/L,成人致死量10mg。
异羟基洋地黄苷药典标准
品名
中文名
异羟基洋地黄苷
汉语拼音
Digaoxin
英文名
Digoxin
结构式
分子式与分子量
C41H64O14 780.95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3,8-[[O-2,6-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1→4)-O-2,6-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1→4)-2,6-二脱氧-β-D-核-己吡喃糖基]氧代]-12β,14β-二羟基-5β-心甾-20(22)烯内酯。按干燥品计算,含C41H64O14不得少于95.0%。
性状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
本品在吡啶中易溶,在稀醇中微溶,在三氯甲烷中极微溶解,在水或乙醚中不溶。
比旋度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吡啶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20mg的溶液,依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Ⅵ E),比旋度为+9.5°至+12.0°。
鉴别
(1)取本品约1mg,置小试管中,加含三氯化铁的冰醋酸(取冰醋酸10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制成)1ml溶解后,沿管壁缓缓加硫酸1ml,使成两液层,接界处即显棕色;放置后,上层显靛蓝色。
(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139图)一致。
检查
溶液的澄清度
取本品适量,加甲醇-三氯甲烷(1:1)制成0.5%的溶液,应澄清。
有关物质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2ml,置100ml量瓶中,加稀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另取洋地黄毒苷对照品,精密称定,加稀乙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调节检测灵敏度,使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2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对照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主成分峰保留时间的3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与洋地黄毒苷峰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含洋地黄毒苷的量不得过2.0%;如有其他杂质峰(除溶剂峰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的主峰面积(2.0%),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主峰面积的2倍(4.0%)。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减压干燥1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1.0%(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0:90)为流动相A,乙腈-水(60:40)为流动相B;按下表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0nm;流速为每分钟1.5ml。理论板数按异羟基洋地黄苷峰计算不低于2000。
时间(分钟) |
流动相A(%) |
流动相B(%) |
0 |
60 |
40 |
5 |
60 |
40 |
15 |
0 |
100 |
15.1 |
60 |
40 |
20 |
60 |
40 |
测定法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0.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异羟基洋地黄苷对照品适量,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类别
强心药。
贮藏
密封保存。
制剂
(1)异羟基洋地黄苷片 (2)异羟基洋地黄苷注射液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异羟基洋地黄苷说明书
药品名称
异羟基洋地黄苷
英文名称
Digoxin
异羟基洋地黄苷的别名
分类
剂型
1.片剂:0.25mg;
2.注射剂:0.25mg(1ml),0.5mg(2ml)。
异羟基洋地黄苷的药理作用
在治疗时,对心脏的作用表现为正性肌力作用,是直接作用,而不是通过神经机制实现的。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泵功能,减慢心率,抑制心肌传导系统,使心搏出量、输出量增加,改善肺循环及体循环。使扩大的心脏缩小,但不能改善心肌舒张功能。
异羟基洋地黄苷的药代动力学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高达90%以上,服药后1h血浆药物浓度达峰值,经4h达显效,6~12h达峰效应,血清治疗浓度15~25ng/ml,血浆蛋白结合率达97%。主要经肝微粒体酶代谢消失,消除半衰期一般为4~7天。由胆汁排出,再循环后,由尿排出。
异羟基洋地黄苷的适应证
低输出量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异羟基洋地黄苷的禁忌证
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预激症后群(预激综合征)、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严重的二尖瓣狭窄和高钙血症等。
注意事项
1.严重心肌损害及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2周内用过洋地黄制剂者应减量使用。
3.静脉注射时必须以5%~2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后缓慢注入,不可漏出血管外,以免局部刺激。
异羟基洋地黄苷的不良反应
厌食、流涎、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失眠、忧郁、眩晕、定向障碍、精神错乱、幻觉、畏光、黄视、视力减退。任何类型的心律失常皆可发生,最常见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或三联律等。
异羟基洋地黄苷的用法用量
1.每次0.125~0.5mg,每天1~2次。全效量1~1.5mg,于24h内分服,6~8小时1次。维持量每天0.125~0.5mg,分1~2次用。小儿全效量,2岁以下为0.06~0.08mg/kg,2岁以上为0.04~0.06mg/kg,新生儿为0.03~0.05mg/kg。维持量为全效量的1/4。
2.静脉注射:首剂0.5mg,每隔2~4小时注射1次,每次0.25mg,共2~3次,后改口服维持量。临用时以5%~25%葡萄糖注射剂稀释,缓慢静脉注射,不少于5min。小儿2岁以下为0.04~0.06mg/kg,2岁以上为0.02~0.04mg/kg,亦可肌内注射。
异羟基洋地黄苷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
2.螺内酯和氨苯蝶啶可使异羟基洋地黄苷肾清除率下降而致其血药浓度上升,且螺内酯通过异羟基洋地黄苷正性肌力作用有抑制作用。
3.呋塞米可使异羟基洋地黄苷浓度在短期内下降,多次给药后又可使异羟基洋地黄苷血药浓度升高,且易致毒性反应。
4.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地尔硫均可影响异羟基洋地黄苷肾清除而使其血药浓度升高,维拉帕米还可增加患者对异羟基洋地黄苷的易感性,有增加异羟基洋地黄苷毒性反应的可能。
5.奎尼丁可降低异羟基洋地黄苷清除而增加异羟基洋地黄苷血药浓度,增加异羟基洋地黄苷中毒危险。
6.与抗生素类合用可引起肠道菌群变化而影响异羟基洋地黄苷肠道内代谢,从而使其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升高;与利福平合用可增加其在胆汁中的排泄,降低异羟基洋地黄苷血药浓度。
7.禁止与钙注射剂合用。
专家点评
在强心剂中,洋地黄最独特的作用为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可减慢心率,而且无耐药性,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经受200余年的临床实践的考验。特别是最近完成的DIG试验均肯定了洋地黄疗效,它不仅可增加心搏量和心排血量,使心功能升级,增加运动耐量,减少住院次数,与利尿剂、ACF抑制剂合用,有相加的疗效,因此,洋地黄为当前美国FDA批准的唯一可长期口服的强心剂。
异羟基洋地黄苷中毒
异羟基洋地黄苷(狄戈辛、地高辛)为中效强心苷类药物,主要作用是增加心肌收缩力, 减慢心率,抑制心脏传导。在洋地黄类药物中,异羟基洋地黄苷排泄较快而且蓄积性较小,口服吸收不完全,也不规则,吸收率约50%~70%,起效时间1~2h,最大作用3~6h,作用维持4~7d;静注经10~30min生效,2~4h达最大效应,3~6d后作用消失。本药不经代谢以原形从尿中排出,半衰期33~34h。一般口服剂量为每次0.125~0.5mg,1~2/d。全效量1~1.5mg,24h分次服用,每6~8h一次。人中毒血药浓度2.73~3.9nmol/L,成人致死量10mg。
临床表现
1.中毒早期表现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厌食,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头晕、疲乏、失眠等。
2.心脏毒性,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心率减慢、室性期前收缩、多源多发期前收缩呈二联律、三联律,引起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抑制、窦性停搏,严重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甚至心搏骤停、猝死。
3.视觉改变,可出现黄视、绿视、视力模糊。
4.神经系统表现,早期有头痛、失眠,可出现定向力障碍、谵妄、精神错乱、癫痫样抽搐发作等。
治疗
异羟基洋地黄苷中毒的治疗要点为:
1.如出现频发期前收缩、二联律、室性心动过缓,低于60次/min以及色视觉障碍等,及时停用药物,中毒症状自行缓解消失。
2.对过快速型心律失常和室性期前收缩,可应用钾盐治疗,氯化钾1.0~2.O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静脉点滴,持续24h。
3.室性期前收缩,室颤可用利多卡因100~800mg,溶于5%葡萄糖液500ml,静脉点滴。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给予维拉帕米(异搏定)、普罗帕酮(心律平)等。
4.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时,可用阿托品1~5mg,静脉点滴,2~3h重复一次。
5.离子交换树脂(如消胆胺)可在肠腔中多价络合强心苷,使其不被吸收随粪便排泄。
6.透析疗法:中毒后36h内可行透析治疗。急性重症有条件者可进行血浆置换疗法。
7.应用异羟基洋地黄苷特异抗体,能快速有效地清除异羟基洋地黄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