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药

来自中医百科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概述

青霉素类是一类重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可由发酵液提取或半合成而制得,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结合而阻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使之不能交联而造成细胞壁的缺损,致使细菌细胞破裂而死亡。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因此本类药物为繁殖期杀菌药。细菌细胞有细胞壁,而哺乳动物的细胞无细胞壁,故此青霉素类对人体细胞的毒性很低,有效抗菌浓度的青霉素对人体细胞几乎无任何影响。

分类

青霉素类可分为:天然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青霉素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和苯氧乙基青霉素。

2.耐酶青霉素 化学结构特点是通过酰基侧链(R1)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了β-内酰胺环,使其不易被酶水解,耐酸、耐酶、可口服。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常用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氯唑西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

3.广谱青霉素 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都有杀菌作用,还耐酸可口服,但不耐酶,对绿脓杆菌无效。常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匹氨西林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其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绿脓杆菌及变形杆菌作用较强。常用羧苄西林 磺苄西林 替卡西林呋苄西林,(抗绿脓杆菌较羧苄西林强6~10倍),阿洛西林哌拉西林

青霉素类药的临床应用

1.G+球菌感染:

(1)链球菌感染:咽炎扁桃体炎中耳炎蜂窝组织炎败血症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猩红热等常作首选药。

(2)肺炎球菌感染:大叶性肺炎、中耳炎、急慢性气管炎脓胸呼吸系统感染。葡萄球菌感染:疖、痈、脓肿骨髓炎、败血症等。

(3)敏感葡萄球菌感染:疖、痈、脓肿、骨髓炎、败血症等(多已耐药)。

2. G+杆菌感染:破伤风白喉气性坏疽等(灭菌减少外毒素的产生),但不能对抗外毒素,须合用抗毒素

3. G-球菌感染:脑膜炎(罕见耐药)、淋病(多已耐药)。

4.螺旋体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

5.放线菌感染。

体内过程

不耐酸,口服胃酸破坏。i.m吸收快而完全,15-30min血药浓度达峰值,t1/2 0.5-1h,作用维持4-6h,脑膜炎时,药物进入脑脊液,达有效浓度。原形肾小管分泌排泄,与丙磺舒竞争排泄,合用提高青霉素血药浓度。

长效制剂吸收慢,持续时间长,血药浓度低,用于轻症或预防感染。

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

①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

②对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

③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用青霉素时,主要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用药前应询问是否有过敏史,并做皮肤过敏试验

抗菌机制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抑制细菌胞壁粘肽合成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细菌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胞浆,菌体膨胀破裂死亡。

G+菌等敏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粘肽组成;

G-杆菌的胞壁外膜为脂蛋白,青霉素不能透过故不敏感。哺乳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故青霉素毒性小。

(2)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

细菌耐药机制

(1)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破坏β内酰胺环。

(2)耐药菌产生新的PBPs、对青霉素的亲和力降低。

注意事项

(1)尽管青霉素类药物毒性较低,但有少数人对本类药物过敏,如产生皮疹、药物热、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以后者最为凶险,常于注射或皮试时发生,大约50%在几秒钟至5分钟内发生,其余在20分钟左右发生,应十分注意。凡初次注射或停药3大后再用者,都应做皮肤过敏试验。如果皮试阴性(可以使用),但出现胸闷气喘皮肤发痒等异常症状者,也不宜注射。注射青霉素后,应观察20分钟,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用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抢救。

(2)目前使用青毒素剂量越来越大,有采用大剂量(1000万单位以上)或超大剂量的倾向。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可干扰凝血机制而造成出血,偶然因大量青霉素进入中枢神经而引起中毒,可产生抽搐、神经根炎、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等“青霉素脑病”。因此不要随意加大剂量。

(3)青霉素类药物不宜溶解后,应“现配现用”。因为青霉素溶液放置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而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多,易导致药效降低以及过敏反应的发生。

(4)应尽量避免局部使用青霉素,避免过分饥饿时注射青霉素。因此时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配伍禁忌

(1)不可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因为红霉素等是快效抑菌剂,当服用红霉素等药物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使青霉素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效。

(2)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如在含青霉素的溶液中加入氨茶碱碳酸氢钠磺胺嘧啶钠等,可使混合液的pH>8,青霉素可因此失去活性。

(3)青霉素在偏酸性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长时间静滴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不仅疗效下降,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

(4)青霉素在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因此要“现配现用”,不宜溶解后存放,以保证药效,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

(5)每日一次静滴给药方法并不可取。因为当停止滴入后,体内药物迅速消除,待第二天给药,因间隔时间过长,细菌又大量繁殖。

(6)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新福林混合静滴。因为阿拉明与青霉素G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的效价;新福林与青霉素G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7)不可与维生素C混合静滴。因为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可使青霉素分解破坏,且维生素C注射液中的每一种成分,都能影响氨苯青霉素的稳定性,使其降效或失效。

(8)不可与含醇的药物合用,如氢化可的松、氯霉素等均以乙醇溶媒,乙醇能加速β-内酰胺环水解,而使青霉素降效。

(9)青霉素与酚妥拉明去甲肾上腺素阿托品扑尔敏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素B6催产素利血平苯妥英钠、氯丙臻、异丙臻等药混合后,可发生沉淀、混浊或变色,应禁忌混合静滴。

相关药物

阿洛西林钠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双氯西林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1) 阿莫西林钠氟氯西林钠 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阿莫西林钠舒巴坦钠
阿莫西林舒巴坦匹酯 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 氨苄青霉素丙磺舒 氨苄西林
氨苄西林钠 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苯唑西林钠 苄星青霉素
呋布西林 呋脲苄青霉素 氟氯西林钠 磺苄西林钠
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 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1:2) 克拉维酸钾/羟氨苄青霉素(1:4) 氯唑西林钠
美洛西林钠 萘夫西林 哌拉西林钠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4:1)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 普鲁卡因青霉素 青霉素
青霉素V钾 青霉素钾 青霉素钠 舒巴坦钠/阿莫西林钠
羧苄西林钠 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 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盐酸巴氨西林
盐酸仑氨西林


方剂-fang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方剂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查看权威青霉素类药信息。
古籍-guji-info-icon-logo.png
这是一篇与医籍相关的条目。推荐您访问中医智库,阅读《青霉素类药》经典原文。