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旁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杼穴主治病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头痛,鼻塞,咽喉肿痛。

大杼穴主治胸肺、项背等疾患:如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肩背痛、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等。

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等。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

1. 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 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 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概述

百旁为经穴别名,即大抒。见《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学》(南京)作百劳

大杼为经穴名(Dàzhù BL11)。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交会穴;又为八会穴骨会穴。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骨质增生咽炎等。

大杼穴的别名

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

所属部位

背部

特异性

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

大杼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大杼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大杼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

大杼穴的取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俯伏坐位,第1胸椎棘突下与后背正中线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旁开1.5寸)取穴。

大杼穴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大杼穴的功效与作用

大杼穴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作用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

刺灸法

刺法

斜刺0.3~0.5寸。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

斜刺0.5~0.8寸。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

灸法

可灸。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大杼穴的配伍

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配膻中丰隆,治咳嗽。

大杼配合谷颊车,治牙痛

大杼配大椎风池、肺俞、足三里,治哮喘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

肘后备急方》: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针灸大成》:主筋挛癫疾。

大杼穴研究进展

对钙代谢的影响

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 min,进行观察,血钙浓度出现变化,留针15 min,其血钙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据报道针刺大杼、飞扬、足三里等,留针7分钟,可使血钙增加1mg%,留针15分钟增加3mg%,再继续延长留针时间,血钙不再发生相应变动。

对促进骨折愈合的影响

骨折患者先按照治疗骨折的基本原则进行治疗,观察配合大杼、膈俞肾俞及断端局部腧穴治疗,结果发现,针刺组在肿胀消退方面疗效明显优于药物组,总有效率、基本愈合率均明显优于药物组。

对肺功能的影响

针刺大杼可增加肺通气量,并可使针刺麻醉的患者开胸后一侧肺通气量代偿性增加。

治疗支气管哮喘

白芥子甘遂敷贴大杼、肺俞等穴,冬发喘者于三伏贴,夏发喘者于三九贴,治疗3700例,有良好疗效。

治疗慢性支气管

以大杼、风门等,敷药合微波透入,治疗300例,有良好疗效。

治疗颈椎病

以大杼、天柱、风池、后溪颈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4例,颈部腧穴均向棘突方向斜刺1~1.5寸,肩外俞向内或向外斜刺1~1.5寸,手法捻转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同时配合颈部牵引。经本法治疗后,临床治愈61例,占42%;显效50例,占34.7%;进步24例,占16.6%;无效9例,占42%。总有效率为93.7%。

治疗麦粒肿

取双侧大杼,垂直刺人4~6分深,提针放血,不留针,每日1次,治疗麦粒肿98例,其中反复发作者68例。结果:2次治愈者40例,3次以上痊愈10例。

治疗牙痛

针刺大杼治疗牙痛50例。结果:针刺1次止痛者35例,针刺2~3次止痛者13例,无效2例。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大杼配风门、肺俞等,用着肤灸火针法,治疗30例,均有较好疗效。

治疗坐骨神经痛

大杼配神阙命门,针刺放血,治疗54例,有较好疗效。

治疗牙痛

据报道,对50例牙痛患者进行检查时,大杼穴均有压痛,针刺有较好疗效。

治疗麦粒肿

针刺大杼4~6分深,出针放血。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百旁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百旁》经典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